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2 08:02:30瀏覽1085|回應7|推薦74 | |
晨雨正淅瀝。獨對藍皮書。 向光,是植物天性。
昨天即已開始修練的 Lesson 139,今天是否再次面對呢?不覺遲疑。不是自感這一課已練得足夠,而是似已熟諳其間思維。其實昨天展讀,深受撞擊,遂又請網上外國音複誦一遍。聽著聽著,不禁喟然一歎。 說實在的,幾曾讀過這麼令人低迴澎湃,卻又澄澈通透的思維?低迴澎湃易得(心情正對便有了),澄澈通透卻不然(「作品」能量沛然洋溢,自己也多少開竅)。知命之年的倥傯歲月面對這樣的思維,隱隱然意識到真正的「使命」-說是「遊戲」也無妨-似乎才剛剛開始。所謂「使命」(唔,「遊戲」),無關乎外界或他人,卻只關乎自己的習性心性。接觸 ACIM 的這些年來,情緒思緒心緒自然不曾少過,總算漸漸學習藉之自省,坦然視如潮升汐落般來去,也試著不去攀附追逐甚或妄添意義。因而此際,靜聆心中油然而生的感喟與深邃幽微的激盪感……不禁想起孟子所謂「乃若其情」的深意。 孟子認為只要順性之天,為善乃自然而然。此處無意論辯人性善惡,但順性之天的確是關鍵。植物都有向光性,而人對愛無疑都有普同的饑渴。可以說,一切有情生命,皆具有向愛向光的本性。所以,「向愛向光,乃若其情」,何如? 陽光下,槎枒老樹的這小枝椏,格外生機盎然。 於是,即使幾近自白,卻不赧不忤。順性之天、乃若其情啊。再臨此 Lesson 139,只感到自己正貼近一個極其獨特、迥異凡塵的心靈。那心靈似遠實近,似陌生實熟悉,似在幽深隱晦處,實則無處不昭然可鑑、再開放光明不過。若無此親近感熟悉感光明感磊落感……怎麼可能低迴澎湃若此? J 的「聲音」-或說 J,狀似另一迥然有別的「他者」。然而修持至此,愈來愈雪亮的卻是……嗯,那只是我自己……只是我內心最幽深處的……「自性」(my Self)。或者說,就是「基督自性」。好玩的是,這個 J 卻也留意其歷史的身分和行跡。他總以兄弟自稱相稱,且以陪伴者自居,並不逾越此一分際。 唔,以目前的修持階段來說,內心的感動和意願最是重要。其他都擱置可也。 此際,其實極想繼續聆聽 J 下一課怎麼說。可想起前面幾課的「浩大工程」,一時間不覺躊躇起來。於是乾脆提筆寫札記吧。 Lesson 139: I will accept atonement for myself. 看著扉頁上鉛筆打上星號,且好幾處的註記,知道五年前面對此課時也深受感動。感動什麼?光聆此偈,光思索偈中自我宣示的用意,很難洞悉;得隨著字句段落靜而聆之,才知其厲害……。其實此課中 J 仍是一逕地老實不客氣。這回他直攻吾內心深處的終極問題:What am I? (我是啥?)這無疑是無人倖免的認同焦慮。而此一焦慮,早已泛濫(或被操作)成認同政治問題,還成了當紅顯學。J 卻開門見山點明這問題本身的荒謬性:
意思是說,癥結不在於問題,而在於問題背後的發問者。拒絕承認自己的身分,還洋洋自得且顧影自憐於此一問題中,彷彿煞有介事、坦率真誠的,不知被誰拋擲於此地的棄兒、被害人、無辜的追尋者一般。( 哎,想起海德格的 thrownness!)……J 夠率真也夠狠;精準擊中吾心中要害哩!是自己峻拒在先,才有此一問,才有此一尋索,也才需要「救恩」(atonement!)。這世界同此大問,且因此一問,相因相生出更多小問、更多自問自答,於是進入失常失心的深層囈語中,不斷自言自語、自問自答。不斷無謂尋索但顯然始終未得其解……
真令人拍案驚奇啊。此中確有著神話般的迷離,卻亦透著深銳的洞察。不禁自問,難道只因當中的「故事」感而受牽引嗎?只想聽又一個故事、又一個神話嗎?但這故事、這神話的視野何其不同!就算我像千千萬萬的人一樣愛聽故事,何以偏就這個故事教我動容且常不覺潸然?這個說故事的 J 幾乎是連哄帶騙、連斥帶喝。「他」那麼在乎哩!也正是其字裡行間流露的在乎,令吾潸然且動容。在其「在乎」中,恍惚瞥見生命最深層的奧秘:愛! 所以還要不要繼續走到下一步啊?或者就佇留在這一課中再參一天?既不趕課,也沒要成就什麼……純粹就只是順應吾心所嚮而已……就再多佇留一天吧!
僅此一句,即夠我再咀嚼一天了。而況還有這:
唔,這是邀吾同此「在乎」,正視「向愛向光,乃若其情」的生命實情。既然純粹只是順應吾心所嚮,何妨再參它一天。 闔上藍皮書。晨雨猶淅瀝。 向愛向光,乃人情之常。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