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10 01:37:34瀏覽1469|回應1|推薦8 | |
其實扁政府任內並非沒做過好事 這與藍媒的一概而論大相逕庭 在市場機制與反應經濟現實的部份,我們應稱讚這是相對長期永續,且對於國家財政發展較健康的方向。但扁政府任內似乎油價只漲不降@@ 對照馬政府近三個月油價的大幅調降......也許好的政策也是必須遇到好的時機與好的操作者。 政策往往是執行者得利 規劃者吃虧 ... 當然某些時候也可能是反過來的 從結果論來看,近一兩年的油價走勢似乎是意味著阿扁的政府沒把這事搞定,但馬政府在半年內把這件事搞的不錯...。也許,馬政府上台之後再這裡接到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政策規劃,因此略施努力就能把成果彰顯出來...;當然,也有某些部分的政策相信是從規劃到重新規劃將是南轅北轍的。 一個相對成功的政策,同時必須兼顧組織內部與外部的環境危機與誘因 政策的過程中,是否能顧及各方的政治利益並回應選民的政治利益應是最重要的。例如油價政策: 內部環境不可否認的就是那些不為外人清楚知悉的政治角力過程,勢必發生在政府與國營事業-中油公司的磋商與協定。國營事業的盈餘計算方式、年終績效、經濟部、中油公會...等各方必有相當多的條件要談。 外部環境中最重要的變因則莫過於國際情勢所牽引的原油價格變動...。 真要論功過 應該把每個政策從計劃到執行一切的內部與外部過程一起評估 所以,如果我們真的要評估這樣一件事情的功過與政府的行動過程與結果是否值得稱許,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審視內環境中包括官僚的盡心盡力程度。 例如:經濟部官僚為了油價機制找來哪些專家、做了哪些討論(專家不是僅評學歷來評估、也不該只是那些掛名的顧問);府院高層對於這件事的關注程度(為了浮動油價開過幾次專案會議、批示過哪些文件、有哪些具體決策...);中油內部有哪些關於這部份的討論(中油內部勞方與資方磋商的會議文件、各種成本效益評估的提案...);外部國際油價的階段性調整(原油價格波動、國內存貨、中油持有的期貨指數...)、甚至政策執行後的舉債程度與基本的成本效益估計...等。 話說回來 ~ 台灣的政策 有誰真的再追究 真的在關注? 1) 有一種可能是因為我國的政府跟本沒認真的開過幾次會,政策往往只是單位首長或更上級長官的偏好。 總之...有人拍了板,下屬就想盡辦法做出來...。 2) 第二種可能是他們的確有點認真,也找來很多人開過很多會。但是!這些會議的討論內容與決策過程往往沒被帶離開會議室過。這意味著未來如果有值得學習的會找不到素材,要檢討的則找不到目標。 3) 第三種可能是政府曾經很認真,但公民社會的力量過於微薄且被動。因此政治利益很快的就被那些長期面臨政治現實的政客所霸佔,而公民社會則因自己願意蒙上雙眼而無法讚揚好的政策也無法批判壞的政策。 當然,就筆者而言以上三種可能均同時存在。也就是說,某些政策常被單一主管或特定的政權團體所把持,加上政府資料從來沒有被妥善保存,其中高度爭議性與政治性的協商也往往怕留下證據而僅以口頭磋商。而之所以前兩種弊端無時不克的發生在我國的政治與行政環境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國的公民社會力量真的過於薄弱。除了被動甚至還有許多過往的價值觀牽絆著(諸如:民不與官鬥、政府沒對我們不好就要偷笑了、天高皇帝遠、人微言輕.....大概還很多吧!但不外乎就是公民冷感) 寄期望於日益多元且豐富內涵的公民社會 總是希望,哪天台灣有更多的公民能把各種與自己有關的政策去做更深入、更具體的資料蒐集與剖析。才不會總是像媒體一樣的在各種議題上做自以為無冕王的捕風捉影,或只是順服於政客為了自身利益所刻畫的意識形態操作-為了黑特(heat)馬而吐槽所有的政策、或為了黑特(heat)扁而不願給予任何的肯定。這樣大概就失去討論及評論的目的了吧。 So 大家有一步一步的帶著一點希望往前走吧 ~! 相信總會有那麼一天來臨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