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21 23:00:42瀏覽202|回應0|推薦2 | |
今天來到 Lesson 60 (Review 46-50)。是複習的階段。 才剛剛覺得稍有所悟,便得到這樣的回應:上主並不寬恕,因祂從未譴責。凡已接納自己本性清白的人,也沒什麼好寬恕的。本課一開頭便如是說。 是啊!人間許多譴責,原都是心理投射使然。把自己不喜歡的標籤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便彷彿有了道德高度可以居高臨下譴責別人。事實是,內心沒鬼的人當然看不到鬼;若看得到鬼通常是自己內心先有鬼使然。人間世事於是成了狗咬狗的惡性循環。 至此,追究孰是孰非誰對誰錯便猶如童稚的意氣之爭。稍微拉高一下視野,便不難感受到個中的愚痴好笑。其實《紅樓夢》這樣的小說,便已有了這樣的視野。其實為人父母者,在幼兒幼女的糾紛中即大抵皆已有過近似的體會。想想,開明理性的父母大約都是笑看一切,不是嗎?幾曾跟著鬧起來了? 回想初接觸 ACIM 時遇到的瓶頸,豈不正與此相關?「正義」(justice) 與「罪疚」(guilt) 問題,其實是一體兩面,涉及是非善惡對錯的判斷。而當時,即或放得下個人成長路上的愛恨糾葛(哎,雖不免善感易感,自忖卻非耽於情緒者,少有什麼鮮明的愛恨問題),面對各種涉及人品格調或扯上家國社稷的是非判斷,卻是萬難排除深切的在意感哩。自知沒法保證自己都能維持 J 所邀請的這種超然物外的高度,但起碼現在,覺得 ACIM 的「寬恕而不判斷」的原則,已開始有了想得通的邏輯基礎。 於是能喟然而歎,信筆寫下:How reassured, when reading these passages through silently!(默默誦讀這些章節,何其安心也哉!)
其實一旦能試著放開判斷、擱置譴責、擺脫罪疚感,不但天地為之一寬,同時也更感到自己的創意與悟心。今天某一會議場合,深深感受到不被判斷譴責宰制的心靈是多麼自由。針對師生關係中的為師角色,整個討論過程明顯感受到負面思考與本位思考的沈重。可是,居然能不以為忤,只是平靜地點出角色 (role) 其實是行動的機緣。重點在於教與學的過程中,人 (person) 是根本,是人 (person) 在賦予角色意義與活力,而角色則是在互動中才堪堪得以展開。由於討論主題並非組織管理,而是為師個人的策略思考,因而不把角色當成靜態固定、應卯撞鐘,格外有其關鍵意義。 已然發生的事, 一味究責譴責,無補於事。組織管理上或有必要,個人與個人之間則大可不必。畢竟,人間許多譴責無非心理投射使然。內心試著不判斷,不譴責,俾讓人間世事避免狗咬狗的惡性循環,是個人日常即可有所為的起碼嘗試。 所謂寬恕,其實並沒那麼高調的。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