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音樂聽後感(三)
2020/04/29 17:45:43瀏覽440|回應1|推薦20

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tMbTc_Tww 

來自於同樣屬於維京人所建立的國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淪為納粹附庸,使得部分男性公民,加入相當著名的武裝親衛隊(Waffen SchutzstaffelWaffen-SS)第五裝甲師「維京師」,(5th. SS Panzer-Division “Wiking”)跟其他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裝部隊,一同替納粹黨,還有那套雅利安人種族論賣命,(武裝親衛隊也有專門的野戰部隊,而且擁有專屬階級稱呼、軍階圖案等樣式,基本上並不歸屬國防軍的陸軍來節制;跟集中營裡面犯下許多非人道暴行、真正執行種族大清洗的親衛隊,本質上其實並不相同)國境大部分位於北極圈內,使得地理特性包含永晝、永夜的挪威王國; 

出生於和平再度降臨全球,但也埋下資本主義、共產主義陣營,互相對立的冷戰伏筆的公元一九四五年六月底,全名為拉格納索德林德(Ragnar Søderlind)的挪威現代音樂工作者,其作曲風格,相當受到十九世紀末後期浪漫時代,以及二十世紀初期的歐洲音樂所影響。 

他分別於祖國挪威首都奧斯陸,以及位於鄰國: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西貝流士音樂學院」(Sibelius Academy)研習,索德林德的創作項目,主要為芭蕾舞、歌劇,以及替音樂廳譜寫藉由詩歌,而寫作的程序化作品(programmatic work);並且將前述的後期浪漫時代與歐洲現代樂派,做出精益求精和更上層樓等改進。 

聽聽這首沒有調性的小提琴協奏曲,由(視頻中)顯然是唱片封面的照片裡,這位飄逸且纖細的金髮女郎:拉金文克--沃爾夫(Ragin Wenk-Wolf)擔任小提琴獨奏,總部位於捷克共和國東北部奧斯切拉瓦(Ostrava)的楊納切克愛樂管弦樂團,(Janáček Philharmonic Orchestra)擔任伴奏。 

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g_Fr4WbAA

在古典音樂市場,或者愛樂者圈子裡,應該無論就本土生出的作曲家,還是來自於該國、但居住於其他地區而言,都是相當冷僻與稀有;(起碼台灣省內,無論喜好哪一流派或風格,反正只要喜歡古典樂就可以的圈子來說,我很主觀地認為如此)國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因為夾雜於列強之間,又是戰略要衝的兵家必爭、西歐強權或東歐霸主,若要往外擴張,軍隊無論地上跑、還是海上漂,都是非得路過不可之地; 

所以就我非常貧乏,很可能謬誤百出的歷史知識而言,記得是命運跟往事前塵,以及就種族和鄰邦的恩怨情仇,也是說不清且道不明的頭暈,對於中華民國境內絕大多數百姓(當然包括我)來說,真是遠在天邊,不知到底與我有何干係;能知道的或許就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名叫「拉脫維亞」(Latvia)的像是火星某邊陲,語言自然陌生得很的國家,雖然作曲者絕非小貓兩三隻,但就是埋沒在西歐、中歐等名家風雲際會,多數聽眾朗朗上口或耳熟能詳的傳世之作,多如過江之鯽的汪洋裡;以至於旋律和曲風即使同樣豐富且澎湃,但就是被滅頂得幾乎沒有亮相餘地。 

這首沒有註記調性、作品編號第幾,但起碼可以得知其流傳給後世,至少還有唱片公司,願意花錢尋找樂團、指揮與鋼琴家灌錄,並且執行出版跟發行、企劃宣傳;也有網民願意把這闕曲目,上傳到水管網站以饗眾人的優美作品的創作者,在他一輩子裡,起碼有兩首或以上的作品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就是由出身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並且於當地完成音樂教育,名字就源自於奧地利音樂神童:莫札特的沃夫岡塔辛(Volfgangs Dārziņš。音譯)。 

塔辛在公元一九三三年,參與八場拉脫維亞國家歌曲嘉年華,(National song festival)他改編的數首拉脫維亞民謠歌曲,博得觀眾和聽眾們的喝采;在這時期,塔辛也受聘擔任數家報紙的樂評,發表超過上千篇相關文章,並且由於廣泛蒐集祖國民謠,而廣為社會所知悉。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由於納粹德國頭子希特勒與高層班底,早已將前蘇聯領土,尤其是穀倉的東歐部分,視作千年帝國、雅利安人種的「生存空間(LebenstraumThe Living Space)」,至終揮戈地劍指那頭發起威來,絕對比被日本驚醒的睡獅更恐怖,後來也真證明無論就德國和東歐各國百姓,尤其對於婦女來說,完全是災難跟毀滅的淪為嘴中肉及洩慾玩物的北極熊; 

一九四四年,塔辛就被遷移(emigrant)至位於德國西南部境內,專給被迫遠離(displace)家園、故土的拉脫維亞人民寄居,地點名為埃斯林根(Esslingen。屬於巴登--符騰堡州斯圖加特行政區)的地區。但不知道身處蘇聯紅軍一路蝗蟲肆虐的宛若洪流,所到之處俱皆荼炭的東歐地區,列強之間商議敲定的結果,東歐部份都劃入前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這位祖國拉脫維亞於戰後,根本無法不淪為附庸的塔辛先生,怎麼會被送至英、美、法三國同節制的區域之內,就不得而知。 

反正無論如何,他總算幸運地不至於被關入鐵幕。柏林危機爆發後、美國和前蘇聯之間最後一張皮笑、肉不笑,連同床異夢及虛情假意,都不足以形容,兩大陣營之間的對立和冷戰正是敲響的公元一九五零年,塔辛又從「西方自由世界」對抗「來自東部的紅潮」,以至於雖然被政治意識形態跟國際角逐給一分為二,毫無意外的從眾夫所指與過街老鼠,搖身成為人人爭相拉攏的橋頭堡的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移民至美國第一大城紐約,擔任數支教會合唱團的指揮,並且任教於華盛頓大學。 

塔辛移居新大陸之後,也曾以鋼琴演奏家的身分,在美國各地巡迴演出,其中又以公元一九五四年,在紐約市卡內基大廳舉辦的演奏會最出名。

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eOGFk596Po

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 

對於全球各地的古典愛樂者來說,這位俄羅斯鋼琴大師阿胥肯納吉(Valdimir Ashkenazy)親手調教成材,應該差不多可以說是無人不知,年輕時確實才貌兼備,如今雖已邁入白髮皓首的遲暮之年,但依舊散發那年齡跟生命歷練所累積,是荳蔻年華的女性,難以望其項背與比擬的韻味的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跟義大利RAI國立交響樂團(Orchestra Sinfonica Nazionale della Rai)、博雷科(Andrej Boreyko)擔任樂團指揮,所共同合作演奏的版本; 

至於這幾年相當逐漸累積名氣,(部分原因可能跟她在台上演奏時,總是習慣不穿鞋子的裸足示眾,多少讓較為保守的觀眾或聽眾,感到難以接受、甚至覺得她是在譁眾取寵;儘管當事者根本不這樣認為)但無論外在穿著如何,自身的琴藝跟技巧,以及對於樂曲的詮釋及理解,也不容小覷、屬於德國與日本混血,精通德、日、英三種語言,日籍母親本身也是鋼琴演奏者,全名愛麗絲莎良歐特(Alice Sara Ott)的美艷、很有個性的女子,所詮釋的版本;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自行搜尋。 

附帶一提,前述的混血美女愛麗絲小姐,前陣子在自己的臉書明白且公開地告訴樂迷,說她罹患一種會破壞肢體協調性或韻律感(我忘記這種對於音樂演奏者來說,完全是殺手的疾病的名稱了)的疾病,而這位女子相當勇敢且堅強地對頑強疾病宣戰;但願同樣毀於專挑白種人下手的不治之症,英年早逝的大提琴天才、也曾經是著名鋼琴家兼指揮家的巴倫波因(Daniel Baremboim)髮妻的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 ),所遭遇的扼腕經歷,不致於發生在愛麗絲小姐身上;然而這一切,當然都是主耶穌手裡、都寫在主耶和華的冊上了。

以下是奧斯卡自己聆聽之後的感想。隨便說說而已。

這首從第一樂章起步,有若自幼兒園浮起的稚嫩童音,以及所汲引出來的純真嬉戲及歡唱,之後呈現出原本無慮奔馳在遊樂場的身影,在歲月跟人際社群等雙重、甚至多重外力的塑造與模塑之中,轉化為第二樂章(影音檔0855開始)雖年富力強但漸次滑落於強弩之末斜坡的暮年,且低頭沉思於難得真偽的生命;或佝僂如天已昏黃的耄耋回味著難免遺憾,卻也得學著一笑置之的年歲;在即將浮現休止符的第三樂章(影音檔1802開始)末了,那曾經熟悉到未曾思索「是否有失去可能」的跳躍如蒸蒸日上之時的瞪羚,又重新粉墨登場;似乎告訴著思緒高低起伏的聽眾:這是不識愁滋味的垂髫之童,從甜甜午覺及馳騁想像堆疊的夢境裡甦醒;簡直在光線所凝聚成的柱影裡,凝視著彷彿精靈般飛躍及嬉鬧的童真一樣。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l.s.f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5/05 12:04

似乎也感受到欣賞音樂的舒心

平安~~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oskarterenov1976) 於 2020-05-05 17:47 回覆:
謝謝您的來訪,並且願意留下足跡和文字。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