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政策] 韓國用20年的長期眼光發展文化 ~ 台灣呢?
2008/11/11 00:17:29瀏覽1240|回應0|推薦4

以下 是轉載的文章

韓片與文化立國

作者:焦雄屏 ( 電影研究所所長|臺北市 )| 發表:2008/11/06 20:27

1998年,韓國前總理金泳三發現迪士尼產值大過了IBM。換句話說,影視產業的一個片廠能將產值拉拔超過高科技產業。之後,金大中總統也發現韓國要出口150萬輛汽車,才抵得上《侏儸紀公園》的總產值。他立刻將影視納入競選白皮書,他說:「二十一世紀文化就代表國力,文化不但能提高生活質量,而且能創造出產業的附加價值。」

就這樣,亞洲乃至世界進入「韓流」時代。所有人目睹韓國人如何奮發圖強,建片廠,建影視學校,抵制美國好萊塢,打國際通路,加強行銷,引進企業基金,網羅世界世界級專業人才,開創各地大小規模影展,將影視與觀光結合,培養國際級明星,搶奪亞洲及歐美市場。他們政府對引爆韓流絕對有全盤的規劃與強勁的金援,於是「韓流」東征西討,在國外,尤其是日本,他們成為大宗入口的影視新貴,甚至拱起了「歐巴桑殺手裴勇俊」神話,被日本媒體稱為「日本國恥」現象。

在亞洲各地,韓劇語韓片如雨後春筍攻克大家的觀賞口味,也帶動了韓國各地的觀光熱潮:《大長今》、《藍色生死戀》、《魚》、《太陽旗》、《朋友》、《怪物》、《殺人回憶》、《追逐者》乃至韓版的《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weird)都膾炙人口,一方面賺取大量外匯,另一方面在坎城、威尼斯、柏林,等大電影節迭有斬獲。韓國一位導演接受台灣《天下》雜誌訪問曾說:「韓國之Han這個字代表恨、憾、怨、不平」、韓國人這種臥薪嘗膽之亢進確實有其民族性剛烈的背後動力。

韓國就是在這種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下,共同發揮「Han」精神,打出韓國電影的黃金時代。政府與民間如何合作?我以「光頭事件」為最重要的指標。1984年,韓國保護國片,緩和外片進口衝擊,將銀幕配額制度修正至每年戲院必得放「2/5」的天數的國片(即146天)。但1998年韓國外交通商部參照與美國雙邊投資協定語WTO之推定,將146天降至92天。這個決定引起民間巨大的恐慌,包括林權澤、姜帝圭等133位導演、演員等在漢城國廳與光華門剃了光頭靜坐抗議,輿論嘩然,也給韓國政府一個藉口,在國會一致通過下拒絕美國要求,維持146天放映韓片之戲院規定。之後全國上下一心,將韓國的新片《魚》推向票房破紀錄高潮,之後韓流就應聲誕生。

僅靠光頭抗議和群眾熱情可以振興產業嗎?我看未必。重點是韓國政府的全盤規模政策十分精準完善,諸如:

1. 文化立國,一臂距離原則:金大中以為文化產業不是禁演或管理之對象,政府支援但不干涉,廢除長達26年的官方機構「電影振興公社」,成立「電影振興委員會」,將政策全部交付民間。

2. 活潑多元的融資方案:合拍,引進外資(《長尾島》由哥倫比亞公司全額投資1000萬美元),文化觀光部贊助,給予大企業投資減稅或電視台投資之利多確定製片人制度,以及網路募集,讓民間參與電影的方式(如《朋友》),甚至擔保借貸等等。

3. 各種促銷及宣傳,通路之造成:公開透明售票之「標準電算網」,劇本競賽,企畫案與腳本之支援,協助外語字幕全材之製作,建立釜山電影節,支援廣告刊登,建立產業網路等等。

4. 培育人才,建立硬體:大規模漢城綜合影城之建立,電影藝術學院(KATA)之建立,長期做產業趨勢及政策之研究,出版期刊等等。

韓國是在這種基礎下登上亞洲影視之霸主的。反觀台灣,「文化立國」喊得震天價?,就是不見具體措施,沒有規模,靠民間自動自發;一個《海角七號》能造成台流嗎?

轉載資料來源 : (按我)

-----附帶一提

在發表上一篇文章後,我本來打算暫時停下對時事與現狀的觀查與批判腳步。因為那篇有關野草梅的文章,表面上是一個已社會化的成人所吐露的勸告。實際上,則是我對現狀的極度悲訴以及對自己內心最大的責難。

當我發現,我的心已經由熱情轉為消極時。我怕...自己的網誌將不斷沉淪,流入漫罵或悲觀的境界。因此,我打算稍微變個方向,將更多的人生花在閱讀各種不同領域的書籍與資料,並對這些資料作一些比較正面的補充。

-----任何的產業 都不是透過自由市場就能得到發展 ~ 尤其在已經落後的國家

我推薦上述那篇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文章,因為這位作者的論點可以補足很多我在自己部落格前N篇文章中關於海角七號http://blog.udn.com/politicschao/2298239,想講,卻沒講出來的話。這位作者的觀察,也可以與我們去青輔會參加政策比賽時所提出的政策建議http://blog.udn.com/dreamer2008做一個呼應。

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永遠不會只是民間的事情。不是民間企業有心,產業就能夠得到高度的發展。在美國我們沒有看到聯邦政府的產業發展計畫,那是因為她們一來擁有極高度資本主義化的公民社會,有著行銷全球的市場基礎,有著高額地關於文化產業的捐款,有著極力想要各自好好發展的州政府。而東亞國家,尤其在威權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如:韓國、台灣...等,更不能只是嚮往如美國聯邦政府的自由主義與無為。

台灣的民間企業早在長期以來國家主導的各種產業保護政策下,缺乏世界市場競爭的思維。縱有少數企業欲大規模發展也總會碰上各種未經鬆綁的法令規章而動彈不得。而各種產業要系統性、大規模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融資管道,則還停留在社會主義的信用合作色彩...要不是需要大規模擔保抵押就是銀行團在國家法令限制下有著各種困擾企業野心的制度性規範。

不只文化產業,國內市場先天上本就不足,加上國內各界對產業發展國際化的認知缺乏則更是嚴重後天失調。在此時此刻,政府更加不能視若無睹,或一味只想以我國未健全的資本主義體制仿效美國。

身為公民,能講的、該講的我都儘可能講了。能利用的管道我們也都努力嘗試過了...政府如果還想秉持矇著頭事情總會過去、 閉上眼就可以看不見的鴕鳥心態,民間各界如果還想安逸不求變的把自己放在鍋裡當煮蛙......在國際你消我漲的快速競爭時下愛惜羽毛、不願冒險的背水一戰。那台灣在各種產業的發展就很可能會慢慢離開世界主流 ~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liticschao&aid=237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