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08 12:24:48瀏覽1569|回應1|推薦13 | |
臨江觀月;這四個字是用來比喻研讀佛經的感受,尤其是在研讀《悟性論》的時候。 研讀《悟性論》就像是參加了一場叫做『臨江觀月』的法會,不論讀者看見的是天月還是水月,每個人必定都有各自的解讀,甚至可能堅持自己的見解才是正確的,就像觀月的人不論往哪個方向走,都說月亮跟著自己。 《悟性論》之所以淺顯易懂,主要是因為用字遣詞符合人們習以為常的分別心,文中一再重複二相對稱語句,彷彿是精心佈局,讓讀者必須再三研讀、參究,然後才能夠看見文中隱而不彰的真諦。在看懂了文中義諦的時候,總會覺得自己突然間恍然大悟,然而,過一段時間再回頭研讀此經,就會發覺自己從來未曾有悟。 這部《悟性論》開宗明義直指”悟道”以及修行的目的。只不過,這個開宗明義並非字面上的意思,讀者唯有深入心法原理,才能夠真正明白「佛」的真實體。 《悟性論》文中,許多經文引述來自於《維摩詰所說經》、《入楞伽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妙法蓮華經》這幾部大乘經典,也就是說:這部經論是以菩薩道的親身經歷,具體顯示出修行的途徑,並且逐一證明所謂的解脫、護法、出家、得道、涅槃、大智慧、般涅槃、彼岸究竟是什麼境界(註:這也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化現於人間示範覺悟的歷程(演法華)。也經由這一系列的證明,引導讀者自悟自性,讓讀者仔細觀察眼下的自己究竟身在何處。 文中論證的解說,首先從彼岸1講起,直接指向終極目的,藉由”彼岸”凸顯出眼下自己的”此心”,然後,依序逐一論證:無煩惱處名般涅槃2、不處無明名大智慧3、不生妄想名涅槃4、不受後有名得道5、出離生死名出家6、不染六塵名護法2、不著文字名解脫8。 上述的解說順序在整篇文中並沒有劃分品類,而且”不著文字”8的法義散佈在整篇文字當中,讀經者如果依文解義,便無法體會上述1~8各項真實義。 文末的這一篇『夜坐偈』,顯示出祖師菩薩自證法印,讓修行人得以依此觀照自心是否也同現此法。五更偈語同時也暗示著:「圓」本來就是無始無終的無盡循環。讀經人若是識得《此經》,必然當下見性,長夜安穩。。 何是祖師西來意? 隨緣似月映千江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