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要推動自由化 簽FTA 進入TPP 要有如何推動的策略 從生物科技與農業結合將南北 農工產業鏈加以整合才有可能
2012/06/25 17:39:53瀏覽573|回應0|推薦0

台灣要推動經貿自由化,喊了幾十年,還在原地踏步,跟台灣北藍南綠的政治上層結構(經濟是下層結構)有重大關係,北是工業化城市,南是農業縣市,工業城市需要國際市場,當然要求自由化,農業縣市需要保護農產品市場,當然反自由化,剛好北的工業城市是國民黨鐵票區,南的農業縣市,是民進黨的鐵票區,無論那一黨執政,為了選舉,施政必然南北兩邊討好,一邊講如何推動自由化,一邊談如何保護農產品市場,但在野黨卻左也反對,右也反對,讓國家政策在開放與鎖國間,不斷.週而復始的拉扯,消耗國力,台灣如果要打破這道惡性循環的魔框,在推動自由化的策略上,必須做180度轉變,從過去先以自由化.法規鬆綁帶頭來推促產業調整的作法,改為先從產業結構重整,來推動自由化的自動實現,怎麼做呢?就是大刀闊斧將南農.北工的產業結構做個徹底的產業結構整合,我們先舉香蕉為例,大家都知道,台灣過去是香蕉王國,以前外來水果(如蘋果)未開放進口時,香蕉還是水果之王,但是WTO之後,近年來台灣香蕉變成便宜貨,尤其盛產期沒人要,都要政府出面收購,蕉農苦不堪言,其實如果拿香蕉跟蘋果比較,香蕉比蘋果多四倍蛋白質、多兩倍碳水化合物、多三倍磷質、多五倍維生素 A 和鐵質、多兩倍其他維生素和礦物質。香蕉也含豐富的鉀,用以平衡體內過多的鈉,鈉已知是高血壓的幫兇,香蕉中天然的鉀就成了高血壓朋友的天然保健食品,經常食用香蕉的人,患高血壓以及其它相關的心血管病變都比較少,又如果吃得太鹹的話,為了不使身體內的鹽份含量過重,水份的代謝能力就會變差,所以全身變得浮腫,連腹部也凸出來。這個時候,多吃含鉀的香蕉,可幫助促進鹽份的排泄,義大利曾經有醫學院做過研究,常吃香蕉者的體內“壞的膽固醇LDL”會降低,讓您的動脈清爽健康,如果法國人因為喝紅酒讓動脈年輕,我們多吃些香蕉也不會輸給法國的紅葡萄酒,英國劍橋大學也曾做過研究,多吃含鉀食物如香蕉,得到中風機會降低40%。香蕉含有許多預防癌症的物質,例如:水溶性纖維可以預防大腸癌;維生素AC及錳元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葉酸供給甲基,減少DNA破損等預防癌症的物質。其中,葉酸、錳等成分,是食物中豐富的來源之一。骨髓製造紅血球時,若缺乏葉酸,會產生變形、巨大,卻又缺乏功能的紅血球,而導致巨球型貧血。香蕉含豐富的葉酸,可於紅血球生成過程中形成原血紅素,製造正常的紅血球。香蕉中所含的血清素(Serotonin)、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及多巴胺(Dopamin),為腦中神經傳遞物質,具有抗憂鬱的作用,使人產生平靜愉快的感覺。香蕉那麼好,為什麼今日如此淪落?簡單一句,就是政府在進入WTO之後,棄農重工的產業政策種了禍根,政府沒有同時扶持農業與國際接軌,讓台灣的農業搭上全球化的列車,讓農業變成被犧牲者,今日的產業整合,就是要想辦法讓農業跟生物科技業整合成一個產業鏈,讓台灣的農業跟工業利益同軌,南北利益一致,過去,我們不斷提到台灣農業要與生物醫藥科技結合,台灣應該發展以自有原物料為基礎的科技產業,把農業提供糧食跟提供生物醫藥科技的原物料互相連結起來,像高麗菜盛產,就轉為生物醫藥科技的原物料,香蕉也是一樣, 讓農作不但是糧食,也是生物科技業的原物料,如此不但可擴大台灣農業的市場基礎,回過頭也可讓台灣的科技業建立在自己的根砥上,改變台灣一以來皆以代工經濟為主的命運,一旦台灣的農業與生物科技結合成為一個產業鏈,台灣的農業就不怕盛產期的產銷失序,也不怕與國際農產品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台灣要推動市場自由化,來自農業部門的阻力就會小很多,要簽FTA,進入TPP,才有可能!

但今讀國衛院蘇益仁所長的文章,深有所感,我們國家主導生物科技發展的政策根本與產業現實脫節,<生醫產業,可以分成傳統產業的提昇,以健康食品及中草藥的開發為主。其次是原料藥的代工新劑型或新(改良)機型的研發。最後才是新藥、疫苗或診斷試劑及儀器的開發。以台灣現階段的產業面向及研發現況而言,前兩項產業及科技才有可能談到產業發展,也急需學界,尤其科技大學的全力配合產業,提昇產品的品質、功能及製程研發。最重要的是,與業界攜手開發國際市場。>

<很可惜的是,在過去近二十年來國家型計劃投入了大量的研究費用,但皆在開發第三類尖端或基礎研究。但台灣科研論文雖量多,在創新及專利上卻如鳳毛麟角,以致在新藥的開發上成就就十分有限。>

<台灣的科技領導者多由留美回台的學界人士出任,產業經驗不足,只想仿傚美國模式複製生醫高科技產業,竹北生醫園區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所以我們認為台灣的生物科技政策如照這樣走下去,不但救不了台灣經濟,還可能變成台灣經濟轉型的最大拖累!是讓不對的人,在做不對的事,但僅管蘇所長看清問題,恐亦無能為力啊!

最後我們再補充一段美國史

美國獨立建國之初因為各州產業結構不一,北方在發展鋼鐵工業.製造業,東北方從事商品.外貿業, 南方則多為莊園農業,州際間.產業間對國家管理,法令規章攸關的利益衝突不斷, 國家四分五裂,國家的認同也瀕臨瓦解,最後還爆發了南北戰爭, 美國是在南北戰爭後,才算正式邁入嗣後建立堅強憲政國家認同的轉捩點, 當時美國出了兩位雄才大略的人物, 一位是漢密爾頓,一是林肯, 漢密爾頓堅持的聯邦論,提供了美國嗣後得以建立國家認同的上層政治大架構,可以將各州的利益融於一爐, 而林肯則是徹底改造了美國的經濟社會下層結構,第一 他廢除奴隸制度,將勞務商品化,也就是讓工作與工資報酬有對價性,讓肯工作的人就有錢,有錢就可以找人來替你工作,讓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快樂工作者,也可以成為雇主或資本家, 第二他解放南方黑奴,將南方農莊原先無成本的勞力釋出(奴隸制工作無薪資)轉而納入北方的製造工業中,助以加速北方全面工業化的進程, 第三也是最具戰略眼光的是,林肯切斷南方與英國藕斷絲連的根基,弭平國家分裂的根源,因為南方的經濟以農產品為主,像棉花要靠外銷到英國歐洲,因此南方與英法國利害相聯,讓歐洲勢力有孔道伸入,助南以抗北,潛留國家分裂的因子在裡頭,林肯把黑奴釋出後,工人往工業城市跑,農業因此缺工,不得不提高薪資,因而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經營逐漸陷入困境,政府再配以廢奴補償,半逼半誘促使南方的農業經濟結構向工業轉型,工業化初期一開始都需要保護,但到一定程度就都需要出口,就因為林肯把南北都帶向工業化,南北產業趨於同軌,彼此利害從此趨於一致,市場從保護到自由化都水到渠成,南北分裂的美國終於整合完成!馬總統如要想在歷史留個定位,也許可以好好看看這段美國史!(從香蕉談到台灣的經濟轉型戰略 請閱覽http://blog.udn.com/q4162027/5411346)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4162027&aid=657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