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17 16:04:55瀏覽475|回應1|推薦30 | |
今晨有意邁向下一課,但上路前試著回想一下 Lesson 152. The power of decision is my own. 想來理當如此。可怎麼搞的?應該是很順的一句,立時浮上腦門的卻都是 The power of desire(欲望的力量)……。這已不是第一次了。Desire(欲望)和 decision(決定)相去何遠,只因都以「de」開頭,就如此順理成章可以瓜代嗎?不禁開始戒慎起來。而 Freud 和 Lacan 那一套,難免要用來自我檢視一番…… 自忖壓抑了什麼或否認了什麼?在修練 ACIM 的過程中,由於對治的是立基於身體的存在,所以匱乏感軟弱感和人性中較低層次的需求,是要超越的。通常自感堅強圓滿,不過在這過程中,是否刻意迴避了什麼? Joseph Campbell 的神話研究,是正視立基於身體的人性沒法不軟弱的事實。進食和性慾之需,使人易生愧疚與罪責。不過他嘗試從萬物相通、生命相互循環的生生不息觀點,來看待生命的大悲劇:總要生,總要活;且為了自己而生而活,總要有其他生物要死要滅。如何詮釋此一無奈悲劇,俾能安撫人心、維繫社群,便是神話的重大使命。Campbell 的神話觀就停在這兒,對人性、宗教和生命的看法,就僅止於此。有其動人處。也的確啟發良多。但……總是教人心有未甘啊…。 自知一向喜從較廣闊的視野來看待生命,尤其是個體生命的想像與感受。因而,同樣是談夢,不論 Freud 或 Lacan 討論個人小夢的詮釋體系多麼細膩獨到,總不如 Jung 觀照人類集體大夢那種磅礡氣象那樣令人心折。Campbell 無疑深受 Jung 的啟迪。其神話觀無疑也呈現出磅礡壯闊的氣象。 如果連此一備受 Jung 薰陶而成就的神話觀,都令吾心有未甘,何況 Freud 與 Lacan? 儘管如此,正視潛意識裡潛藏的願望或戒心,仍有足資戒惕之處。最近有機會重新翻閱 Lacan,再度面對他所謂的 the Real, the Imaginary, the Symbolic (「真實、鏡像、象徵」)三層次的主體意識結構,重溫他娓娓闡釋的 needs, demands, desires (需求、要求、欲望)……。 是否因這番閱讀,而不知不覺把 decision 悄悄替換成 desires?說不定。欲望是象徵層次的症候 (desires as symptomatic of the symbolic)。象徵層次的意識則是社會文化歷程的意識,記錄著吾人在摸索成長為一個說話主體的過程中,為了融入社會文化,努力在其間為自己尋找一席之地或起碼是立錐之地的辛苦歷程。Lacan 如是說。 是否下意識間把玩著 decision 與 desire,「存心」讓心念的力道變成 ego(小我)的力道? 這下啞然失笑矣… 該自問有壓抑或否認的情事,才好平心看待 Lesson 152。把決定的心念力道修練得接近習性些。如今承認仍離太遠……。 所以呢?嘿嘿,還用說。就再多延一天咩!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