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活在當下
2023/07/30 11:17:38瀏覽658|回應0|推薦0

  陳師兄問我「定業不可轉」、「常見」和「此時此刻」等問題,我如是回答,與之共勉:

  常見和斷見是兩種邪見。斷見認爲人死如燈滅,沒有下一世,沒有因果輪迴。常見認為這一輩子爲人,那生生世世也都會生而為人,盜匪被斬首前常說:「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就是這種不正確的知見。

  定業不可轉,說的是自作自受,因果不虛。當造的重業遇緣,已經形成強大且勢不可擋的驅力,甚至已經成為結果,這種果報是無法完全逆轉的。不過還是可以經過真心懺悔,或借由修定、修慧的三昧力減輕,就是所謂重罪輕報。當然最徹底的解決之道,是從最根本的心性下手,如三時繫念中的一段偈頌:「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斷見和常見在修行人來説,則有更深的意涵。斷見者執著於空的一邊,不知色空不二,滯著禪空。常見者不知萬法本空,執著世間有為諸法。

  真正的此時此刻,即是「當下」,即是「現前一念心性」,能體悟此,就能不著空有兩邊,活在當下,也就是體相一如、空有不二。

  我輩凡夫知見的此時此刻,是透過六根見聞覺知感受到的,雖不離本體,卻不能如實了知真實。甚至我們以爲堅實的身體、自我,也是如此。[我是那]347頁有一段文字,有明確的指示,可供參學:

讓你認為你是人的那個並不是人,它不過是無法測度的一個覺知點、一個覺知的空無;你可以說出關於自己的全部就是:「我是」,你是純粹的存在—覺知—至樂。了悟到這點,就是一切探尋的終點。當你看見你對自己的全部想法都只是想像,並在純粹意識中保持超然:將短暫看作短暫、想像看作想像、不真實看作不真實時,你就來到終點。這一點也不難,但需要不執著;正是執著於虛妄不實的,使得真實難以被看見。只要你了解虛妄需要時間,而需要時間的就是虛妄的,你就接近了「實相」,實相是永恆的、恆處於當下。永恆在時間中僅僅是不斷地重複,就像時鐘的運行。它不休止地從過去流向未來,空無的永恆不滅。是實相使得當下至關重要,極不同於僅僅是心理上的過去和未來。如果你需要時間來完成某件事,那件事一定是虛假的。真實總是與你同在,你不需要等待才能成為你的所是,只是你必須不讓你的心智在你之外去尋找。當你想要一些東西時,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就放棄它。

沒有任何可以比你之所是更讓你快樂。所有對快樂的追求都會是不幸,並且導致更多不幸。唯一名符其實的快樂是覺知存在那份自然的快樂。

經驗只留下回憶,同時讓已經夠沉重的負擔更沉重。你不需要更多經驗了,過去的就足夠了;如果你覺得你需要更多,就深入看看你身邊人們的內心,你會發現各種各樣的體驗,那是你即使花了上千年也無法經歷完的。從別人的痛苦中學習,將自己從自己的痛苦中解救出來。你需要的不是經驗,而是從所有經驗中解脫出來的自由。不要貪圖經驗,你什麼都不需要。

  華嚴經:「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僧璨大師[信心銘]亦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藉由淨化內在感知的自心,這是讓無執覺性自行解脫的教言:不論心中生起什麼---念頭、記憶或五毒情緒之流,當你不將心思專注於它們的時候,那種流動就自行消退了,因此你便不會受到念頭過失的染污。

蓮花生大士《松嶺寶藏》p.55

心是形成的思想。心性是離於思考與作意。當你體驗到此一本質就是你的相續時,便中斷自心的意念活動並任其如是而為,無作意且如它的本然狀態。這個離於任何作意,寂靜且鮮活覺醒的狀態,是自然清淨自心的要訣。

蓮花生大士《松嶺寶藏》p.164

念是沉思與深思。無念是沒有意念活動,保持如此而讓念頭的來去自行消融。當你將這點應用到你的相續而體驗時,不論生起何種念頭,既不要排斥它,也不要修改它。反之,讓它自然消退,離於意念的造作戲論。由於它不具實體,因此也不留下任何痕跡。這稱為將念頭帶向無念的要訣。

蓮花生大士《松嶺寶藏》p.174

止是當念頭活動完全消退,而你的注意力仍保持不動。觀是你在當下清晰看見法性。當你將這點應用到你的相續而體驗時,在你安頓而入於平等性中之後,你清晰地在所見與所想的一切之中,體驗到空性、事物的本性,這就稱為了悟止、觀無二無別的要訣。

蓮花生大士《松嶺寶藏》p.175

法性的真實自性,不是此心可以攫取的ㄧ個對境,它沒有維度大小且不屬於任何類別,是無法以任何方法指認的性質,因此無須由明智的人來作分析。它單純是關於了知,了知從ㄧ開始就一直在你之內的心,因此無須知識才學。別管是否聰明,只要安住就好。

蓮花生大士《松嶺寶藏》p.191

法性真實自性的意義是什麼?它是本然即在,無拘無束的明澈覺性,不需要往他處去尋覓。當你了悟這個平等心是本自即有、永無止息時,就可以怠惰。由於每ㄧ種感知的顯現,都是此心覺知自性的表顯,不論有什麼念頭來去,它都由法性的自性生起,又消融回法性的自性,因此初始覺性是永無止息的。

這個要了悟的自性,不是要去修持或成就的某個東西,所以是可以怠惰的。在法性的如是自性中,完全無可修持也無可成就,從ㄧ開始你就自然擁有它,它都在。不論什麼樣的作為或努力,都會使你受到野心之繩的綑綁與束縛。並沒有其他需要經由努力奮鬥而達成的目標。讓你的平等心無所緣地在法性的證悟境界中,放鬆安住

了悟此一自性之後,如果你能夠怠惰,那本身就是佛的覺醒境界。你對於再次投生於輪迴之中,便不會懷有恐懼

蓮花生大士《松嶺寶藏》p.193

五毒情緒從ㄧ開始就是你自然擁有的,就在你之中,因此並不能用排斥來把它們丟掉。它們無法由轉化而獲得轉化,或者由淨化而獲得淨化。由於這五毒具有法性的自性,因此必須讓它們自然消融,原地解脫

蓮花生大士《松嶺寶藏》p.195

由於本自即有的覺性是從自身展開,每一個憶念都是覺性。不論心中出現什麼,不要追隨,讓它由出現的地方清除---這個本身就是覺醒的境界,有如泡沫從水中而生,又融入水中。

蓮花生大士《松嶺寶藏》p.197

從ㄧ開始,你的心就一直是從未生起而本自即有的本然現前,且初始就在你的相續之中。它不是需要透過努力去重新達成的事情。由於這自心自性不是實體的事物,修練它意味著甚麼都不修練它不是要修練的對境,也沒有要修練它的人

既然你的思惟即是本始覺性,便不要將昏沉與掉舉視為缺點。由於念頭沒有體性,它們自然消融之後,法性的本然現前狀態就趨前而來。昏沉由這個自性中生起,又消融回自性之中,因而淨除了。掉舉也在從這自性中生起時,淨除而返入基空。

由於果不是一件可達成的事,所以只要了悟你自己的心,便已足夠。由於心既不會死亡亦不會遷轉,所以它是法身一界。

蓮花生大士《松嶺寶藏》p.200

法性的自性不是具體的物質,因此沒有可製作生產的東西。由於這法性自性自始即在,它不是彎腰禮敬所得到的果報。法性的自性就在你之中,現前而無遮。一旦你了悟,你的心是沒有任何體性的,這個了悟本身就是覺醒的境界,它不是需要去達成的某件事情。所有的努力與奮鬥,只會將你束縛於渴求之中。放下,不造作,不禪修

蓮花生大士《松嶺寶藏》p.201

雖然眼根的對境顯現為視覺的形式,但在你經驗到它們、雖然看見卻了無攀執著的時刻,你的概念便自然消融。在你如此經驗事物的那一刻,你從內在找到了本覺、法性與大樂,並且理解了證悟之行的大樂。

蓮花生大士《松嶺寶藏》p.246

到寂靜處去,讓你的身體保持有如死屍,語音保持有如瘖啞之人,自心保持有如天空。

蓮花生大士《松嶺寶藏》p.264

諸佛與有情眾生毫無差別,唯一的差別在於心量。所謂的心、意識或覺性,都是同一個體性。有情眾生的心是有限度的,諸佛的心則是周遍一切。因此要開展有如天空、沒有東西南北限度的心量。

蓮花生大士《松嶺寶藏》p.265

勿認為短暫的覺受是最高境界,切勿對它們產生攀緣。不要注視對境,不要注視心。不要涉入許多事物,不要生起欲望。不要心懷需求,不要抱持絕望。讓心完全保持它原本的樣貌。讓心安注於有如虛空的中心。

蓮花生大士《松嶺寶藏》p.270

就大手印不共的修持方法而言,能以觀照自心為道路,看著自心其實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困難,因為是你自己的心。這並不是假裝把一個不是空的東西認為是空的,也不是把一個看上去不是空的東西說成是空的,或是把一個看上去不清明的東西說成是清明的。並不是要去說服你自己,或是將自己策劃成為什麼東西。

《帝洛巴傳》p.213

就大手印禪修中的清明來說,不具有昏沉這樣的過失,而是顯相無礙展現的體驗,同時也是直接認出自心本質的一種確信。這裡的確信,並不是推論引申出來的確信,而是對明確而清楚地經驗到自心本質的確信。在達波札西南嘉所著的《月光大手印》一書中提到,通常大手印修持中最要緊的是兩種能力:正念(覺察)與正知(警醒)。《月光大手印》更指出,這兩種能力愈多愈好;正念與正知愈強,禪修愈好。在禪修中,我們與這兩種能力應該要片刻也不分離事實上,正念與正知必須如此的清晰,在清晰中似乎帶著一種實在的稜角;若是沒有那種爽脆的清晰,禪修就會變得黑暗而模糊。

《帝洛巴傳》p.214

靜心著實是一種發現的狀態。安坐於寂靜、定境之中,單純處於敞開狀態,這為你帶來一個清楚去看見的機會,看見自己停止評斷自己的經驗、停止批評頭腦太過忙碌,或停止批評自己擁有某種感覺時,你的內在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你不試圖擺脫感覺、不試圖擺脫頭腦,你只是單純地放下你的評斷。你放下了試圖控制這一刻的欲望,在一小段時間裡,你臣服於如是

在這些靜定的時刻,無論是正式靜心時段或其他方式都好,我們放下了自己與如是的衝突。這就是靜心的真正意義:放下我們與生命的衝突,放棄我們與真實自己的掙扎與爭鬥。透過如此的安歇,我們得以進入一種無抗拒狀態,在那裡,我們會在那段短短的時間裡品嘗到,不帶評斷與衝突地活著是什麼滋味。有了這份基礎之後,就更容易隨時提取這些靜定時刻,並且放下我們對生命擁有控制權這個幻覺

遭逢挑戰時,我們特別容易受到制約而與生命發展出衝突的關係,我們會習慣性地評估、判斷、努力控制特定的生活處境。但是,如果我們曾經嘗過放下的滋味、曾經體悟過試圖控制終究徒勞無功的滋味,我們就能更自然地對一己經驗發展出更開闊的觀點,甚至包括最困難的經驗。如此,生活本身就成了靜心,與整體存在的新關係也將順利展開。

靜定即衝突的不在  

《受苦的力量》p.148

當人真誠地向你求助時,這個人就向你的能量場敞開了,這樣一來,他們就可能被你最純淨與清澈的部分所觸及。 

《靈性煉金術》p.28

放手即是愛

上面提到如何超越這些陷阱的方法中,都包含了放手---放掉「想太多」、放掉「在情緒上太感同身受」,還有放掉過度使用意志。如果你能夠把這一切都放掉,而臣服於內在最有智慧與慈悲的那個部分,你會在從事導師或治療者的工作時獲得深刻的喜悅和滿足。身為光之工作者,你將深刻體驗到自我實現和自由的感覺,感受到與整體、與一切萬有之下的合一有了連結。感覺自己是這靈性結構的一部分,並在其中扮演自己天生的角色,這會讓你覺得自己真正完成了使命。  

《靈性煉金術》p.40

要想知道自己是誰,就必須放掉你們所不是的,而洞察力可以幫助你釋放。洞察力是「劍的能量」,幫助你設立界限,找到自己的路,我稱之為男性化的能量,也是理解和寬恕這些女性特質的補充。  

《靈性煉金術》p.42

(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da07&aid=179689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