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4/02/18 12:36:56瀏覽659|回應0|推薦0 | ||
文○師兄吉祥: 閉門謝客非得已,只因智淺情執深, 至今仍是一凡夫,三界苦海中浮沉, 猶望暮年奮力搏,不負明師傳法恩, 從此歸隱靜默中,也無清淨也無塵。 這是五年前寫下的,如今已年過七十,來日無多,而道業未成,深感慚愧! 師兄欣求淨土,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必然有成。只是師兄和令郎之間的隔閡仍應化解,免留遺憾!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我以為此事只有師兄能夠去圓滿。或許師兄可以嘗試放下父親的優越感,對於形成孩子積怨不滿的傷害,不論緣由,不說道理,表達真誠的道歉!或許要面對面說出口有些困難,也可以以文字表達,重點是,不要去談論身分和是非曲直,只是單純的檢討自己,相信在師姊的幫助之下,必能解開孩子心結。 能在寶龍師兄的引介下,和師兄伉儷結個淨緣,非常高興!今後仍將繼續在家閉門思過,不再會客和接電話,想師兄必能諒解。並祝 法喜充滿 淨業早成 了達敬上 2024.02.14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問題: 最近你說過很多關於空和寧靜的話。在做了2年您的門徒之後,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在社區做靜心之後,我的頭腦似乎比任何時候都不受控制,就像一台發了瘋的電腦在工作。我努力成為整個荒謬的觀照者,但是那個怪物(指頭腦)一直在繼續! 奧修: 讓那個怪物一直繼續好了,你不要擔心。問題是你的擔心,而不是怪物。整個世界都在續繼著;河水繼續流淌,白雲繼續幻化飄浮,小鳥繼續在樹林裏喧鬧。為什麼你就這麼反對頭腦呢?讓它也繼續下去好了。你保持漠不關心。 觀照(witnessing)不是一種努力。當你漠不關心的時候,觀照才出現了。對頭腦要漠不關心;在漠不關心的氛圍裏面,觀照出現了。你必須停止的想法是錯誤的,你必須平靜的想法是錯誤的,你必須對這個不斷的發展進程做點什麼的想法是錯誤的。不要求你做任何作為。無論你做什麼都沒有幫助……它會幫助那個麻煩,而不是你。所以在你靜心的時候,你會感到頭腦更加瘋狂;當你不靜心的時候,它還沒有這麼瘋狂。當你在靜心的時候,你過度關心頭腦了,你竭盡全力想要使它平靜。你算什麼?為什麼你應該去關心頭腦?它有什麼不對?允許這些念頭,讓它們像雲一樣浮動。 當你漠不關心的時候,突然間,你在觀照了。沒有什麼事情留下來可做,你會做什麼呢?你只能看著,你只能觀照——而觀照裏面,頭腦停止了。並非你能夠停止它。從來沒有人能夠停止頭腦,因為停止者也是頭腦的一部分。靜心的想法也是頭腦的一部分——認為如果你變得寧靜,你就會達到那個終極的,這個想法也是頭腦的。所以,不要那麼愚蠢!頭腦無法平靜頭腦。誰在問這個問題,你還是頭腦? 你根本不覺知自己;那是頭腦在耍花樣。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唯一可能做的事情就是:漠不關心,讓頭腦去。當你漠不關心的時候,突然,你和頭腦之間出現一段距離。你依然聽它的話,因為它在不停地敲你的門,但是現在你是漠不關心的。現在,在裏面,你不關心它是繼續還是停止,你不選擇。你對頭腦說;「如果你想繼續,你就繼續;如果你想停止,你可以停止。這跟我沒有關係。「這種不顧慮是需要的。在這種不顧慮和不關心的氛圍裏,觀照就會出現。突然間你明白,頭腦從來不屬於你;它是一台電腦,它是一部機器。你跟它是完全分離的。 放下所有平靜它的努力,僅僅保持被動,看著發生的一切。不要指揮頭腦;不要說:「要像這樣。」不要做頭腦的嚮導,不要做一個控制者。整個存在都在繼續,沒有什麼打擾你——為什麼只有這個頭腦,一台小小的電腦,一部小小的機器會打擾你呢?如果你能享受它的話,就享受它。如果你不能,那麼就漠不關心。然後突然有一天,你發現某種在你裏面沉睡的東西正在甦醒;一股新的能量正在你裏面產生——跟頭腦的一段距離。然後漸漸地,頭腦繼續——遠離,遠離,遠離。然後它仍然喋喋不休,但是你知道它是在遠處的什麼地方,在一顆星裏附近喋喋不休,你甚至弄不懂它的意思,弄不懂它在說什麼。這個距離越來越大、越來越大,然後突然有一天,你再也找不到你的頭腦了,它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去了。 這種寧靜跟你所能練習的寧靜在品質上是不同的。真正的寧靜是自然來臨的,它不是被練習的事情。如果你練習,你就可能創造一種虛假的寧靜。頭腦是非常狡猾的,它可以給你虛假的寧靜的概念——那個概念也是屬於頭腦的。所以不要去努力平靜它。更確切地說,是站在它的旁邊,站在路的旁邊;讓車輛經過。只要看著它,只要用不顧慮的、不關心的眼晴看著它,然後,你一直欲望的事情就會發生——但不是通過欲望發生。因為欲望不會允許你漠不關心。佛陀使用了一個詞——平等。這個詞的意思是;絕對的漠不關心。他說,除非你達到平等、達到漠不關心,否則你永遠無法變成靜心的。那正是靜心的土壤。只有在這片土壤裏,靜心的種子才會發芽——沒有別的方法。 印度偉大的哲學家和靈性導師克里希納穆提,在他晚年的一場演講中,他問的一個讓聽眾非常驚訝的問題:「你們想知道我的秘密嗎?」每個人立刻豎起耳朵。這麼多年了,大師總算要透露領悟的關鍵:「這是我的秘密,」他說:「我不在意任何發生的事情。」 節錄自《一個新世界》p.194 云:「如何發菩提心?」師云:「菩提無所得;你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故云:我於然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佛即與我授記。明知一切眾生本是菩提,不應更得菩提,你今聞發菩提心,將謂一箇心學取佛去、唯擬作佛,任你三祇劫修,亦祇得箇報化佛,與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 黃檗禪師《傳心法要》 涅槃不是一個你可以停留或到達的地方,或者換個方式來說,既沒有到達,也沒有停留。那裡沒有前進、後退或停止。當你進入並看見法時,果報自然會現前,毋須索求。見法,並得到你的法益,接著,即使你尚未到達菩提道的終點,也將不會再有疑惑。 這對有心學法的人來說頗為重要。除了導師的法之外,沒有其他事物可以讓我們和諧相處,並且超越苦的經驗,得到寂滅之樂。 法比任何你在家裡能找到的東西都要好,家裡的事物通常只會帶來麻煩,難得帶給我們平靜。在家庭與財務的領域中,只有會令我們煩憂與受傷的事物。法比它們有價值多了。…… 你們應該了解,一切修行都是為了讓心見法與證法。見法之後,即使你還有瞋恨的壞習慣,縱令它發作起來,能量也會減小。同樣的情況也適用在貪欲上, 這都是由於正確修心的結果,它會讓你變得更敏銳。法爾如是,你不需要去改變或調整它。不要嘗試去解決已經完成的事,而是應該去解決還不圓滿的事。你應該嘗試刨平一個凹凸不平的木塊,而不是只會坐在那裡哭泣。如果這個木塊已經很光滑,你就根本不需要再去刨它。與其調整法來適應你,不如調整你自己去適應法。 法即實相。心觸及實相時,感覺無大無小,無苦無樂,唯有寂滅。即使仍有思想,心也能保持平靜。倘若接觸外境,則感覺恰到好處,無一物可以增減。見法時,心的特徵即是如此,與法相應。 節錄自阿姜查《森林中的法語》76-80頁 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專注於此。當感官對象生起時,要謹記它們是它們,心是心,將二者分開,否則你將無法認出它們。追隨你自以為是的觀點,會將你帶向痛苦。它們都是不圓滿的,無法令你滿足,才會造成痛苦。心已經被境所汙染,無法明辨事實,因此請為自己準備好正念與正知。 我們說舉手投足之間,你都應該在心裏保持覺知,即念佛(Buddho)。佛即「覺知者」,念念相續,念念分明。當境生起時,你清楚覺知它的存在,如此不但可以解決問題,還可以彰顯實相,這就是念佛的功德。讓「覺知者」持續生起,是修念佛的目的。如此,即可名為聞法而解果,知法而起修。你應該先見法與修法,最後內心才能與法合一,如此方可名為悟道與見道。這就是佛陀證果的教學之道。 阿姜查《森林中的法語》82頁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