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13 17:30:34瀏覽581|回應3|推薦5 | |
最近台大醫院器官移植小組因為在資訊傳達時的失誤,將【reactive】聽成【negative】,造成四名器官移植病患的愛滋感染及數十位醫瘵人員有受愛滋感染的風險的事件。 其中,不只醫院,其他職業領域也是有這樣的情形,交談時或寫文件時碰到專業術語或是專有名詞時,也是直接使用英文。 個人認為,這種半調子使用英文只是會造成溝通上的障礙,這種情形在平常生活上、職場上的口語也好,文章也罷,最好要僅量避免。最糟的情況,就是上面的例子,誤人害己。像【reactive】、【negative】這種詞彙,中文不是沒有對應的詞彙可以用,在這上面出了這麼大的事情,實在是太冤枉! 但專業上面的術語,目前使用中文會有些不便,如微生物學上常用的【PCR】,中文是【聚合酵素連鎖反應】,當然,英文如果使用原名稱也有些不便(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所以用PCR來簡化之,而這點在中文名稱上如何簡化,則需要教育部門等單位部門的努力了。 以前醫生寫病人的病例、開的藥單也是用英文,也只是造成病人的閱讀、用藥的障礙。現在要求將病例、藥單改為中文只是回復正常的現象,因為我們身在中文的社會,使用中文本來就是基本,而在這裡面刻意使用英文,只是製造溝通上的問題。 同樣的,最近有個新聞是台灣的大學生影印教課書,有侵權的法律問題。大學教課書大多為【原文書】,其實就是英文書(相信沒有人會買德文或俄文的教科書),這些原文書的價格不菲,而學生的課程不少,全買原文書要花上不少錢。可是,使用這些英文教課書是必要的嗎?學生上大學學習的是相關知識,而不是英文,又不是讀英文系?使用這些英文教課書對台灣的學生幫助有中文教課書大嗎?為何要採用英文教課書?也許台灣高等教育的許多問題,就是在這上面。 如果高等教育不能落實中文化,那高等教育要超英趕美,成為世界頂級,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語文是一個人立世的基礎,而在高等教育中刻意採用英文,只是對國人的學子製造學習的障礙,因為還要在多學了英文後才能繼續深造,而這要花去多少時光?多少心力?也許大家會有這個感覺,台灣的國小、國中、高中的數理科學能力都不差,但為何到了大學、研究所、博士班就比不上外國人了呢?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