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2/02 11:52:59瀏覽5209|回應2|推薦53 | |
降E大調第39號交響曲是莫札特在1788年夏天連續創作的最後三部交響曲中的第一部,其後g小調第40號交響曲於7月25日完成,C大調第41號交響曲於8月10日完成,速度快的驚人。但除此之外,我們對其背景所知就有限了,甚至首演時間都搞不清楚,據說莫札特是想要舉辦一系列的音樂會(地點可能是在...賭場),只是不知情況如何,但第40號交響曲可能在他生前有演出過,因為他後來有改動其樂器編制。 長久以來,這三首交響曲被分別對待與演奏,尤其40號與最後的41號,都各自是名曲中的名曲。但著名指揮家與音樂學者尼古拉斯•哈農庫特( Nikolaus Harnoncourt )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他認為這連續寫作的三部交響曲,應該是同一組作品才對!~這觀點猶如"都市傳說",我早就聽過了,但...這是真的嗎?雖缺乏史實根據,但我想從樂譜本身來驗證看看,這也將會對這三首曲子,產生全新的理解。 先來看第39號交響曲,編制為長笛、兩支豎笛、兩支低音管、兩支法國號、兩支小號、定音鼓和弦樂五部,特色是有法國序曲式莊重的序奏。而哈農庫特認為三首曲子是同一首的證據之一,就是第39號交響曲是三首裡面,唯一有序奏的,再加上第41號交響曲的尾聲,也是唯一被擴大慶祝的,形成一種完美的結構: 第39號(降E大調)序奏--第40號(g小調)在中間長度最短--第41號(C大調)擴大的尾聲 序奏剛開始是主調降E大調,管樂旋律為幾個同音,然後用大幅的弦樂下降音階(0:16)突然轉到五度上的屬音降B大調和弦(降B-D-F-降A),降B與降A互相衝突,然後又出現大幅下降音階(0:30),變成了e小調的減七和弦,由於這和弦的第一音e與第三音g,也是C大調主和弦的組成音,這是與最後的第41號交響曲(主調在C大調)的遙遠連繫嗎? 可惜一下就失敗了,回到降B大調(0:35),後戰戰兢兢一直維持著,並出現上升音階加以反攻(1:28),卻造成了小調的降d音(1:48),與c音對打(又是衝突),也繼承了序奏剛開始的同音堅持,大小調在此做了掙扎,小調好不容易才投降,藉著半音下降(2:19),再次迎接來主調降E大調,過程非常辛苦... 第一主題終於順利的出現(2:37),雲霧散去,一切變得清明起來,這是弱起的琶音向上(最後又往下),但有跳一個六度(降B-G,2:40),進行一樣是主音-屬音,但又回到主音(2:47),結構是八小節,算是莫札特滿典型工整的:
有趣的是,第40號交響曲有名的第一主題雖是g小調,但一樣是八小節,主旋律也有六度跳進,也是弱起,也是先往上後往下,這到底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 而兩者聽來如此不同,那是因為第40號這著名的第一主題以不在主和弦音(g-降b-d)的e音開始,而不是像第39號是主和弦音,又是小調,也讓第40號的第一主題顯得如此孤寂。 再回到第39號的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經過些許延長敘述後,就進入了主調降E大調的歡呼(3:13),這是對序奏模糊不清的整個解決,但又出現序奏那神秘的下降(3:35),不過別緊張,這只是為了轉向第二主題的屬調降B大調的過渡,第二主題就由此調開始(4:07),到此不僅第一主題的進行是主音-屬音,連第一-第二主題的進行,也是主音-屬音了。注意低音的上升~這音型在序奏出現時表示序奏快結束,在此也代表呈示部即將結束,這是相當對稱的手法。 再來是將第一主題變奏後的結束句(4:23),變得更為平靜優美,呈示部就結束,再來整個反覆一次(5:06),這是古典時期的常用作法...發展部是以此結束句發展(7:32),雖轉到了一些遠的調性(如剛開始的降A大調,7:43),也出現了呈示部以來第一次的小調(c小調,7:57),氣氛變得煩憂,還好歷時很短,莫札特靠著很有把握的不斷模進,又轉回主調降E大調,再現部第一主題開始(8:29),其實大部分都與呈示部差不多,只是後來稍作變更,以讓第二主題能轉回主調降E大調(9:59),並以呈示部差不多的方式結束樂章。 第二樂章是轉到下屬調的降A大調,這在第一樂章的發展部開始就有了,只是出現一下下,但已經有預示的效果。第一主題結構一樣是模進的八小節(11:15),在反覆後結束。第二主題轉到比較焦躁的關係調f小調(13:09),以與寧靜的第一主題成對比。在慢慢轉回第一主題後,卻突然接到第二主題的變奏(13:55),這段真的讓人驚訝,低音則是用第一主題的音型組合,好像賦格的形式:
然後匯流到降E大調(14:39)~這會有很舒服的感覺,因為這正是前面第一樂章的主調,然後再順順的轉回第一主題(15:06),第二主題卻又突然開始(16:32),還用了詭異的b小調,但莫札特仍用之前的方式,再將第一與第二主題組合,從而匯流到主調降A大調(18:19),第一主題順理成章再以此調平靜出現(18:58),來作為尾聲結束。 第三樂章是快板的小步舞曲(20:01),也轉成了三拍子,把前樂章比較寧靜的氣氛轉成起身跳舞的動感,調性也轉回第一樂章的主調降E大調,更加舒服,他的小步舞曲樂章一般都是三段式,也就是A-B-A,A段結束後就換B段的三重奏(21:56),這裡讓豎笛表現美妙音色,也是前兩樂章少有的,然後A段再回來結束樂章(23:02),注意這AB兩段,中間都有轉到屬調B大調以作為分句,延續了主音-屬音的進行關係。 第四樂章是一短小的快板終曲,一樣由降E大調開始第一主題(24:06),音型也是先上後下,也是弱起拍子,在喧鬧後又以原主題開始,但已轉到屬調降E大調(24:44),又是前面的主音-屬音關係,但這是第二主題嗎?你說是也行,不是也行,因為與第一主題很像,只是後面不一樣。 呈示部結束後又重複了(25:40)。發展部將第一主題轉到b小調(27:15),這詭異調性繼第二樂章後又出現,但這只是莫札特玩的魔術,他輕輕鬆鬆就可把變不見的降E大調靠著模進又變回來(28:00),再現部也一樣輕鬆,這首交響曲就這樣有點虎頭蛇尾的結束了,讓人覺得訝異...原因很簡單,若假設這只是"三部曲"的第一首曲子,那這結束並非真的結束,真的結束是第41號的最後樂章才對吧... 1789年的莫札特 不過第40號交響曲有自己的氛圍。這是莫札特最有名的曲子之一,雖然仍不確定其首演的日期,但很可能在莫札特生前就演出過,有力證據是他為此寫了一個修訂版(添加了兩支豎笛),應該是為了演出使用,編制成為長笛,雙簧管2,豎笛2,低音管2,法國號2,以及弦樂五部,也將第39號的小號與鼓去除,少了節慶味道也更加內省化。 這曲子以其憂鬱,甚至魔鬼般的氣氛讓後人驚嘆不已,可能是莫札特表現他內心深層的悲哀~他的身體,家庭,財務狀況,當時已有絕望的徵兆,加上其旋律的絕美,讓人覺得這是首如"天鵝哀歌"的音樂,據說舒伯特在這首曲子中聽到了"天使歌唱的聲音",貝多芬受其影響寫了第五號"命運交響曲",除此外我個人以為,很讚賞此曲的布拉姆斯,在其第四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其主題也與第40號的主旋律相似,都有很明顯的六度上升與模進,同樣也表達了如秋天落葉般的蕭瑟,與心靈深層的悲哀...
第一樂章剛開始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奏出主調的G音,為全體做出支撐,但只是點那麼一下~所以若有似無,讓這段音樂剛開始就有些漂浮無依,中提琴是做出降B-G的音型為彌補,但也是弱音,這就形成了那樣輕柔的騷動,而這降B-G剛好就是六度上升,第39號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如前所述也有這樣的音型,連音名都完全一樣,這又是兩首交響曲相關的證據之一。 第一&第二小提琴隔八度奏出著名的旋律作為第一主題(0:01),開頭的第一音正是第39號交響曲的主音降E,以半音下降的"嘆息音型"開始,還一直被短促的節奏壓抑,但如前所述,出現了六度上升的抒發(0:02),卻又被壓抑,經過一次模進後(經過屬和弦),回到主和弦(0:09),看來也是主音-屬音的進行:
但隨後開始變貌,經過第二級(a-c-e)-第七級(升f-a-c-降e)的和聲進行,從中擷取c-升f的下降增四度魔鬼音程(0:11),聽來有些恐怖,再加上減七和弦的糾結,顯得神祕而憂鬱,我們可知,莫札特的旋律常是由和聲進行所構成的,這只是個第一級-第二級-第七級-第一級的簡單進行,他卻能將其中的和弦音擷取,成為新穎的旋律,最後是第五級屬音d的大三和弦(0:19),好像一直在問”真的要這樣嗎?”的不斷重複,這升半音也對應於開頭的降半音,成為完美的對稱。 第一主題並未回答,而是再重來一次,並轉到關係調降B大調(0:32),似乎是對這憂鬱的警醒,甚至還一度想轉到C大調(0:39),就像第39號交響曲一樣,都想靠近第41號,可惜這是個不和諧的小七和弦(C-E-G-降B),更加了一個九度降D,導致更明確的失敗,只好又退回了降B大調… 第二主題就由此調開始(0:51),至少是個大調,可舒緩第一主題的小調,是個弦樂與管樂相互應答的段落,只是帶有神經質的下降半音(0:57),這是第一主題的開頭音型,果然就利用這音型的反覆(1:08),又接回第一主題(1:29),這真的是絕妙,還將之引導到大調,讓憂鬱的心情變的悠揚起來,這段我認為增一音減一音皆不可,完全渾然天成。 但進入發展部,就又將g小調主音升半音,成為不和諧的減七和弦,第二主題以半音下降拒絕(2:00),就與轉到最遙遠調性升f小調的第一主題組合,隨後就是一堆可怕的半音與掙扎,我不詳述此過程因為太麻煩,只能說是管樂的第二主題+弦樂的第一主題的劇烈爭戰,然後曲子簡化成了全曲最簡單的元素~半音上升與下降,以弦樂與管樂呼應,好像變的一無所有了…就在這淒然氣氛中,半音下降開頭的第一主題像是陰魂又飄回來了(3:15),再現部開始,還搭配管樂半音下降這元素,後來有點彆扭,是為了要從g小調轉到降E大調(3:46,呈示部時是關係調降B大調),似乎是想與第39號交響曲靠近,但很快不被允許,又轉回g小調(4:11),那第二主題呢?至少應該跟呈示部一樣,是個大調來舒緩一下吧? 但希望落空了,還是g小調(4:37)~完全沒要改變的意思,這下可慘了,就連之前悠揚渾然天成的段落,也變的陰暗彆扭起來,這是怎麼回事呢?不知道~曲子就這樣悲慘的以g小調結束,我想這樣的手法,應該給了寫作命運交響曲的貝多芬深刻靈感。
第二樂章是個行板,卻又給了第一樂章夢寐以求的降E大調(6:02),畢竟沒完全絕望,雖還是有些小小的半音進行,好像上樂章的回音,但基調是活潑可愛的三十二分小音符,不時會有烏雲,但都能成功走出,結尾轉到屬調降B大調,也是g小調的關係調。中段(9:10)一樣有小音符的下降上升,但剛開始調性很不清楚,反而是一個低音以半音連續向上的連鎖,從降B開始,直到G大調(9:52),才慢慢甘願回到第一段(10:33),當豎笛與低音管演奏這些半音升降的小音階時,還是給人一種小惡魔的感受(12:03)....最後還是一派輕鬆的以降E大調結束。 第三樂章也是個快板的三拍子小步舞曲(13:42),用的是主調g小調,第一個音是弱起,然後到強拍,好像跳舞前的準備動作,卻被打上了"f"這個強拍記號,讓曲子成了有點僵硬的進行曲,而且樂器之間有交錯進行,更加不一致,成了讓人不安的小步舞曲:
結尾轉到屬調d大調為慣用手法,第二段卻馬上轉回g小調的關係調降B大調(14;17),視野馬上開闊起來,而高音與低音的相互模仿也讓音樂進行更加交錯密集,像是儀式化的進行曲,更有緊急之感,讓人想到後來的貝多芬。中段轉到G大調(15:28),這屬於全曲主調g小調的光明模式到現在才來,有點太晚了...不過弦樂與管樂的對話,仍是真正能讓人放鬆之處,經過重覆後,卻又回到第一段的g小調(17:18),來結束樂章,導致緊張的感覺並未緩解。 第四樂章也很短小,但十分有名且能給人深刻印象,這是首能展現莫札特”魔性”的作品。剛開始就是所謂的”曼海姆樂派火箭”直衝上升音型做為第一主題(18:16),採用了主調g小調的琶音,我們知道,在貝多芬著名的第五號”命運交響曲”中,第三樂章剛開始也採用了一模一樣的音型與一模一樣的調性,只是貝多芬是以主音g開始:
但貝多芬是為了表達一種暗雲與曖昧,第四樂章將突破這些,發出對命運勝利的呼喊,也是個光明的C大調。但莫札特在此已經是第四樂章,也就是交響曲的最後樂章了,要有個後面樂章來勝利呼喊,似乎也沒機會了… 是的,但若這三首交響曲真的是一個作品呢?那這首第40號交響曲後,就是第41號交響曲了,剛好第一樂章剛開始就發出C大調勝利的呼喊,這是巧合嗎?也真的太多了吧! 如前所述,這樂章是由屬音開始,然後再到主音,與他先前主音-屬音的作法不同,我們剛開始就有點昏了...好像魔女飛到天空上然後在旋轉(我很喜歡稱這樂章為魔女之舞)。後來一堆音階的上上下下,配合反覆搓揉,更讓人有天旋地轉之感,然後有個很美的旋律(18:53),會讓人想起第一樂章,這其實就是該樂章第一主題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七級-第一級的和聲進行,想起來了吧?…提示一下~在其後的浪漫派時期,這將會大放異彩。 第二主題轉到關係調降B大調(19:20),還把第一主題那些魔性的音階都導正,好像從良了… 魔女卻是不開心~發展部一開始就變臉了(20:10),先是把降B大調變成降B小調,再經由懸崖般的下降,到達升g音,這裡一向被稱作是最早的"無調音樂",我認為發展部本來是啥怪事都會發生,何況是這充滿"魔性"變幻無常的樂章,又以此最遠調性展開第一主題的接應演奏(20:21),好像魔女都來幫忙 ...有一度似乎想轉去C大調(20:50),但和弦不對,不是正確主和弦,是個轉位的~又給魔女再度破壞(可惡),好讓再現部順利以原樣g小調出現(21:26),但重點在第二主題,有沒可能扭轉乾坤呢? 沒有~還是g小調(22:03),好啦,一切完了,曲子就以此調很快結束,看來努力已失敗,我們只能期望第41號交響曲了…莫札特將如何在這首被稱為天神"朱比特"的交響曲中趕走魔女(笑),解決前兩首的問題,並達到最輝煌的結果呢?若這三首真是同一組作品,有更明顯的的證據嗎?這流傳的"都市傳說"是否為真?就留到下集說了...(待續)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