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發願文
2016/05/11 12:43:42瀏覽1038|回應2|推薦19

師兄原意帶人來家中小坐論法,基於某些緣故拒絕了:

「我只是有一個簡單的想法,您在經典與實修上都非常精進,又與大眾廣結善緣,堪為身邊親友之師範。我自慚懈怠無智,從來未與大眾多結善緣,恐因爭論而壞佛法,只有在家閉門思過,暫不與自家師兄姊以外的人論義,想師兄必能諒解,不以鄙陋見責。

要與您結緣的書已準備好了,可隨時來取,也歡迎隨時來家裡坐坐。並祝

平安喜樂

                    ○○  敬上」

師兄以「知道。善解。」回覆,讓我頓感心安!

雖說一向懈惰,無有智慧,然於師恩不敢一日或忘。願不揣簡陋,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追隨老師願行:

願將身心奉塵剎

助發眾生菩提行

盡出自性淨光明

增益如來佛法城

成就六種般若眾

以一傳百至無際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da07&aid=56560376

 回應文章

然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5/24 17:33

師兄,再讀:走向靜默,如你本來…文中第五章,94頁的開場白說到的文義,似乎是覺知(對自我的注意力)到我念後,再轉進參究自我;後面99頁處第8問,也是同樣的意思。不知師兄認同嗎?另外,裕文讀到此,對覺知的定義認為是:對我念的注意力,不知對否?     ○○敬上

(此實已遠遠超出回答能力範圍,惟因不忍辜負  師兄真誠精進,嘗試回復如下:)

真實的覺知裡是沒有注意力(作意)的,但對我們來說這不是馬上就能達到的,如果強制去做,就會變成壓㧕念頭,反而變成是一種作為,轉求轉遠。所以才會常説:我們不管是情緒、念頭、注意力,還是會受到習氣的影響,知道就好了,不必處理,也無法處理。

當然從究竟義來說,任何情況其實都從未離開真實。或許,探究的根本是回歸到所謂的「我執」(執我為實,亦非實有),而我執的另一面即是真我,是一非二,這部分已離思惟造作,亦非言語所能論斷,為達到此,只能勉強稱之為「參究」。此是愚見,謹供參考!

這是條長遠的路,千萬別心急,也不要放棄。如實地走下去。現在再回去看94頁、95頁。

參究是處理注意力的最好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然生(panda07) 於 2016-05-25 10:53 回覆:
今天傳回: 


然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5/18 10:03

5月16日胡師兄傳來的一首偈誦:

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義廣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

然生(panda07) 於 2016-05-19 12:25 回覆:

《維摩詰經》中,佛告寶積菩薩:「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然生(panda07) 於 2016-05-19 21:18 回覆:
5月19日再傳來:

菩薩觀心不在外,亦復不得在於內,知其心性無所有,我法皆離永寂滅。 彼諸佛子如是知,一切法性常空寂,無有一法能造作,同於諸佛悟無我。 了知一切諸世間,悉與真如性相等,見是不可思議相,是則能知無相法。 若能住是甚深法,常樂修行菩薩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十迴向品)
對於師兄的一再鼓勵,衷心感激!希望能好好學習,不負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