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工商時報社論引老子道德經中的文字--<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來作為其政策主張--政府不應減稅, 應向富人多徵稅,即劫富以濟貧,以縮短貧富差距,復引<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這段.來批駁馬政府的簡政輕稅措施,我們看了以後,只覺得好奇,是這樣嗎?不知道工商社論對老子道德經是如何理解的,但我們可以確定一件事,該社論漏掉這段話最重要的結尾--<孰能以有餘而奉天下,唯有道者>,應該是有道,沒有得吧!翻開歷史,漢唐明清之盛世,歷來史家皆推崇其所以盛世,皆因簡政輕賦與民休養生息所致,所謂簡政輕賦,與民休養生息,應該比較暗合老子思想,而不是儒法思想吧!簡政輕賦,拿現代的話說,簡政應該就是--開放政策,放鬆政府管制,釋放出社會民力,而輕賦應該就是政府因為放鬆管制所減少之管制成本,可以反映到賦稅讓人民可以少繳一點稅,藏富於民,這是近乎自由主義小政府的思想,反之,如社會主義大政府思想,幾如依儒法治世,法令滋繁,政府組織不斷膨脹,官員藉煩瑣法令擾民,政府管理行政成本必大增,只好加稅因應,但賦稅一纍增,經濟強勢者,必把稅增,想方設法反映在經濟弱勢者身上,最後還是得由弱勢者去承受,結果是國困民更窮,所以我們真不知道工商社論用道德經的言語,來批駁馬政府的簡政輕稅,是在批甚麼?依社論政府應運用稅制--多向富人徵稅,劫富濟貧,以作財富重分配,縮短貧富差距,但如果這樣做,真可救經濟,或讓弱勢者日子好過一點,那為甚麼美國民主黨走大政府思想的歐巴馬政府要減稅,歐洲那些老牌社會福利國家也要削減福利措施,因為經過金融海嘯的大政府大作為洗禮之後,整個世界慢慢沉靜下來,大家都重新在思考未來的路要怎麼走,像工商社論這樣,敢大聲搬弄十九世紀社會主義的思想,執意把縮短貧富差距,當作政策直接目標,把劫富濟貧直接拿當政策工具在使用的,拿富人開刀,的確非比尋常,我們的看法是這樣,大環境已經改變了,全球化的趨勢已不可擋,風險社會的來臨更擋不掉,一個國家怎麼可能如同往昔,假設門仍是關者的,在房子內去做財富重分配的工作,你門關得住嗎?你提高稅率,裡面的資金就往外流,外面的資金就不流進來,其後果,恐怕要比現在的貧富差距擴大,更要嚴重呀!貧富差距擴大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世界貿易也一樣,窮國富國順逆差越拉越大,這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的結果,現在各國的因應對策大都是集中在擴大內需市場上,而最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各國的所謂<擴大內需>都已經重新在定義,這內需已經逐步在追求區域化的內需,甚至是全球化的內需,像最近歐盟正式通過決議,要給台灣旅遊免簽證,吸引台灣的消費者到歐洲消費,馬政府的黃金雙航圈,要把大陸.東京.香港.首爾變成一日生活圈,也是要把台灣的內需市場變成區域性的市場,這也就是何以五都的國際化建制,那麼重要的緣由,因為唯有台灣的腳步,有與國際都會並駕齊驅的發展,才能讓台灣的內需市場變成亞洲區域性,甚至全球性,吸引區域周邊國家的消費者到台灣消費,這樣台灣內需市場的區域化,才能與出口的全球化策略雙軌協力並進,相信這才是政府根本解決貧富差距,提高就業解決經濟困頓的方法,而不是每天關在門內吵嚷要政府作財富重分配的事! 深入閱讀http://blog.udn.com/q4162027/4390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