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再批工商時報社論那扭曲的劫富濟貧 扭曲的縮短貧富差距政策思想
2011/05/21 01:18:24瀏覽494|回應0|推薦0

工商時報社論對稅制改革窮追不捨,我們配服它的硬力.毅力,但對它一向主張的立論基礎薄弱.偏頗.強辭奪理,實在無法茍同,前社論更欲將劫富濟貧奉為稅制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化身,我們對這種扭曲的言論一再出現在工商時報這麼大的主流媒體,而不見有反制聲音,深感無奈,只好再為文批之,首先,政府向人民徵收費稅,主要目的是為籌措政府為施政所必要之財源,並支應維護機關組織順利運作.發揮組織功能所必要之費用,至於藉稅徵制度作為社會財富重分配的工具,那只是一種溢外的目的,不要本末倒置 ;第二政府向有錢人徵收較多.較高稅率的稅,它的理論基礎不應該是建立在所謂財富重分配,所謂縮短貧富差距,這種偏頗表象的立論上,甚至於將劫富濟貧正當化,把它拿來作為向富人多徵稅的基礎,這是非常扭曲的價值認知: 政府向有錢人徵收較多.較高稅率的稅,它真正的理論基礎,是在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上,因為有錢人的活動力,遠比窮人層面廣,使用國家資源多,而且因為國家發揮保安或防災功能,富人由於財富多,所以受惠於國家保護之穫益亦遠比窮人為多,依獲益多寡分攤稅責這才是天公地道的社會公平正義, 第三 政府不應直接把縮短貧富差距拿來做施政目標,貧富差距縮短能讓社會穩定,有這個結果,那是好的,沒有人會反對,但那是要建立在整體社會都已有基本的富裕之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談縮短貧富差距才有意義,否則即使貧富差距再小,大家若都是共貧,又有何意義,政府施政的目標,應該放在消除貧窮,使社會達成均富的目標上,這裡所謂的社會均富目標,也不是說要社會都一樣的富,而是要社會均能達成基本生活的富裕,消除貧窮,而經濟的權力能較公平的分配而已,論語上有段故事---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 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 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 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予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孔夫子在這段故事中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說,季氏不要擔心人口比顓臾少,將來會被顓臾吃掉,而要擔心的是,是否給人民維生的田地分配不均,所謂<不患貧而患不安>就是說,不用擔心人民會貧困,而要擔心的是人民沒有足夠的維生之地安頓生活。<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因為田地分配均勻,自然沒有人會貧窮,社會安和,自有遠方人民來集聚歸附,人口不會寡少,有田有地,供營生之資,足夠人民安頓生活,就不會有人想要作亂顛覆政府,孔夫子在這講的,就是一個有為的政府應該去致力的施政目標,也就是政府施政,第一要著重在第一次性分配的平均,田地均分,均田制,就是立足點的均分,第二 政府施政要著重消除貧窮,<均無貧>,而不是故意把<不患寡而患不均>扭曲解釋為不怕財富少而怕財富分配不平均,而明目張膽把富人拿來當作劫富濟貧的打擊目標,或者用稅制以強制縮短貧富差距來當做施政目標,我們前面說過,政府係依使用者付費之原則向富人多收稅,政府再將稅用在比較照顧弱勢的社會政策施政上,的確,這樣做可以達成社會財富重分配的效果,但是這裡的關鍵是在於社會政策的重分配效果,真正能提供財富重分配效果的不是稅制本身,稅制只是提供形式而已,換言之,稅制雖然向富人收取累進重稅,但政府施政如仍偏向有錢人,結果還是還歸原處,那稅制那有甚麼財富重分配實質效果?所以回到原點,重點還是在政府施政政策的第一次性有關經濟力.經濟權力立足點的分配,稅制提供財富重分配的條件,那只有形式效果而已,因此也沒有劫富就可以直接濟貧對立的問題,工商時報那麼多篇社論,談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都只談稅制二次性分配的問題,對於第一次性分配更鮮有提及,是否因愚不及或有意藉輿論誤導政府施政,製造社會對立,讀者自己可以判斷,不必我們多言!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4162027&aid=5236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