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音樂聽後感(二)
2020/03/15 17:54:25瀏覽432|回應0|推薦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UPF8lnfOE

這次的曲目是匈牙利作曲家:羅饒米克羅斯,所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作品編號第二十四;調性不詳。
Miklós Rózsa: Violin Concertom, Op.24

另外也推薦他作品編號第三十七的《中提琴協奏曲》,以及為小提琴、大提琴跟管弦樂團所寫,作品編號第二十九的交響協奏曲。(Sinfonie Concertante

以下各敘述若有任何謬誤(我想:可能會非常多、就差沒有「從頭到尾,無一不胡說八道」吧?)

跟較為知名二十世紀歐戰結束後陸續發跡,曲調風格比十九世紀出現,以各國傳統民族音樂、舞蹈跟民間傳說等元素為創最材料,加以編曲跟統籌的「國民樂派」相比,在調性與風格上更趨向個人主義或某種哲學思維,以及歷經生靈塗炭跟滿目瘡痍的歐戰(當時並不是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那時代的人們,哪會知道在二十多年後,又發生了第二次)終於偃旗息鼓、交戰各國重歸和平,卻衍生更多社會問題,以及因為戰爭而帶來的各種心裡跟生理疾病等創傷,國際外交重新洗牌、報復意味濃郁至極,無法不衍生出另一次規模及程度,都更為強烈和殘暴的世界大戰的《凡爾賽合約》等背景之下,

許多作曲家轉而傾聽內在聲音、尋求基督信仰之外,其他東方宗教及哲學思維,(其實這現象,在十九世紀末期就已經不是新鮮事,只是應該還沒有全面展開罷了吧)所譜寫出來的各種作品,無論是某樂器的奏鳴曲,或者以某種樂器為主、跟管弦樂團相抗衡的協奏曲,(「協奏曲」的原文 concerto 源自於義大利語,意思是「彼此競爭」或「互不相讓」;所以中文翻得不是很精準,甚至失卻原味)或者要由整支交響樂團合力演奏的交響曲,(「交響曲」的英語 symphony 其實來自希臘語,原文有「和諧或一致的聲音」之意。中文在此就翻譯得很精準)或者藉由某種樂器(例如鋼琴)做主角,衍伸出演奏者從三人到九人不等,(三重奏 Trio 到九重奏 Septet)樂器配置可以由單純的鋼琴加弦樂器,(例如鋼琴三重奏,Piano Trio)或者弦樂五重奏(String Quartet),乃至於衍生成為鋼琴、弦樂、木管樂及銅管樂一起登場的所謂「室內樂」(Chamber music)等;

再再呈現出歐戰爆發以前,人類自認文明與科技,全都達到頂峰(鐵達尼號就是代表)的以為必定勝天且主宰一切(可真驕傲並狂妄到了極點哪)時,流行的「後期浪漫時代」(相較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由孟德爾頌、舒伯特跟蕭邦等人,做為代表的「浪漫時代」),那種彷彿跟歐美列強紛紛擴張勢力範圍,憑藉船堅炮利的到處掠奪資源跟拓展殖民地,社會風氣也浮華且豪奢等氣氛相仿,樂曲皆以華麗浪漫、熱情奔放,交響曲篇幅、所需的樂團規模從傳統的四個樂章擴展至六個樂章(如馬勒《D小調第三號交響曲》;此人的《C小調第三號交響曲》,交響樂團各部的樂器配置數量,都得比原來的規模,擴大個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都有;

即便維持傳統的四個樂章,整取交響樂的全部演奏時間也是在比久、比長似的,當時一闕交響曲,往往一個樂章的演奏時間,就等於古典時期(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為代表)一整首交響曲的演奏時間;而且也還衍生出沒有樂章、但樂團規模和樂器配置相仿的「交響詩」或由好幾個組曲連結起來,彷彿說故事一樣的「交響組曲」。(例如理察史特勞斯的《英雄的生涯》Eine HeldenlebenA Hero's Life)變形;盛行於當代宮廷與民間上流社會的圓舞曲(其實就是所謂的「華爾滋」。芭蕾就是從該舞曲演變來的)也是印記之一。聽聽看小史特勞斯創作,作品編號第四百三十七的《C大調皇帝圓舞曲》(Kaiser WalzerThe Emperor Waltz, Op.437)吧。:)

我已經扯太遠了,回到剛剛。歐戰結束之後發跡,統稱為「現代音樂」的作曲家們,例如巴爾托克(Béla Bartók)或柯大宜、(Kodály Zoltán)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他創作過只有一個樂章的交響曲;曾經在首演時引發觀眾暴動的芭蕾舞曲《春之祭》也出於其手)譜寫出膾炙人口,沒習慣聽古典音樂的人們,聽到開頭合唱也保證有印象的《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Songs from Benediktbeuern)的奧福,(Carl Orff。有聽過「奧福音樂教學法」嗎?)傳世作品包含芭蕾舞曲《灰姑娘》(Cinderella)的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等齊名且大鳴大放之刻,也有一些比較不為人知,或者曲目較為冷門且較少公開演奏,但同樣色彩鮮明若百花綻放時的原野,而且非常考驗到演奏者個人對於演奏技巧跟是否掌握樂器特性,還有對於樂譜的理解跟詮釋的作品,也同樣成了作曲家們比艱深、比形而上(就我個人感覺,其實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相交之刻,就已經有這樣的樂曲形式了;荀白克(Arnold Schönberg)創作的弦樂六重奏《昇華之夜》(Verklärte Nacht)就是一例;不過也可能只是我文化水準不夠、藝術欣賞所需的深度也非常欠缺,所以當然感到難以掌握作品內涵)的競技場。

這首來自於歷史命運多舛(跟奧匈帝國境內,民族眾多且互有衝突的遠景有關)的中歐國家,歐戰結束後得以獨立,但不敵納粹德國鐵蹄蹂躪,二次大戰結束後,又因世界勢力和地盤再次洗牌成為美、蘇冷戰之故,被關入鐵幕並曾於一九五六年發生十月事件,但被紅軍無情鎮壓而夭折的匈牙利,但其作曲才華跟作品,難免被其他同胞,例如杜南伊(Ernő Dohnányi)和前提的柯大宜(Zoltán Kodály)及巴爾托克,(Béla Bartók)以及屬於後期浪漫時代的李斯特(Franz Liszt)等人的鋒芒給蓋過;

但由於網路發達且無遠弗屆,許多昔日在國內唱片行很難找到,甚至還得拜託願意幫忙的業者,協助顧客向國外訂購,才有可能買到台灣唱片公司,沒有進口或代理發行、乃至於在灌錄與出版的國家都屬冷門的曲目,現在透過「水管」這社群平台,哈,聽都聽不完嘍。

前言實在冗長且繁雜到,怎麼可能不喧賓奪主的幾乎整個跑題或失焦,沒有篇幅述說我對這首非常有民族舞蹈和節慶意味,閉上眼睛彷彿可以目睹某壯麗山河的小提琴協奏曲的感想了。呵呵呵。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