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食,稱得上是台灣最「深植人心」的庶民食材,但是,提到了麵,大家想到的不是廚師的手藝就是搭配麵食的各種食材,「麵」似乎不再是主角,甚至連第二主角也搭不上,落魄到跑龍套的路人甲。不信,想想各美食節目或美食部落客,提到麵除了彈牙之外,就沒有更添油加醋的形容詞。
直到看到這本書,才知道一根根的麵條,隨著做法的不同,裡面也暗藏著不同學問,不是簡單地用搓的方式將粉變成條----書本的第一個單元《台灣常見廟條圖鑑》雖是小小的六頁篇幅,但內容卻讓小丌目瞪口呆,原來麵條家族跟鋼彈一樣,有很多系別! ( 這六頁就讓小丌有了購書的衝動 )
先說個題外話,當初翻閱後,曾回家搜尋相關名詞,發現書裡面所寫的「非官方」內容,不是東拼西湊,而是作者自己花功夫逐字撰寫而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翻找一下作者背景,才知作者當過廣告公司文案,也當過雜誌編輯,難怪架構縝密、內容流暢。
書的架構很有日系的味道:除了麵條圖鑑外,製麵名所單元,有深刻的貼身採訪,還有製麵的整個流程,重點的TIPS則用老闆說來強化內容的說服張力。這過程頗有日本介紹地酒藏元的調調。
單元後還附加一個製麵師傅的家常麵或事食麵處,藉由最了解麵條靈魂的製麵師傅為相關麵條畫龍點睛,遠比滿坑滿谷的部落美食客來得有說服力。例如講貓耳麵的振興製麵舖,末了的製麵師傅家常麵還介紹一甜一鹹的麵料理,讓人情不自禁地想依樣畫葫蘆,尤其是四十三頁的紅豆貓耳湯----貓耳朵可以當甜點耶!
看到這個單元就讓小丌想到日本的魚夫料理模式:由最熟悉該食材的職人介紹有別大眾的私房菜,不僅是一種驚艷菜色,也是一道可以向朋友炫耀的料理。
書籍內容規畫得相當細緻,第三個單元麵裡故事就是代表。
從南到北,每家有特色的麵點都有一道關於它的故事,坦白說一個採訪公式套進去,就可以訪遍南北。但書裡將成品拍攝放成大圖後,將麵、料、湯另拉重點圖說,不消一分鐘就能將該麵的「精髓」吸收,比懶人包還好用。
在圖像時代,過多的文字常讓人產生不耐的躁動,但是作者為文卻是異常流暢,且佐以情境的修飾,讓人不僅越看越過癮,且還有一種身臨其境般的想像空間,或許這是作者長期當文案磨出的敏感度唄。
像第七十二頁的文章描述就是最佳例證。
文中提到製麵廠夫妻的結婚歷程是這麼描述:『「我是齁伊騙來!」老闆娘的話裡有微微仔笑意,是甘苦數十年煉出來的甜。』那句「甘苦數十年煉出來的甜」形容得恰到好處!
看完這本書不光多了些知識,對「麵」有更多的瞭解,跟三五好友飲食時,更是可以拿來說嘴的好材料,誰說一定要端著酒杯講葡萄酒的掌故才是風雅,庶民的台麵也是可以很有氣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