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08 13:18:39瀏覽731|回應0|推薦17 | |
妻的社群傳來: 魯迅曾说:到了一定年齡,必須扔掉四樣東西: 没意義的酒局, 不愛你的人, 看不起你的親戚, 虛情假意的朋友。
揚在臉上的自信, 長在心裡的善良, 融進血液的骨氣, 刻在生命裡的堅强。 ................................................................
魯迅说必須擁有的四樣東西: 揚在臉上的自信, 長在心裡的善良, 融進血液的骨氣, 刻在生命裡的堅强。 我們家師兄認為其中兩句,如果這樣改一下可能更好: 揚在臉上的春風, 長在心裡的善良, 融進血液的自信, 刻在生命裡的堅强。 (因為揚在臉上的自信,往往是一種自負的表現;而揚在臉上的春風,則是內心喜樂的外顯。融進血液的骨氣,因為寧折不曲的個性,往往也會表現出固執不化,不通情理;而融進血液的自信,才能遇事不疑不懼,展現出柔和寬容的氣度。) 我聽了覺得有些道理,在此與大家分享。 化身是於重重念頭淨除之時,報身是不離於該狀態並了知智慧已圓成,法身是離於各種念想作意的清淨。 ..................................................
於此解釋,本初清淨的心,總攝了一切現象之根,這個心有三個層面:體性、自性,以及感知。
心的體性是法身,是本初且全然的清淨性,離於任何作意。但由於不了知這是如此,因而形成盲目流轉的基礎。
心的自性是無遮且明澈的了知,有如太陽般照耀。但由於不了知這是覺性的本然表述──既是明的、也是空的,因而造成困惑,就有如小孩將自己水中的倒影誤信為某個擺脫不掉的他人模樣。
心的感知,一切念頭的來來去去,都是自行生起又自行消融,因為念頭是由心中生起,又消融於心中。但由於不知道念頭是自生起且自消融的,念頭便因而產生一連串無止境的客體(對境),並衍生出許許多多的意念形式。
如此一來,本基雖可能是離於迷惑的,但迷惑卻因不知道這三例的對治法而生起。本基雖可能是無染的,但那暫時相信有「我」的想法卻將其遮蔽。這個扭曲且缺少正念的狀態,接著落入﹝消極﹞涅槃的限度,即使﹝真實的﹞涅槃──佛的覺醒狀態──可能在己身之中,卻因為不認識他,因此也沒有助益。《松嶺寶藏》第89~90頁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