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9/27 17:09:56瀏覽2014|回應4|推薦22 | |
最近的一些年輕人的犯罪,情節十分駭人。很多人想找原因,如暴力電玩充斥⋯網路未管制暴力資訊⋯社會暴力充斥⋯交到壞朋友⋯等等。有的說法是人格缺陷,但人格是什麼?我自己也算步入壯年,不算什麼成功人士,也不是心理精神教育專業。就個人的體會,來談這個問題。 人生下來後,一張白紙,生命要成長,就有需求。如營養,空間,生存的基本滿足後,就是情緒,如愉快,痛苦; 然後是認識環境⋯這一切反應,成為自身的認知,這種認知,我認為就是人格了,代表了他自身對世界的看法。 宇宙太大了,就算到了今日,窮盡全人類之力,對宇宙的了解還是很有限。不提宇宙,手上的一顆豆子,人類也不是全完了解。至少,豆子裡面有那些成分,也說不清楚。最近的食安問題爆個不停,有的人會說,政府怎麼這麼無能,連食品內有什麼都搞不清楚!其實非是政府無能,而是搞清楚所有成分是不可能的。這如同數學的無理數一樣,它雖然存在,但說不明白。應用上只能用「近似值」,只能用符號來代表它,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說的有點玄,有道可道,名可名的味道) 回到主題,人格是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因為大家都是觀察到世界的一隅,體驗到世界片面,都在「盲人摸象」,所以每人的世界觀都不儘相同。有的人,因此感悟到自己的渺小,感唉世界的偉大,就會心懷謙卑,虛心若谷。但也有人認為世界都在掌握之中,不過如此,那就自己為是,狂傲無比。 認知體會世界的方式,就是學習。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碰壁,不斷的失敗,不斷的挫折,才能從中累積經驗,總結教訓,然後學習成長。這些經驗,都在建立世界觀。接觸的世界越大,其對自身會看的更清楚。俗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苦頭吃得多,對世界的認知更加深刻。父母管教孩子,這不許碰,那不能做的,雖然保護了,但也影響了孩子建立世界觀的機會。 我認識一位美國青少年,他說世界上的腳踏車都不夠好,為什麼?因為他的玩法是衝下斜坡後再經過短上坡做騰躍後再落地⋯如果將來他做出了他認為「好」的腳踏車,至少堅固上面會勝過全世界現有的腳踏車。台灣的孩子很少會這麼「玩」,沒環境沒錢不說,父母不會讓他們這樣玩也是原因。是的,這種玩法,很容易受傷不說,還會毀壞很多車,浪費不少資源。但是他們因此也建立了世界,自己獨特的觀點。某種層面來說,追求極限,冒險,刺激,也能得到與眾不同體驗,對獨特人格的建立,會有不少的幫助。 現代社會,故然帶來了許多方便。許多物質得來簡單,多數被視為理所當然,也不會去多想。「速食文化」或是現在的「懶人包」給人許多方便,但是往往只是粗略的觀點。這個和過去社會來說,有很大的不同。以往人們要燒菜作飯,採辦時就要精打細算,幾個人要吃,要打多少水,撿拾多少柴火⋯這都是細活,一點都不能馬虎,那時沒有冰箱,煮太多了可不行。拿到一塊布料,就有很多考慮,做什麼衣服,這個衣服以後如何改,一直用到破布都還能拿來作布娃娃都會有規劃。有的長輩平時行事一絲不苟,坐一定坐好,寫字一定寫好,生活態度嚴肅,原因就是其過去生活在物質匱乏的日子中,建立珍惜一切物品的人格。 如果對世界的體驗太少,人格形成的世界觀太簡單,那麼很快就會無聊。例如我們讀到鑽木取火,原理大家都知道,用磨擦產生的熱能來使木質生火,但真正去做時,是很不簡單的。裡面有很多細節,沒做過的人,是無法體會的。如果一生下來做的事情太少,對世界體會的不深,就容易覺得世界很無趣。對食物無聊,就不會珍惜食物;對生活無聊,就不會珍惜生活;對生命無聊,就不會珍惜生命。現在的青少年,會不會生活太單調了?除了上課,上網,睡覺以外,還剩下多少時間,來親自探尋這個自然世界?一旦覺得無聊,會想找刺激,刺激找多了,也許⋯就是出事的時候,可能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所以我想,人格是需要自行體悟的,這要不斷的自己去探索世界才行。其他人為的干預,或預設目標,會對人格的建立形成影響。這種干涉越多,他能得到的世界就會越小。現在台灣的教育中,身體力行的部分做的太少,反而硬塞一堆用不上的東西,很多知識雖然「知道」但沒有「體會」,所以就是「無感」。那麼,知識學的再多,他的人生會豐富嗎?世界觀會多彩多姿嗎?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