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莫札特安魂曲的故事&版本比較(Mozart Requiem)
2018/07/26 10:32:52瀏覽31465|回應5|推薦80

莫札特安魂曲手稿的第一頁

莫札特的安魂曲對我來說,是十分神秘的作品,雖然基調是莊嚴的,但似乎有幽靈或鬼怪躲在裡面...我一直想寫篇安魂曲音樂的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就看看吧。

在莫札特去世的1791年夏天,一位穿灰色衣服的使者,委託他寫一首安魂彌撒曲,但希望隱藏自己的身分。當時的莫札特覺得很奇妙。事實上,他一直懷疑自己被人毒害,壞人似乎已算準何時要毒死他。這時安魂曲的委託剛好又出現,他認為這是死神的拜訪,這將是為自己所寫的安魂曲,也決意要完成。

但他當時還要寫歌劇「魔笛」,「狄托王的慈悲」,工作量已極繁重,再加上安魂曲,令生病的他難以承受,在瀕死時,仍掛念著安魂曲的進度,根據當時的記述,他告訴弟子舒斯麥雅(1766-1803),該如何幫他完成安魂曲,死前也努力用嘴模仿安魂曲中的鼓聲。

莫札特在1791年12月5日深夜去世了,12月7日埋葬,當時吹著狂風,下著大雪。12月11日,在莫札特好友,魔笛的劇本作者徐卡內達的號召下,舉行了追思彌撒,當時就演奏了安魂曲接近完成的部分,也就是開頭的進堂詠。

而莫札特的妻子康絲丹采為了取得委託人給的酬金,急著找人完成安魂曲,他先找的其實不是舒斯麥雅,而是Freystadler(1768-1841),他完成了進堂詠的管弦樂。她又找了莫札特另一位弟子Eybler(1765-1846),他當時才二十幾歲,但很有才華,後來接替了薩利耶里(謠傳害死莫札特的主嫌)當宮廷樂長。但Eybler只寫到了彌撒曲的"Confutatis"段落,就不玩了,可能覺得莫札特的指示太少難以完成。最後才找上了舒斯麥雅,並由他完成其餘的所有段落,時間在1792年的三月。

康絲丹采將完成的總譜交給委託人。經後人研究,才知道這位委託人不是什麼死神,而是一位名叫Walsegg的伯爵,他的妻子去世了,希望寫一首安魂曲來悼念,於是希望莫札特來代筆。伯爵把全曲用自己的筆跡抄了一遍,還在封面寫是自己作曲,在1793年12月14日,由伯爵親自指揮,在妻子的追思禮拜演出。

但根據紀錄顯示,早在該年初的1月2日,宮廷樂長薩利耶里已指揮舒斯麥雅補筆版演出了,這算是此版本的初演,可見康絲丹采還是不甘心此曲被當作別人的作品啊...

當然對後世而言,最重要的是,「安魂曲」到底哪些是莫札特自己寫的,哪些是後人補筆的呢?在繼敘詠奉獻經方面,莫札特大概只完成了聲樂部分,以及低音,主要伴奏旋律。但是流淚之日(Lacrymosa),莫札特只寫了八小節就去世了,所以後面三十小節左右全是舒斯麥雅的補筆,而聖哉經羔羊經因為莫札特沒手稿留下,所以可能全是舒斯麥雅自行作曲的,有許多後人覺得他補筆的不好,而自己重新作曲,而前述Eybler的補筆,有很多是直接寫在莫札特的手稿上,所以要整理一份完全是莫札特原作的樂譜,還需要去判讀筆跡,因此誕生了許多不同的演出版本,比較這些版本,看起來很麻煩,但也是很大的樂趣。

我個人覺得舒斯麥雅的補筆大部分都很好,也與莫札特完成的部分少有不合,唯一例外的是聖哉經的ossanna賦格曲,我每次聽這段時難免抱怨「這麼好的主題,怎會寫成這麼鳥的賦格曲」,我相信這主題是莫札特交代給他的,但他的賦格曲技術的檔次實在差太多,還好後人有把這段修正產生新的版本。

影片是舒斯麥雅的補筆版,也是我覺得近年來安魂曲最好的演出之一。剛開始,一支低音管吹出全曲的主要動機(1:04),由d小調的主音-導音-主音,然後往上揚,兩支巴塞管(現在多用雙簧管)則加以模仿(1:12),加深了緊迫感,弦樂則奏出拖行般的步伐,表現了將死之人心裡的悲苦與身體的疲憊。然後喇叭巨響(1:44),合唱從男低音聲部開始(1:47),以主要動機開始疊高,將前奏的景象更鮮活的表達,中間合唱的聲部在主要動機高揚之際,加以反向(2:05),更好的表達了心理的糾結,女高音聲部最後像是掙扎而出(2:11),這樂章幾乎完全是莫札特的親筆。

進堂詠

永恆的安息(Requiem aeternam) 重唱與合唱

(1:47)Requiem aeternam dona eis, Domine, (2:29 糾結停止,好像見到光明)et lux perpetua luceat eis. 上主,賜他們永遠的安息, 以永恆的光亮照耀他們。

(3:05 女高音)Te decet hymnus, Deus, in Sion, et tibi reddetur votum in Jerusalem; 上主,你在錫安當受讚美, 在耶路撒冷當得尊崇。

(3:37)Exaudi orationem meam, (3:55)ad te omnis caro veniet. 垂聽我的懇求, 所有生靈都當來到你面前。

(二重賦格 4:24 第一主題,主要動機)Requiem aeternam (4:27 第二主題,綿延的祈求感)dona eis, Domine。

(5:17)et lux perpetua luceat eis. 賜他們永遠的安息,哦主, 以永恆的光亮照耀他們。

垂憐經(Kyrie eleison) 合唱

是個精彩的二重賦格,第一主題為「上主,求你垂憐」,帶有不和諧的小七度音程,隨後出現的第二主題為「基督,求你垂憐」,有大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兩者交纏在一起,象徵著人對上主的祈求,也可聽到主要動機,下降音型在其中,後面越來越急迫,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發揮很大作用。有人認為與韓德爾神劇彌賽亞「and with his stripes we are healed」相似,那首曲子也是二重賦格,這樂章也幾乎是莫札特的親筆。

(二重賦格曲 第一主題5:57)Kyrie eleison, 上主,求你垂憐。(第二主題 6:00)Christe eleison,基督,求你垂憐。

Kyrie eleison.上主,求你垂憐(6:20 主要動機)(6:47 下降音型),第一主題在低音部出現(7:06) ,以主要動機的前半結束(8:00)

 

2.繼敘詠

震怒之日(Dies irae) 合唱。

最有名的樂章,剛開始的音型(8:20)與上一首二重賦格曲的第一主題類似,算是縮小型,也更激烈,鼓號齊鳴,展現末日的可怕與交迫,莫札特的原譜只有寫聲樂和弦樂部分,那些極具效果的鼓號部分都是別人補筆的,在"Quantus tremor" (8:34 如何恐怖的)這段甚至只有低音部分,但其恐怖的效果,卻讓人戰慄。

黃框部分為莫札特的親筆

(8:20)(8:54)Dies irae, dies illa solvet saeclum in favilla: teste David cum Sybilla 震怒之日,這一日 世界將被燒成灰燼, 正如大衛與希比拉所預言的。

(8:34)(9:08)Quantus tremor est futurus, (9:27 主要動機前半) Dies irae, dies illa (9:44)quando Judex est venturus, cuncta (9:55 強調嚴格的清算)stricte discussurus! 將會有如何可怕的顫慄, 當審判來臨時 一切都要詳加盤問 嚴格清算。

神奇號角(Tuba mirum) 重唱。

d小調終於結束,降B大調開始,由獨奏長號的琶音出現(10:18),有點像是軍營的號聲,覺得奇妙有餘,震撼力不足,似乎斯文了點,但最後審判的號角也可能是這樣,傳達了天國來的神秘,這是由四位獨唱者唱的重唱曲,與前一首激烈的合唱成為對比,長號獨奏及聲樂部分是莫札特的親筆,然後面的小提琴聲部則是補筆,但最後"vix Justus"(稀少的義人)部分令人深刻的小提琴段落,則是莫札特的親筆。

(10:24 男低音)Tuba mirum spargens sonum per sepulchra regionum, (11:03)coget omnes ante thronum 號角響起,絕妙的音響, 穿透了人間的墓, 將世人都帶到我主跟前。

(11:18 男高音,表現世界的驚嚇)Mors stupebit et natura, cum resurget creatura, judicanti responsura. 死亡降臨,世界震撼, 人類都甦醒過來, 答覆他們的審判者。

(11:38 注意長號的伴奏很有效果)Liber scriptus proferetur, in quo totum continetur, (11:54)unde mundus judicetur. 判書即將呈上, 其中載著一切記錄, 世界將如此受審。

(12:11 女中音)Judex ergo cum sedebit, quidquid latet apparebit, nil inultum remanebit. 審判者就位以後, 每一項隱藏的行跡都將遭到揭發, 也就不再有未得賞罰之事了。

(12:30 女高音)Quid sum miser tunc dicturus? Quem partonum rogaturus, (12:48 注意小提琴部分為莫札特親筆)cum vix justus sit serucus? 我這可憐的人該乞求什麼呢? 連正直的人也幾乎無法倖免之時, 我又能向誰申訴呢?

赫赫君王(Rex tremendae) 合唱。

充滿威嚴的前奏,卻有拖行似的附點音符節奏(14:08),但後面附點節奏卻轉為銳利(14:30),莫札特以簡單的合唱,就展現無數強光投射的感覺(14:39),讓人有面對威嚴的神的感受。低音部分莫札特要求要獨奏,除此外他還寫了聲樂及小提琴部分,所以我們聽到的巴賽管及低音管部分,很可能是後人補筆的(如上圖框出來的部分)。

(14:17)Rex tremendae majestatis,qui salvanos salvas gratias, (15:26 轉為溫柔)Salva me, fons pietatis 無比輝耀的國王, 他慷慨地拯救那些能得救贖的人, 憐憫之泉,請善待我吧!

而開頭的巴塞管及低音管和絃,在Franz Beyer版中是沒有的,可聽以下影片的(12:5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DOqZ6QNdE

求禰垂念(Recordare) 重唱。

兩支巴塞管又出現了(16:02),這次的和聲更糾結,常常是二度甚至小二度,但很可惜,莫札特關於巴塞管的親筆只有這個前奏,後面都沒有了,聲樂部分雖還算完整,但伴奏常只有寫出低音部分,還好間奏他都有寫出小提琴的主旋律,這在後面是尤其重要的。這樂章讓人感到無比的蒼涼與哀思,直到最後「讓我在你的右手邊」才比較得到安慰(20:46),和聲也比較和諧。

(兩組小提琴間的追逐,F大調 16:16)(16:31 四位獨唱以互相模仿方式展開)Recordare, Jesu pie, quod sum causa tuae viae; (17:07 頻用二度和聲)ne me perdas illa die. 請記得,良善的耶穌, 我的救贖是你降臨人世的緣由。 請別在審判日遺棄我!

(17:28)Quaerens me sedisti lassus, redemisti crucem passus; (17:46)tantus labor non sit cassuc 尋覓著我,你疲累地坐下來, 你承受十字架的刑罰來救贖我, 希望這樣的苦難沒有白擔...

uste (18:05)Judex ultionis, donum fac remissionis, (18:20)ante diem rationis. 公正的賞罰判決者, 在判罪日之前, 請以寬恕之心對待我們。

(18:49 表現呻吟,又是頻用二度和聲)Ingemisco tanquam reus; culpa rubet vultus meus; supplicanti parce, Deus. 我呻吟著,因為我是罪人, 罪惡感漲紅了我的臉, 天主,請寬容一名哀求者吧!

(19:18 與歌詞非常合的配樂)Qui Mariam absolvisti, et latronem exaudisti, mihi quoque spem dedisti. 你,寬恕了有罪的婦人, 並警告了竊盜, 也請賜予我希望。

(19:42 回到開頭)Preces meae non sunt dignae, (19:58)sed tu, bonus, fac benigne, (20:12 很有效果的間奏,莫札特親筆)ne perenni cremer igne. 我的禱告雖然卑賤, 然而和善慈悲的你, 將免我燃燒於永恆之火中。

(20:24)Inter oves locum praesta, et ab hoedis me sequestra, (20:46 有溫馨的感覺)statuens in parte dextra. 在綿羊群中賜給我一席之地 並將我與山羊隔開,讓我站在你的右手邊。

受判之徒(Confutatis) 合唱。

分為兩段,對比強烈,在表現地獄之火的可怕後(用男聲),是哀憐的祈求神的垂憐(用女聲),不要讓自己落入烈焰中。除了聲樂算是完整外,莫札特在地獄之火的前段中只寫了低音部分,但很有效果,其他則都是後人補筆的。後段祈求的部分則是只寫了小提琴,但陰暗的巴賽管與低音管的減七和弦為莫札特親筆,旋律則與進堂詠中之「以永恆的光亮」照耀他們相似。

(21:24 a小調,又是附點節奏,讓人想到赫赫君王樂章)(21:58 常用二度和絃)Confutatis maledictis, flammis acribus addictis, (21:44)(22:21)voca me cum benedictis. 當該下地獄者都被驅逐, 並趕進烈焰中之後, 請讓我和得恩寵的人為伍。

(22:56 陰暗減七和絃)Oro supplex et acclinis, (23:13 又是減七)cor contritum quasi cinisGere curam mei finis(23:54 結尾轉為F大調). 叩首哀求的我懇請你, 我的心已成灰燼, 請在我最後的一刻裡幫助我。

流淚之日(Lacrymosa) 合唱。

經由d小調的導音升c(23:58),回到主調d小調,進入音樂史上最神祕哀痛的一刻~莫札特的絕筆,流淚之日的前八小節。開頭那哭泣似的音型為他親筆(24:03),也讓人想到進堂詠的小提琴音型,然後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六度跳躍(24:18),直到judicandus homo reus. (罪人受到審判)的漸強半音上升,據說莫札特就去世了,而在手稿後面還有幾個音符,但被認為是後人寫的。此後的音符全由舒斯麥雅補筆,充滿減七和絃,但最後的阿門以皮卡第三度轉為D大調,讓人印象深刻,非常有可能是莫札特的指示。

(24:18)Lacrymosa dies illa, (24:32 幾乎是喘氣般)(25:16)qua resurget ex favilla, (24:46)(25:30 減七和絃)judicandus homo reus. (25:43)Huic ergo parce Deus. 當那痛哭之日 罪人從灰燼中 復活受審判。 主呀,以慈愛對待他們。

(25:59 最後轉為F大調,表現安息)Pie Jesu, Domine, (26:39 回到最初的六度跳躍,以及d小調)dona eis requiem. (27:29 最後是D大調)Amen. 耶穌慈悲的主,賜他們安息。 阿們。

但這樂章還有幾個不同的版,首先是Franz Beyer版,他是音樂學者,也是中提琴奏者,最有名的就是1971年發表的安魂曲新版,有對舒斯麥雅的作曲作一些修訂,使之更接近莫札特的樣式,尤其「流淚之日」的部分,小提琴音型與舒斯麥雅版顯著不同。這個版本有一個很棒的錄音,就是由他擔任中提琴奏者的Collegium Aureum所演奏的,這是我聽過數一數二的版本。

https://youtu.be/oyDOqZ6QNdE

然後是Richard Maunder版,這個版算是目前莫札特安魂曲版本中數一數二大膽的,因為學者Richard Maunder認為除了接近莫札特原意的「羔羊經」外,舒斯麥雅的補筆並不理想,不能成為安魂曲的「正典」,所以聖哉經,降福經全被刪除,而流淚之日後面舒斯麥雅完成的部分,也被他用「阿門賦格曲」所取代,這首曲子是來自1962年,在柏林州立圖書館所找到的莫札特手稿,不過只有十七小節,當時還有魔笛序曲的手稿,賦格曲的主題很有趣,剛好是安魂曲主要主題的反行,也強烈的暗示這很可能是安魂曲的一部分,這版本有個很好的錄音,是由Christopher Hogwood指揮 Academy of Ancient Music。

https://youtu.be/Wu9EwJ8Q0aQ?list=PLXT3wjq3qNoGLPaxBoua67DmnaeU5EY0T

阿門賦格的手稿印刷版

奉獻曲

吾主耶穌(Domine Jesu) 重唱與合唱。

莫札特的原稿只有聲樂部及低音,充滿九度的大跳,尤其從「獅子的口中拯救他們」這段,讓人不知是驚恐還是安心...「如同你給亞伯拉罕」這句如同許多安魂曲一樣,是寫成了賦格,但帶有不和諧的增四度音程與和聲,為樂章主調降E大調的關係調g小調,有人指出這賦格受到海頓弟弟米亥爾‧海頓二十年前安魂曲的影響,大家可以聽聽看(17:21):

https://youtu.be/EUKFK2ezoCQ(17:20)

最後「與其後裔」段落的小提琴部分是莫札特親筆。

(27:48)Domine Jesu christe, rex gloriae, libera animasomnium fidelium defunctorumde (28:04)poenis inferni (28:13)et de profundo lacu. 主耶穌基督,榮耀之王, 讓虔誠者的靈魂, 遠離地獄之苦痛與無底的深淵。

(28:22)Libera eas (28:26 九度上升)de ore leonis, (28:37)ne absorbeat eas tartarus, ne cadant in obscurum, 從獅子的口中拯救他們出來, 以免地獄吞噬了他們, 以免他們被擲入黑暗中。

(29:05 四位獨唱的賦格曲)sed signifer sanctus Michael repraesentet eas in lucem sanctam. (29:34 合唱賦格曲,注意增四度音程 29:39&29:53 增四度和聲)Quam olim Abrahae promisisti (29:39,29:49… 作為賦格曲的對題)(30:31)et semini ejus. 但是讓神聖的大天使米加列, 將他們領入聖靈之光中, 如同你給予亞伯拉罕 與其後裔的承諾。

奉獻曲(Hostias) 合唱。

這是莫札特手稿的最後部分,他完成了聲樂部分,以及前奏,間奏的弦樂部分,雖然是降E大調,但和諧的部分只有前段,後段則有半減七,減七,也有使用和聲外音,造成不和諧效果,到了「為我們今天所追念的靈魂」這句才轉回降E大調主和弦(32:46),讓人鬆了口氣,但最後卻運用半音變化,讓人覺得好像要轉到D大調(33:05),是怎麼回事?然後D音到下屬音g,「如同你給亞伯拉罕」的g小調賦格又來了,給人的是小小的失望,以及淡淡的恐怖感覺~但還好,後面是有補償的。

(31:15)Hostias et preces tibi, Domine, laudis offerimus. (31:34)(32:25 減七)Tu suscipe pro animabus illis, quarum hodie memoriam facimus 天主,請接納我們為讚美你, 而獻上的奉獻與禱告。 請為了我們今天所追念的靈魂 而接受他們吧;

(32:50)fac eas, Domine, de morte transire ad vitam. (33:12 和前面一樣的賦格曲)Quam olim Abrahae promisisti et semini ejus. 天主,請讓他們死而再生, 如同你的承諾給予亞柏拉罕 與其代代子孫。

聖哉經(Sanctus) 合唱。

雖全由舒斯麥雅完成,但可能有莫札特的指示,因為剛開始的音型(34:52),其實是"憤怒之日"那首曲子開頭的音型,只是大調化了,這是我覺得很有趣的,而且用的D大調,正是對奉獻經結尾D大調和絃的延續與補償,那時被g小調的賦格打斷,定音鼓的連打很有效果,合唱效果也宏偉,尤其最後那個漂亮的,強調「榮耀」的和聲外音(35:47)。歡呼之聲響徹雲霄(Hosanna in excelsis)是寫成了賦格(35:56),主題相當輝煌,也很可能是莫札特的指示,但舒斯麥雅寫的賦格曲既短,也沒有創意,算是不成功的作品,還好有後來的版本加以改寫。尤其是Duncan Druce的版本,寫的相當好,以下是由古樂專家Norrington指揮London Classical Players演出的版本(34:15) :


https://youtu.be/JTDyM2tnceg

(34:52)Sanctus, sanctus, sanctus Dominus deus sabaoth. leni sunt coeli et terra gloria tua. (35:56 賦格曲,由男低音聲部開始)Hosanna in excelsis. 聖哉,聖哉,聖哉, 上主,萬軍之主! 諸天及全地都充滿你的榮耀。 歡呼之聲響徹雲霄! 

降福經(Benedictus) 四位獨唱者的重唱。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就很喜歡的曲子,回到降B大調,雖然也被後人評為不成熟,但那種寧靜與優美很吸引人,中間出現了漂亮的半音上升旋律(37:47),並轉到屬調。然後是撫慰人心的間奏(38:27),後來轉回原調降B大調(39:09),最後又接上歡呼之聲響徹雲霄的賦格,這次是變成了降B大調,我覺得這次的賦格寫得比較好,由男高音聲部開始讓氣氛更熱烈。 但這樂章也有不同的版,當然是覺得舒斯麥雅的補筆不理想,這就是剛剛提的Duncan Druce的版本,還是由古樂專家Norrington指揮London Classical Players演出,只是聽慣了舒斯麥雅版,覺得不太習慣…(影片35:39)

https://youtu.be/JTDyM2tnceg

(36:53 女中音)(37:06 女高音)(37:28 男低音&37:30 男高音)(38:39)Benedictus qui venit in nomine Domini. Pleni sunt coeli et terra gloria tua. (41:40 賦格曲,由男高音聲部開始)Hosanna in excelsis. 奉主名來的是應當受讚美的。 諸天及全地都充滿你的榮耀。 歡呼之聲響徹雲霄!

7.羔羊經(Agnus Dei) 合唱。


被認為是最接近莫札特原意的補筆,一方面是回到了d小調,還有減七和絃,唱三次「求賜他們安息」,好像要轉到降B大調,但最後的和弦卻弄得像是降b小調(45:42),然後祈求「求賜他們永遠的安息」,又轉到下屬調降B,進堂詠的音樂回來了。

(42:19)(44:50)Agnus Dei,qui(42:31&45:03 減七) tollis peccata mundi, (42:56)(45:23)dona eis requiem. 神的羔羊, 你擔當世人的過犯, 求賜他們安息。

Dona eis requiem(45:52 詭異的最後和絃) (45:49 永遠)sempiternam. 求賜他們永遠的安息。

8.領主曲(communion,只有前面經文)  重唱與合唱。

進堂詠的音樂回來了,是從獨唱開始,先是降B大調(46:34),到g小調(47:40),再轉到屬調d小調的二重賦格,然後又是與垂憐經一樣的二重賦格,但歌詞是「與你的聖徒永遠同在」,最後以「因祢滿有憐憫」結束全曲,由於進堂詠與垂憐經的音樂都是莫札特親筆最完整的,所以讓安魂曲以滿滿莫札特的風格結束,很有可能也是來自於他最後的指示。

(46:34)Lux aeterna luceat eis, Domine, (46:52)cum sanctis tuis in aeternum, quia pius es. (47:53 二重賦格第一主題)Requiem aeternam(47:56 第二主題) dona eis, Domine, et lux perpetua luceat eis. Cum sanctis tuis in aeternum, quia plus es. 願永恆的光照耀他們,與你的聖徒永遠同在,因你滿有憐憫。 主呀,賜他們永遠的安息, 以永恆的光亮照耀他們,

(49:28第一主題&49:31 第二主題)與你的聖徒永遠同在, (51:27 以主要動機前半結束)因你滿有憐憫。

整首曲子的神祕性,我認為是在陰暗中透出的陽光。雖然是「安魂」,但音樂的流利性不減,純潔感不減,「快感」也不減,即使在病房外,也可能是陽光普照,世界一如往常的運轉,沒有天地同悲,也沒有震撼世界...說不定這才是人類,真正的悲劇。

推薦閱讀:

莫札特的歌劇:魔笛

莫札特的c小調彌撒曲(K 427)解析

文/總譜與手稿截圖:夏爾克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112959962

 回應文章

Chester
2021/05/28 14:30
補筆的部分根本是抄襲Handel的Messiah?(chester.carewell@gmail.com)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21-05-30 12:20 回覆:
覺得跟彌賽亞的賦格合唱有相似嗎?

莫須問
2020/11/24 22:39

謝謝您的分享

K.626對我來說是一首非常特別的曲子

高中時期在學校借了片CD  卡拉揚60年柏林愛樂錄製的K.626
進堂曲第一聲下去就讓我起雞皮疙瘩到整首聽完
也從此一頭栽入古典愛樂的行列

目前最愛的版本是傑老 MPO 1995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oc4d4hR_uo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20-12-26 10:00 回覆:
這也是我非常早就喜歡的曲子,一開始也是感動到不行,好像看到送葬行列一樣,我也超愛Celi的版本,他的佛瑞安魂曲我也同樣喜歡。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20-12-26 09:59 回覆:
這也是我非常早就喜歡的曲子,一開始也是感動到不行,好像看到送葬行列一樣,我也超愛Celi的版本,他的佛瑞安魂曲我也同樣喜歡。

tz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
2018/09/07 15:56

謝謝分享 介紹

聽了兩遍,每個人都這麼認真 !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20-12-26 10:01 回覆:
越聽越好聽吧,莫札特的最後力作。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20-12-26 10:01 回覆:
越聽越好聽吧,莫札特的最後力作。

雲大少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8/05 00:43

那位來托寫安魂曲的先生~感覺有些傳奇

這麼偉大的樂章~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就像"天使之約"這本小說中托寫另一部聖經一樣...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8-08-09 13:18 回覆:
或許天意真的要莫札特完成一首,真正史無前例,後無來者的安魂曲,也剛好在他死前..

花鼠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7/30 21:29

好精闢的安魂曲分析

佩服板大的功力

感謝精彩分享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8-08-01 10:26 回覆:
只是一些感想,謝謝啦,歡迎來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