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將儒家治世經典四書,列為高中教育必選課程,被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范雲和清大中文系副教授祝平次投書媒體蘋果日報,嚴厲批判,歷經數日迄未見教育部有關官員出面為其政策辯護,我們是不知教育部到底是居甚麼態度,但是站在一個文化研究者的立場,我們必須適及回應,以免邪論貽誤社會視聽,首先,我們要指出,范雲跟祝平次兩位副教授既然已經在學校當老師,就需要用心去研究一下正一點的教學法,不要老套在填壓式的教學裡,把老師當灌輸機器,把教材當灌輸內容,把學生當收納容器看待,否則,就沒有資格跟社會討論甚麼是教育,也沒有資格跟社會傳授甚麼民主.自稱是甚麼守護民主平台,我們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先聲明,我們沒有要針對范雲.祝平次兩位副教授所提出的民主平等.兩性平權或多元文化主張之本身.有所辯駁.而是要針對他們憑甚麼認為學校採用中華文化教材.就算被採這文化教材內容本身確實如兩位副教授所指的違反民主平等.兩性平權思想及違反文化多元主義.但這兩位副教授憑甚麼認為有<這樣>的教材就必然會造成有<這樣結果>的教育,除非他們堅信的教育過程就是一系列的灌輸機器,所以我們據此認為如果兩位副教授的邏輯是一貫,那麼隱藏在他們內心的民主概念,就值得大大質疑,因為他們壓跟兒還是灌輸.灌輸,要把自己的價值觀灌輸給別人,第二 兩位副教授對甚麼是學校的教材恐怕有認知的偏差,他們把教材當作教條看待了,但教材是要提供教師與學生交流討論的思想空間,教條就是規範.理則的教化及灌輸本據,前者是開放的,啟發的,後者是封閉的,不容挑戰的,只能內化,兩者是天差地別,這隨便從海德格.拉崗.傅科等歐陸哲學家對<語言的轉向>,就可清楚瞭解,<語言是提供四方匯聚的場所,使遠方的切近,使不在場的變成在場,使過去的,來到現在>,<語言是既揭露,也遮蔽>,<語言既是肯定,同時也是否定>,換句話說,這兩位副教授把中華文化教材當教條看,那不是偏見,就是自己認知度的不足,該自己去反省,其次說,我們為什麼贊成教育局把四書列為高中<必選>教材,我們的理由很簡單,我們認為<必選>的重要意義,是因為現代我們每一個人,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都已經深受中華文化的型塑,假如我們不去正面面對它,那既往開來,無論好與不好,我們也都必然身心與之俱載,只能受既有文化所窒錮,但如果我們選它,願意正面面對它,那麼我們就有機會,將它解構,重新建構出更合適於我們所要的文化,換言之,必選它,是為改變它,改善它,不選它,是在逃避它,但是你越想逃避它,我們可以告訴你,那是越逃避不了它,文化就如自己的心影,人之所在,影必隨之而行啊! 兩位副教授再想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