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所知障
2017/04/20 11:51:33瀏覽776|回應1|推薦14

裕文師兄傳來一篇文章

--菩薩求法,當於五明處求:劉宇光博士講述「五明處」與大乘佛教的關係--

我試著回答,與師兄共勉!

誠如劉博士文中所言:五明處是一種「德性實踐的工具」,是菩薩攝化眾生的要門,如《瑜伽師地論》說:「菩薩求法,當於五明處求。」

所知障並非文中所謂知識學問,是菩薩斷煩腦障(我執)之後,要繼續斷的所知障(法執),我輩尚是煩惱深重的具縛凡夫,一心去除妄執都力有未逮,那敢自視己高,而求博學多聞。

佛教的傳揚,自有其歷史和文化背景,亦因此展現出不同的風貌。古印度僧侶的地位猶高於貴族,是最高的階層。佛教南傳後,則延續為知識傳播的中心,除傳播佛法外,有普遍教化的功能。傳至西藏後,除與原始宗教結合外,由於政治力的介入,一部分甚至成為政教合一,佛教成為政治、宗教、文學、藝術、醫學……的中心,僧侶由社會中的精英所組成,統治教育服務一般民眾,所以並不一定要求所有僧眾都以解脫為職志。佛教傳到漢地後,因為中國原有儒家思想,又有科舉的選才制度,佛教只是單純生命教育課程,國家頂多站在協助的立場,在翻譯經典或建立制度上給予協助而已,所以也才發展出具漢地特色的佛教,如中國的禪宗、律宗、天台宗、淨土宗等,而中國的佛教幾乎是不涉入政治的,一般民眾的教化則由儒家擔綱。

修行是有次第的,心急不得,必須一步一步達成。誠如《我是那》550頁:

「無一物是我」是第一步,「一切都是我」是下一步。二者都依附著「有一個世界的存在」這個觀念,而當這個也被放下時,你依然是你之所是----不二的真我。你當下即是那,但你的視野被你關於自己的錯誤觀念阻礙了。

這是一條長遠的道路,必需腳踏實地慢慢走,未達第一步的,不能談第二步,我想菩薩斷「所知障」應是奮力突破第二步,達到「不二的真我」的過程,非我輩凡夫所能思議。

菩提道雖遙,具信堅忍者得,得無所得。願

共勉之!

............................................................................................................................................................

隨後收到回復:

師兄的講解更令我激勵和清楚。原以為劉博士的說法更新了我的觀念,看到師兄的論述後,對所知障的位階就完全清楚了。裕文敬上。

............................................................................................................................................................

之後,又回復了師兄的再次提問:

菩薩與眾生不同處,在於心量。而佛法與聖賢教言,只是指向,直指心源。離言說相,離心緣相。

世間最聰明、最理性的人,仍不出識心,不離世智辯聰範疇。所以《心靈能量》測試中,世間最聰明如愛因斯坦、牛頓等人意念振動頻率只有499,而所作所為,在教會和一般人看起來不怎麼聰明的德蕾莎修女意念振動頻率卻有700,達到聖人的境界。

所以,一個初發菩提心的行者,應該把全部的精神放在「五明」中「內明」的探究,自知自明自證後,再廣學多聞,學習其他四明及菩薩四攝,利益眾生 。也唯有自覺者才能覺他,自利者才能利人。

須知「依文解義,三世佛怨。」慎之!慎之!

 

化身是於重重念頭淨除之時,報身是不離於該狀態並了知智慧已圓成,法身是離於各種念想作意的清淨。《松嶺寶藏》第89頁

六即佛頌,第四頌「相似即佛」 :
「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
修觀行相應就破四住的煩惱「四住雖先落」,四住是見思二惑,見為一住,思為三住,我執先斷,法執後斷。「六塵未盡空」六塵境界還沒有完全空掉,所以法執未忘,因為執著法塵,所以「眼中猶有翳」視覺產生錯亂,觀行的智慧眼有了障礙,本來是畢竟空寂的虛空,卻出現一些幻像,「空裡見花紅」執著這些幻像,認為是實在的境界,如同了解五蘊和合身是空無自性(人無我),但卻執著五蘊法是實有的。

當年智者大師問他的師父慧思大師:「所證是十地耶?」慧思大師說:「吾一生望入銅輪,以領徒太早,損己益他,但居鐵輪耳。」

慧思大師一生的修行,原可證入銅輪位(相當於圓教的十住位),但是為了領徒修行,以弘法利生的大慈大悲「損己益他」,得證鐵輪位(相當於圓教的六根清淨位,也是圓教的十信內凡位)。慧思大師與智者大師,師徒兩位都謙虛的把自己定位在凡夫 ( 智者大師證入五品弟子外凡位 ),對自己因領眾修行,而未得入聖位無怨無悔,他們的菩薩大行,為佛法、為眾生的付出,樹立了後人修學的榜樣。

(節自天台圓教「六即佛」淺說)

對悟者言,世界萬象是否萌起在目,並不重要。不論萬物示現與否,他始終專注於真我。《拉馬那尊者教誨薈萃》p.35

「我是這個身體」的思維,乃是無明;而了知身體不離真我,則是真知。《拉馬那尊者教誨薈萃》p.78

首先,人視真我為客體,然後視真我為空無,然後視真我為真我。只有在最後階段,了無視見,因為視見即是「在」(being)《拉馬那尊者教誨薈萃》p.82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da07&aid=101021322

 回應文章

然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5/01 21:48

昨晚,有位非常精進的年輕師姊,在電話中與我談論她學佛中的一些疑問,問題非常細膩,令我讚嘆!她要我給幾句話,當成她隨時參考的方向,我隨口說出:「隨時檢視自己的心念,由複雜到單純,才有機會翻過那道牆。」

其實,根本沒有什麼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