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10/14 18:01:40瀏覽883|回應0|推薦1 | |
前言 看完海角七號,看了些網路上對海角七號的評價與討論。想說的是:海角七號整部片的確乘載著台灣的靈魂!也因此,多數人的心境也因此激起陣陣漣漪。此外,海角七號的掌鏡、分鏡與劇本,的確有超越過去國片的水準,能在幽默中激起深思。而看完電影後製名單 ~ 讓我不禁細想:「如果台灣的演藝事業能繼續發展~有多好」! 由於我不具有影評人所應有的專業,沒有小說家所應有的細膩,缺少教育家所應有的道德觀...我只能就我的本行 - 政府與政策來談海角七號與台灣的國片發展。 韓國的大長今、醫道、商道...讓不認識韓國的人對韓國有了初步的印象,在韓國的現代劇中更有著許多愛用國貨的置入性行銷。日劇當然也不惶多讓,看到木村拓哉怎麼改變年輕人對職業的偏好,真的讓人懷疑連續劇對國家文化與價值觀的影響力。 而看看台灣,如果你要說鳥來伯與十三姨、台灣霹靂火是連續劇的經典之作......而當時劉文聰那些順口道上台詞如此轟動大街小巷......或你說台灣某些年輕偶像劇也有良好收視率.....這類打打殺殺 愛來愛去的劇作是否真能外銷,又這些劇作真的輸出國外,外國人將對台灣留下何種形象?真的是令人擔憂! 還好,在2008年的夏天出了一片叫海角七號的國片!雖然它是電影,事實上它更像電視劇一樣深入人心。它的確帶有台灣人的草根口吻,卻也細膩的描繪了台灣人愛相、愛土又不服輸的精神。雖然海角七號可能只是國片發展史中燦爛的一瞬間,但我們似乎可以期待這樣承載著靈魂與文化的國片能夠成為台灣電影發展的起點。 期待電影產業的發展 在此,我想從產業發展的角度開始談~ 談電影產業與影視政策的關連、談電影產業鏈結所需要的內外部環境。 這些電影產業鏈結中的生產要素,透過一部膽敢冒險的電影成功的被整合成一支能夠作戰的軍團。若台灣能有更多的好電影產生,就表示有更多更強的電影集團軍慢慢形成。而電影產業就能在競爭與發展中穩定且長期的推陳出新。 從文化產業的蓬勃思考國家軟實力與產業轉型 台灣的文化產業若能因為國片的發展而振興,第三次的產業轉型 (農業-->工業與製造業-->商業-->服務與消費產業)就將再度的帶動一連串的產、官、學合作,並創造國內無限可能的視聽娛樂就業市場。另外,透過電影成果的出口與外銷,台灣強大的民間力量就能將台灣推往國際,接著將效益擴散至觀光人口與消費的輸入。這一連串的過程最終,將使台灣在商業發展是擁有更大的海外市場與行銷空間,進而在國際上產生柔性權力的連結與能量。 後話 也許,中華民國政府的官員們應該帶著一種挖寶的謙卑心情去看看海角七號,並仔細想想台灣的文化產業要怎麼走出台灣~!突破僵局、打破既得利益結構的確需要一點勇氣!但人生有限~除了在體系內的派系鬥爭跟地盤之爭中翻騰之外~是不是也可以考慮做點值得一輩子驕傲、一生值得紀念且對國家與國民真正有益的大事呢!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