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9 17:32:19瀏覽595|回應4|推薦50 | |
總算跨過了 Review IV,堂堂進入 Lesson 151。當然,蝸步是必然的。假期中不算兵馬倥傯,但親人來訪,一切放得更慢。發覺已好長一段時間,每一課都要耗上三、四天。Well, 時間如是花用,最是值得囉。J 如是說。不過時而內心也會浮起這樣一念,像是敦促一樣:該上路就得上路……不無謂滯留!於是,有時為不夠精熟而愧,有時又為似乎延擱已久而愧。重點應不在於多快多慢,而是秉持初心。的確不是要成就什麼壯舉,不過就是內心的一點需要:需要感受 J 的臨在──雖明知 J 可以只是一個方便的意象甚或是隱喻,心裡卻常不自覺地迴盪著對 J 的央求:別又成了平面的圖像…請立體且栩栩如生…馳騁於吾想像中。 嘿。可見即或自認習於思辨,面對難參的生命奧秘,也不免童稚如斯,覺得需要一個可堪託付信賴的具體形象。修練 Workbook 以來,J 的「音容」日益清晰…。「容」其實尚未。至於「音」,是因確有形諸文字的參據,臨之讀之自然產生語言的音韻感。其實自知,迴盪於耳畔腦際的,只是自己的「聲音」。人間的聲音有其物質性,但能感到迴盪的所謂「聲音」卻並無任何物質基礎。不如說,是有所依循、具引導攝定能量的「意念」。此意念鮮明強烈如斯,甚且能帶出形像。從音而形,但其實未至於「容」。只是,當所欲甚殷,「容」的浮現未必不可能。……自知談玄弄虛已甚,其實只能說,心靈的確是強大有力的。 從存有 (Being) 的層次看來,J 只是某種隱喻、某種示現;而「我」又何嘗不然?但ACIM 某處卻也明言「基督」可不是象徵符號 (Christ is not symbol))。意思是說,「基督」是存有 (Being) 的領域。「我」則屬生成變化的人間,而人間本即是倚仗象徵隱喻的地方。象徵隱喻則內蘊於人性,明示或暗示人心深處對 Being 的渴盼與尋索。無疑 J 襄助此一尋索。起碼對此際的我而言。 哦!假我以文采,應該為這個 J 寫一首詩。希冀他的示現,只因他恰恰符合我能接受領受的形式。央他別回復「平面」,不過是央求自己別怠慢,別讓好不容易從字裡行間活躍起來這個愛的「示現」又沒入文字堆裡。 所以坦然承認,這一路常能保持此一「小小的願心」沉潛修持,真正且根本的動機不過就如此童稚且單純。想起來還真有趣。回想多年來有多少吾曾自認值得鼎力以求的事物,其中極大部份與追求個人希冀的成就有關。在努力盡心中,感謝總有些因緣際合而如願以償。這些因緣際合中,總不乏一些動人的典範,隱隱啟迪我,還有某種超乎個人成就的什麼……如磁石吸鐵般難以抵擋。 也就在這兒,重新開始了我不講究效能效率的學習之旅。所以不必太在乎蝸步,但也不必太擔心不夠精熟。於是此際再臨 Lesson 151,已第三天矣:
這一課邀吾放下「判斷」的習性(分別心),學習從種種表面的喧囂,聽出上主的聲音。嘿,在從來不乏喧囂的台灣,這像是高難度的挑戰。但程度與對比問題是人間獨有。莫可奈何。倒是 J 這一說,點醒我,「喧囂」只反映我的判斷,所以終究反映我自己內心狀態。心中有煩囂,於是所聞皆煩囂。若心田平靜平安,聽到的會是愛的匱乏所致的呼求。 讀到第 8-12 段(有關 What you are 的那幾段),覺得怎麼已連修兩天了,仍感新鮮甚至陌生……好像前兩天都未讀到一樣。
有疑慮才判斷。生成變化的人間時空,生活常意味著行動,行動總得有目標,訂定目標便沒法不判斷分辨。所以問題其實不在判斷本身,而在判斷的依據。「沒有人僅憑片面局部的證據,就能判斷」。J 劈頭就說。而本課娓娓解說的,便是我如何羈於時空,因而僅能有片面局部的論據。所以別以為自己的判斷持平公允。於是 J 提供這樣一個簡單的捷徑(方便法門),邀我何妨卸下「判斷」的重荷。就邀請「基督」代勞可也。由千古不易的存有領域俯瞰生成變化的人間,才有全觀的判斷視野。 無疑「基督」才有此視野。唯此視野,能轉化人間繁囂為上主之音的迴響……。 而此一簡單捷徑,其實符合倚仗象徵隱喻的人性之需。也就是說,若「我」很難想像自己的基督自性,無妨以 J 為楷模,想像他的陪伴…。那麼,尊稱他為 Christ,理所當然啊。 其實此際一直記罣著的是 J 說的:
而我,竟困在這「無言」上。好像不經語言,便很難修練。尤其一提及「無言」修練,緊接著便邀吾審視自己的思維,並呼求 God 審斷之、澄淨之。可若「無言」,吾怎有「思維」?哎,自知讀書人的習癖難改。其實像音樂或繪畫,也是思維呈現的方式。視聽影像是更直接、更貼近本心的思維形式。或許這正是 J 邀吾嘗試無言修練的原因。…其實臭老九如我,雖在語言的象徵領域中 (the symbolic) 沈浸成習,離視聽影像的領域 (the imagery) 應也不算太遠。不然,何以 J 的臨在與示現,竟成為敦促的動力?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