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10 14:11:23瀏覽854|回應4|推薦14 | |
與很多上個世代的朋友談網路,他們多半認為網路上的資訊虛虛實實難以判斷,因此他們為了避免被騙、為了怕查證麻煩,因此不願意接受網路的資訊,認同網路上的活動。 然而,從我自身的經驗來看,我卻認為網路上的意見交換行為反而因為匿名性而變得更加真實。試想,在真實的社會中你有多久不敢跟朋友談論自己真正的意見、政治立場、政策意見…但網路上的我們卻做得到!網路世界與實體世界的意見,何者為真~何者為假,令人深思。 無法否認的,網路的資訊會因為匿名性和資訊來源可靠性,會使一些議題或資訊被簡化或誤解的問題。甚至也有許多有心人透過網路把實體世界的黨工、網軍混在網路社群中,用以操作議題。但我覺得無論實體世界跟網路世界都一樣有所謂動員跟滲透的人士會出現,同樣防不勝防。多數人似乎太常忽視實體世界相同的困境,卻因為對網路世界的陌生而感到網路世界過於虛無。 此外,儘管有許多人對於網路社運在實體世界的凝聚是否如網路世界一樣有效,持著比較遲疑的態度。但從樂生療養院、野草莓、中科、大埔等等事件...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的動員與整合已經悄悄發生。 最初,社運夥伴借用了網路這個平台作為串連意見、避免當局干擾的資訊中繼站;但漸漸的,網路這個平台吸收了越來越多意見相投的人,甚至把不同事件的關切者連結了起來;最後,快閃式的動員就在網路世界上擴散成實體事件。 有位活躍在社運與網路世界的前輩朱小草就說過:「在推特、撲浪訊息轉推的過程裡,網絡的信任,遠比訊息的查證來得重要;而一個推友之所以相信這則推文的真實性,是因為從他從過往的推文中建立起對他的信任感。換言之,我或許很難查證一個遠在天邊的事件真實與否,但是我可以檢驗這訊息中介者是否值得我信任。這樣的信任關係,比之新聞媒體建立在專業分工上的信任感,是個人且私密的,它所訴諸的不是專業程度,而是你我在這大時代的相知相惜。這不是說,事件的真相就不再重要了,而是說,在確認事件真相以先,先被確認的,是你我的社會關係」。 甚至,我們可以發現從網路端切入的政治動員有著比實體世界動員還強的反饋效果。過去的實體組織動員必須透過不斷的活動號召,以保持支持者的忠誠。但透過網路,每一場活動的經驗分享、照片流傳、甚至網友自發性的故事編撰 ...都會吸引更多在潛伏於網路世界裡尚未被實體組織動員到的人口,以各種形式投入下次的議題活動凝聚! 儘管網路動員有其妙處,朱小草前輩仍提醒道:「星火燎原與沈默螺旋往往是推特政治的一體兩面,彈性的組織分工與分散的訊息傳播固然能讓事件一下子受到矚目,但如果沒有組織者跟進,等時機一過,就很難改變什麼」。 在以上的論述基礎下,我認為,網路組織其實可被視為一種很特殊的次社會組織型態。也就是說,網路作為一種新世代的傳播工具,的確發展出許多特殊的次社會群體組織,但實體社會與網路世界並非二元而無交集的兩端,而網路世界與實體社會之間虛實的界限其實也不如大家所想的這麼模糊。2010年的社會運動與五都選戰…將是一個足以驗證網路威力發酵的場域。沒做好心理準備與網路接軌的陣營,小心了 !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