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其所是
2023/10/17 21:26:15瀏覽1355|回應1|推薦0

師兄提出以下問題,感覺有些急切:

  這幾天察覺。「如是」還是很難恆常落實。

  總是遇到事情,起了煩惱。才閃出應「如是」的念頭。

  都學了這麼久…還是無法只是「知道」

我試著回應,和他共勉:

  《信心銘》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奧修也說只要做兩件事情:第一,不要餵養自我。第二,變得更加覺知。真正的真理尋求者從不尋求真理。相反,他嘗試清除自己所有的不真實、不可靠以及虛偽。我們的老師也是這樣教導我們的!

  「如是」在我們的認知中,往往是一種我們自以為是的圓滿狀態,其實這是一種錯覺,也是一個天大的誤會。所以《真正的靜心》中說:現在,就只是因為我們允許一切如其所是,並不表示我們的靜心一定會完全充滿了和平與寧靜。......人們很容易會利用靜心技巧來壓抑我們的人性經驗、壓抑那些我們不想感覺的東西。然而,我們需要的剛好相反。真正的靜心是那個一切得以被揭露、一切都能被看到、一切都能被經歷的空間。如此,它將放下它自己。我們甚至不必去放下,它會放下它自己。

  我們不會一下子變得更好,也不會變得更不好,我們就像我們現在的樣子,就是我們當下覺知的樣子。《我是那》說:要了解你註定會開悟,與你的命運合作,不要與之對抗,不要阻撓它,允許它實現自身。所有你必須做的,就是去關注愚蠢的心智製造出來的障礙。 ......最重要的是,我們想要保持覺知。我們忍受一切苦難和屈辱,但我們還是寧可保持覺知。除非我們起而反叛這種對體驗的渴望,並對顯化整個放手,否則不可能有解脫,我們仍將受限。

  我們學習不再追求開悟,學習對顯化整個放手,也學習不無謂地擔憂。只要有意識地保持覺知,探詢覺知的源頭,這樣子就夠了。同時對於覺知到的一切---好的念頭,不好的念頭、情緒和貪愛,都只是單純地覺察,不再反應,不再追隨,不再處理,念頭會自消自解。《帝洛巴傳》說:就大手印不共的修持方法而言,能以觀照自心為道路,看著自心其實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困難,因為是你自己的心。這並不是假裝把一個不是空的東西認為是空的,也不是把一個看上去不是空的東西說成是空的,或是把一個看上去不清明的東西說成是清明的。並不是要去說服你自己,或是將自己策劃成為什麼東西。......通常大手印修持中最要緊的是兩種能力:正念(覺察)與正知(警醒)。《月光大手印》更指出,這兩種能力愈多愈好;正念與正知愈強,禪修愈好。在禪修中,我們與這兩種能力應該要片刻也不分離。事實上,正念與正知必須如此的清晰,在清晰中似乎帶著一種實在的稜角;若是沒有那種爽脆的清晰,禪修就會變得黑暗而模糊。達摩祖師《破相論》也說: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枝;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我以為:生命只要活出本來的樣子。接受,而不沈溺。

隨後,師兄又傳來:

  師兄上面的文字提到 《我是那》說:要了解你註定會開悟,與你的命運合作,不要與之對抗,不要阻撓它,允許它實現自身。所有你必須做的,就是去關注愚蠢的心智製造出來的障礙。

  我發現 我無法讓愚蠢的心智不製造障礙。當日常有事情發生,愚蠢的心智就會起作用。

  請問師兄:只要我的肉體還活著,是不是無法讓心智不起作用?是不是無法當事情發生時,我只是『知道』事情發生,而不讓心智生起喜怒哀樂?

我如此回答,希望對師兄有些許幫助:

  心智造成的障礙主要是控制,或者說是控制的習慣和制約行為,而不完全排斥思惟,所以並不要求心智不起作用。《真正的靜心》才會說:人們很容易會利用靜心技巧來壓抑我們的人性經驗、壓抑那些我們不想感覺的東西。然而,我們需要的剛好相反。真正的靜心是那個一切得以被揭露、一切都能被看到、一切都能被經歷的空間。所以拉瑪那尊者才要我們把注意力帶到自己或覺知「我念」的修練,不需要用那些慣見的壓抑方法去控制心智,可算是一種溫和的技巧。它不是在訓練專注,也不求壓制心念,只是啟動我們對於冒出心智那個源頭的覺知。「參究自我」的方法和目的就是要安住於心智的源頭處,而不去關注、不去愛好不是自己的那些,從而覺知真正是自己的那個。」所以我們可以先利用參究或觀察自心的技巧,去了知自己的心。當然,這個階段只是單純地向內觀察,完全不需要去管觀察到的內容如何,不抗拒、不壓抑、不改變念頭,也完全無須在意「有我、無我」的問題。除了正念覺知外,那就是深深的放鬆,允許一切如其所是。

背後為手植的雀榕、雞蛋花和菩提樹。

葛吉夫說:要一直記住那觀察者─記得自己。佛陀說:忘掉觀察者,只要去看那觀察到的。如果你必須在佛陀和葛吉夫之間作出選擇,我會建議選擇佛陀。因為跟著葛吉夫會有個危險,你可能會變得太自我意識─不是開始覺知到自己,你可能會變成在意識著自我。你可能變成一位自我主義者。我在許多葛吉夫的弟子身上都感覺到這點─他們已經變成非常非常強烈的自我主義者。

並不是說葛吉夫是個自我主義者─他是這個時代最稀有的成道者之一。但在這方法裡面是有個危險:要區別自我意識和記得自己是非常困難的。幾乎不可能區別出來,那太細微了。而對無知的大眾而言幾乎總是自我意識佔據了他們,而不會是記得自己。“自己”這個字是危險的─你變得越來越安頓在自己這個觀念之中。而自己這個觀念會使你孤立於存在之外。

佛陀說:忘掉自己,因為並沒有自己。自己只出現在文法裡,在語言裡;它不是任何存在性的事物。你只要觀察那內容物。藉由觀察內容物,那內容物就會開始消失。一旦內容物消失了,看看你的憤怒─觀照著它,你將看見它正在消失。一旦憤怒消失了就會有寧靜。沒有自己,沒有觀察者,也沒有東西要去觀察。就只有寧靜。這寧靜是由味帕沙那,佛陀的覺知方法所帶來的。

一般人會兩者都做。他一直在轉換軌道─有時他觀察自己,有時他觀察內容物。他一直從這裡移去那裏,他不斷在搖擺。葛吉夫說了一件事情:安頓在觀察者之中。佛陀則是說:看著那觀察到的事物。

我自己的途徑與兩者都不同。就我的途徑來看,葛吉夫的方法比起佛陀的方法較為危險,但即使是佛陀的方法也必定會有某種緊張在裡面─努力在觀照上面。正是那在觀照上的努力會使你緊繃起來。

節錄自 葛吉夫,佛陀,與奧修在意識上的不同途徑

有兩種方法:你可以付出全部心力和心智進行自我探究;或者你接受並信任我說的話,同時依此而行事。換句話說,要不就變得完全關注在自我之上,要不就變得完全不關心自我。「完全」很重要,你必須做到極致以臻於「至高」

《我是那》p.341

我們對他人充滿挑惕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感到失望。虛假個性很可憐的一面就是:它不僅損自己,它還嘗試去損別人。

《記得自己》p.68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da07&aid=179978848

 回應文章

然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4/30 08:58

4月29日回覆某師姊:

妳已經做得很好了!

我們和任何人的聚散,一定有其因緣,好也好,不好也罷,我們沒辦法改變別人,只能隨順因緣。重要的是隨時檢視自己,看見自己有恨有怨時,不要處理,不要跟隨,讓其自然消融。

生命是回歸之旅,也是學習歷程。首長任性多疑,我們無從改變他,或許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在這種環境下生存,學習讓自己的心更柔軟,更有彈性,事情成與不成,就盡人事知天命了。

先確立自己生命的走向,其它自然會看淡,原來覺得重要的,慢慢地就不覺得這麽重要了。我部落格上的一篇文章給你參考。祝

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