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10 21:05:33瀏覽910|回應6|推薦13 | |
大家愛看棒球 卻不懂經營棒球產業 在過去一段時日以來,台灣無論平面媒體、網路傳播界面如部落格,都沸沸揚揚的討論著中華職棒如何興弊除害,打出一番新格局。有些人的論點著重在國家教育體制和體育主管機關在三級棒的發展;有些人的論點強調觀眾的參與、球員的自我約束與反省;有些人強調棒協、大聯盟、球員工會、薪資協商、球員保障…等制度;當然也有許多人強調國家公權力必須介入調查職棒賭博、肅清職棒環境,並使公營企業或私人企業的球團規規矩矩的經營職棒球隊…。 的確,這些討論,都指出職棒運動問題的所在。但是,這些討論僅止於分析問題的表象,而無論哪一種解決途徑,都僅能處理目前看的到的、且比較容易克服的表面病癥。 台灣若真的要建立起完整的職棒運動產業,必須從棒球運動發展背後的政治-經濟角度切入。以看待「產業」的方式,紮紮實實的讓棒球運動在這塊土地中生根、茁壯,也唯有透過一連串的政治-經濟資源重新整合冒險,我們的三級棒球、球員與球團的關係、觀眾的參與、球員的規範、甚至逐漸在世界闖出名堂…等等理想方得以逐漸實現。而透過許多直接與間接的了解,我們發現美國的棒球產業有一個相當基本的要素:「社區」。 社區的重要 先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說,「社區」代表了社會資本的黏合!社區不但是一種人際網絡的組成與強化,更反饋給個人,使其清楚自己在社區網絡中自我的角色與定位。又從政治學的觀點來說,「社區」是不是形成了一套像非正式團體,或政治次團體的價值體系,其中不但能進行資源的彙整與分配,也能進行各種權力與角色地位的結構與解構。 當我們真的把棒球當成一種產業要發展,社區對於棒球的參與和投入就不單單是所謂社區認同或社區情感的融合而已...在整個社區棒球發展的過程中,不同行動者在社區棒球中的不同的投入程度(家長的參與和交流、家長與教練(或許還是某一家的家長)的互動、學校課內與課外時間在棒球教育與訓練的投入...)將逐漸形成一種共同的冒險行動...而透過不同社區的比賽交流所得到的成果(勝或敗)又加深了一連串的投入與對於得到成就的期待...那麼繼續循環下去社區棒球是不是就會往上尋找可以"長期生根",甚至"營利維生"的空間...進一步又交錯出更多的人脈與社會關係,還有各種不同的政治資源與權力配置關係。 而透過社區棒球的凝聚,這無怪乎美國從大聯盟到小聯盟,在每場區域賽事中都有相當多的觀眾,在為自己所投注過的球員們喝采。也為社區的經營,奠定了學校以外的棒球教育基礎,各級學校遂成為培育運動員的場所,而無論大聯盟、小聯盟的球探也都早在球員國中之前就積極”投資”,以長期培養以及風險性創業投資的手法,栽培未來的搖錢樹。這更使得美國的職棒產業在商業化的面向上得以進一步完整的發展。 教育體制與運動產業的接軌與發展 更進一步提到「教育」與運動產業發展的關係。我試著比較美國與台灣在體育人才的發掘強度,還有對整個體育產業的發展投入程度如下: 從表面上來看,在整個升學掛帥的社會價值追求下,台灣的各式運動幾乎都不太受到重視。從高中以前的教育體制來看,父母、學校、整個教育環境都不鼓勵孩子在田 野間揮汗打棒球,大家只希望讓孩子像小大人一般,學才藝、練口才、吹冷氣填鴨著一張張為了一百分而拚命的考卷...運動,這種需要高度投入才能有所成就的發展沃土在台灣根本是貧濟不堪。 深一層來看,我國的運動說實在的根本不能稱為"產業"...也因此體育的發展找不到營利的利基,而無法營利也就又無法回饋到整個體育人才培育的過程。儘管 我們有國家成立的體專(或改制的體育大學),但在台灣主流教育體制的資源配置與權力結構下,對體育運動有興趣的小孩,從小到大仍要面對學科上的壓力,深怕沒有在升學列車中就提早失去了"錢途"。即便進入體專或體大,這些學生除了在體育的術科要有所修習之外,學校仍要求他們在學科上要有所成就。而這些學生畢 業之後,少部分成了國家選手...他們靠獎金為生但薪水普普、運動生命短暫而職涯不受保障...;另外有不少人進了各級學校做體育老師...當一個朝九晚五卻再也無法在體育舞台揮灑的公務員;當然,也有一些進入了所謂的職棒、職籃體系...他們的運動生命操在球團手上,職涯沒有太高的保障,而不甚強烈的競 爭也未能使他們在職業的過程中不斷成長進步...到頭來,體育運動在台灣就是以沒錢途&沒前途來總括結論。 那美國呢?大家對麥可喬丹、老虎伍茲等球星應該都耳熟能詳...我們除了看到精采的賽事之外,也常看到這些球星在做某些產品的廣告代言。這些運動選手們通常都有大學學歷,但他們的職業生涯幾乎是從高中就開始了...據我所知,喬丹在高中就被NIKE簽了下來...一切的薪資計算標準、代言的費用、就讀大學...等等都在合約裡面。這...似乎 是台灣沒有的吧! 美國的運動產業,的確是把球星當「產品」在經營,而那些球探與背後的大型商業集團也是以一種「風險性投資」的方式同時對幾個被看好的高中新星進行長期的投 資與培育...其中不免有些折損...但企業只要賭中了一個像喬丹這樣的搖錢樹...虧三五個都不怎麼要緊。而且但球員與企業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在合約 上都有詳盡的規範,不但對企業的投資獲利是一個保障...對球員的職涯其實也是。 台灣發展的是運動 不是產業 總結來說,美國從社區到職業運動...是高度商業色彩的在經營一個高獲利的運動產業。而台灣的體育運動,則是由國家...為了提倡五育均衡等等理念,所發展的小規模計畫經濟體。其中不論企業與國家在前期的投資都相當有限...也只等到可能有所收成時在進行一次性的收割...。也因此,台灣的體育在整體國家的政經體制下其實難以像美國這樣將體育運動塑造成自由貿易的市場式發展。 進一步剖析種種台灣獨有的社會脈絡、價值、權力結構...。台灣幾乎沒有出現所謂的「社區意識」,沒有家庭積極的參與和投入,沒有當地企業、學校在其中進行社會凝聚,以及資源和權力的交織。若提到村里長為領頭的種種發展...更悲慘的是這些個地方政治人物只提供了基本的的政黨綁樁功能,對真正可能長遠發展的社區政治-經濟...了不起只有鉗制的效果,而難以真正有規模的發展。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