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藏寶圖六《入法界體性經》《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研讀筆記之三
2021/12/20 22:37:22瀏覽1067|回應0|推薦12

【三】

11[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 佛語文殊:「今我欲作感應註k,令阿難來,所以者何?為一切受法故。」 文殊問佛:「屬所說法,無所見無所得,阿難來者當取何法?」 佛言:「善哉善哉!如文殊所說。」佛言:「我見東方無央數,阿僧祇剎土諸佛,皆悉說是。」

11[入法界體性經] 佛告文殊師利:汝可喚註k阿難陀比丘來,令受持此法本句。文殊師利言:世尊,我於中不見有一法可說可聽。世尊,我實不見一字有其說處。何有多句而可持乎?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善說此語。文殊師利,我見東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亦說此法本。

【白話】

佛對文殊菩薩說:「如今可以感召阿難來這裡,讓他聽受牢記此經的字字句句。」文殊菩薩:「世尊,我不見這對話當中有哪一法可以分別解說,何況聽受?世尊,我實在見不到文字本身會說何法,既如此,阿難來這裡是要取哪一法?又有那一字哪一句可被受持?」  佛說:「很好、很好!文殊師利,你真擅長詮釋法界。文殊師利,我朝東方望去,無量無數世界諸佛也都如是詮釋法界體性。」

經文註釋

註k 感應:形容佛菩薩以威神力量成辦諸是。這裡引申為:研判尊者阿難喻:讀經人是否堪為『法器』,足以領受此法。同時暗喻:讀經人不可著文字相!若著文字言語,法理必然隱而不彰。

 

12[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 舍利弗出其所止處註l,到文殊所見而不在註l,便至佛所註l於門外住註l,佛謂文殊言:「呼舍利弗入註l。」 文殊問佛:「本際法身,有中有外有內,當從何所得?」 佛言:「不可得。」 答言:「本際以無際。」復言:「舍利弗者亦在法身中,不而所從來,當所入。」 佛語文殊:「若為苦,舍利弗為不苦,譬如諸聲聞,在內與我俱語,而若在外住,不用時入是不為煩?」 答言:「雖在外住亦不苦,亦不煩。」 佛問:「若以何故,不苦不煩?」文殊言:「佛為聲聞說法,我亦如是故不苦不煩,所以者何?諸佛所離法身故註l。」文殊言:「譬如恒邊沙劫,不見佛亦不得入,亦不苦不煩,所以者何?佛所說法亦無增無減,所以者何?諸法無有主,以是故無苦無煩。諸所有名,佛因是而教人,所以者何?佛以是教故。」

12[入法界體性經] 爾時長老舍利弗從自住處出註l,往詣文殊師利童子住處。到已不見文殊師利l,即詣佛所註l,到已在佛別門外邊而住註l。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是舍利弗比丘,今在門外,為欲聽法,汝令使入註l 文殊師利言:世尊,若彼舍利弗際,若法界際。世尊,此二際,豈有在內在外若中間二耶。佛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世尊,言實際者;亦非實際。如是際非際,無內無外、不來不去。世尊,長老舍利弗際,即是實際;舍利弗界,即是法界。世尊,然此法界,無出無入、不來不去。其長老舍利弗,從何處來?當入何所? 佛言:文殊師利,若我在內,共諸聲聞語論,汝在於外而不聽入,汝意豈不生苦惱想耶? 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凡所說法不離法界。如來說法即是法界,法界即是如來。說法界,如法界言說界,無二別無所有,名者說者,此等皆不離法界。世尊,以是義故,我不苦惱。世尊,若我恒河沙劫等,不來至世尊說法所。我時不生愛樂,亦無憂惱。何以故?若有二者即生憂惱,法界無二故無惱耶。

【白話】

這時,長老舍利弗從自己的住處出離,前往文殊菩薩的住處,到了文殊住處卻找不到文殊師利童子,隨即轉往佛的住處,在佛的房舍止步,站在門外。   佛對文殊菩薩說:「文殊師利,舍利弗比丘正在門外站著,想要聆聽此法,你讓他進來吧。」 文殊菩薩回答:「世尊,比如說:實際舍利弗法身,以及實際上的法界,在實際上有所謂的入內、外出、在中間、或是兩個實際可得嗎?」

佛說:「不可得」 文殊菩薩說:「世尊,所謂的實際,即非實際,如這般實際與非實際同體稱之為際非際,際沒有內也沒有外,不來不去。世尊,長老舍利弗際,即是實際,舍利弗界,即是法界。世尊,法界無出無入、不來不去,這樣的舍利弗又能從何處來?又該進入到何處去?」 佛說:「文殊師利,如果說我在室內與聲聞大眾一同說法釋義,你卻在室外聽不到喚你入內,難道不苦也不惱?若說到『苦』,舍利弗不苦,就像聲聞大眾與我在如來室內同享法益。但是,那些住在如來室外的人難道不苦也不煩惱?」

文殊菩薩:「不,世尊。為何說不呢?因為諸佛實體不住法身,譬如歷經恆河沙劫那麼久也不曾見過有佛可成或是有佛可入,之所以解釋法身,是因為世尊說法不離法界、如來與聲聞大眾說法即是法界;法界即是如來。言詮法界,就如同法界與言說文字界同體,文字言說法界無二無別也無所有,名字言詞與說話的人都不離法界。世尊,正是這個緣故,我不苦惱。如果我在有如恆河沙劫那麼久的時間當中,沒有來到世尊說法的處所,我不會生起愛樂,也不憂惱。為何這麼說呢?因為有二法各別才會有憂惱。法界無二,所以無憂惱。

經文註釋

註l 舍利弗出其止處舍利弗從自住處出:比喻:尊者舍利弗(喻:讀經人)出離聽經聞法住於涅槃的心境,轉進摩尼寶積無言法界。

註l 到文殊所見而不在到已不見文殊師利:比喻:文殊菩薩無所住,亦無所不住,即使文殊就在眼前依然視而不見!以不可見故。

註l 便至佛所即詣佛所:比喻:本師 釋迦牟尼如來演繹法華,唯現法界一如。

註l 於門外住別門外邊而住:比喻:心暫住於分別內外,因此尚未觀照無相之相,尚未發現無門之門。

註l 呼舍利弗入令使入:比喻:佛菩薩以善巧方便指引大眾入門,了知法界無相之門毫無出入可得。

註l 佛所離法身:通常形容『佛所』有三身,化身佛、報身佛、法身佛。此經句明確指出佛的真實體離化身報身,甚至離法身,正如同達摩祖師《悟性論》所說的:『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三?此謂三身者,但據人智也。』

13[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 佛遙問舍利弗:「汝悉聞文殊師利所語不?」 舍利弗言:「惟,佛勿以自勞,願樂於是往聽其法。」 文殊白佛:「可令舍利弗來入?」 佛遙謂舍利弗前, 前已作禮就坐, 文殊謂舍利弗:「於是法中何所而尊?欲入聽之聞說尊法。」 「愛樂欲聞故入欲聽。」   文殊言:「審如若所說,是法實尊甚深甚深,何以故?是法無有二心故,所以者何?非若所知不在其中註m,諸羅漢辟支佛亦復如是,及求佛道者何以故?不可得故。亦不從悕望得註m⑵⑶,以是故無能在其中,本清淨故,諸法亦清淨。」

13[入法界體性經爾時世尊告長老舍利弗言:舍利弗,汝來入聽,文殊師利辯才耶。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我甚樂聞,今在室外,欲聽世尊及文殊師利童子所說。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令長老舍利弗得入聽法。 爾時世尊告長老舍利弗言:舍利弗汝來前入。舍利弗言善哉世尊。即前入室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文殊師利言:長老舍利弗,汝見何義故而來此耶?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我欲聽法故來此耳,此處應有最勝法義。以有文殊師利與世尊共處,各有論說必有妙美,當有甚深最勝法義。 時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舍利弗,我說甚深最勝法。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此說法以何義為甚深最勝。 文殊師利言:舍利弗,此法難知,以無器故註m。凡所說無所發起,此所說法不為發起故,凡夫註m亦不為發起,阿羅漢法註m亦不為發起。如來法起發此說法,以無所依無能依故,發此說法。是故說法平等。平等無有住處。畢竟寂靜。說諸法故。此無所住故稱最勝。

【白話】

這時,世尊向站在門外的舍利弗說:「舍利弗,你有聽見文殊師利辯才無礙所說的法嗎?」 舍利弗回答:「是的,世尊,我聽得法喜充滿,而且很樂於站在門外旁聽,不敢勞駕世尊與文殊師利童子費心。」 這時文殊菩薩對佛說:「世尊可讓舍利弗入門。」 世尊喚尊者舍利弗進來,舍利弗讚佛稱善,進入室內頂禮佛足,退後坐在一方。   文殊菩薩問:「長老舍利弗,你是體會到了什麼?讓你想要來這裡聽法?」    

舍利弗回答:「文殊師利,我樂於聽經聞法所以來到這裡,世尊與文殊師利同時示現在此,所說真言必無上甚深法義。」 文殊菩薩說:「是的,舍利弗,如你體會到的說法,此法如實甚深甚深,為什麼呢?因為法無二心的緣故。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不可能聽得懂我說什麼,諸如阿羅漢、辟支佛、以及在佛道有所求的人都不是承受此法的法器。此話怎講呢?因為此法不可得、難以了知!所以無此法器。凡是所說,從來未曾發起。因為所謂的發起說法亦即無發起說法,凡夫無法發起、阿羅漢知見也無法發起。現身說法即是所說,以無所依也無能依的緣故,示現說法,因此所說的法,法法如同真空清淨,法法平等無住、畢竟寂靜。以無所住而說諸法,因此稱為無上甚深。

經文註釋

註m 非若所知不在其中此法難知,以無器故:比喻此法無形無相;非心所測、非識所知,因此稱之為無器。譬如眼睛已經退化的生物是無法了解什麼是『明』、什麼是『暗』,甚至不知道『明暗』這名字是形容什麼樣的境界。

註m 從悕望得凡夫:住於生死;以及一切相對二法的意識。

註m 從悕望得阿羅漢法:以為實際上有涅槃境界可得的智識。

 

14[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 舍利弗問文殊:「所以羅漢不在其中?」 文殊言:「婬怒盡是為羅漢,無所住無所成,當在何所中?」 舍利弗言:「故到人處不見,以是故來至聞註n,但欲聞深法故。」舍利弗言:「我從佛若從人聞其法,誠無厭極註n。」 時文殊言:「於法無厭極,如舍利弗所語。」文殊問:「法身能有所受法不?何故而無厭極?」 舍利弗言:「法身無所受。」   「其本際有所受不?」 舍利弗言:「無所受。」 文殊答舍利弗:「本際無所受故,而若無厭極。」文殊言:「若本際受法,汝有厭極。」

14[入法界體性經]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以何義故作如是說『阿羅漢漏盡非受此法器』? 文殊師利言:長老舍利弗,阿羅漢者惟盡欲瞋癡等麁惑故,彼何能作器?舍利弗,以是義故我作如是言,阿羅漢漏盡非此法器。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以斯義故,我今求汝,從一遊處至一遊處,從室至室,從窟至窟。我故求汝,為法樂處註n,辯才欲聽法故。文殊師利,我聽世尊及汝說法,無有厭足。 時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註n,汝不知足聽法耶?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我不厭聽法註n。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豈可法界取說法耶? 舍利弗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既無厭聽法,然法界共大德界,無二無別,其法界不取說法,若取則可知足,既不取是故不知足。

【白話】

舍利弗問道:「文殊師利,為什麼說斷除煩惱的阿羅漢並非承受此法的法器?」文殊菩薩:「長老舍利弗,阿羅漢務求斷除貪瞋癡三毒粗重疑惑,斷除了三毒同時也斷除了三無漏而不自知,像這樣實際有漏卻誤以為無漏,如何能夠成為法器?舍利弗,由於這緣故,我說已斷煩惱的阿羅漢並非法器。」 舍利弗說:「文殊師利,正因如此,所以我到處找你,從一大千世界又到一大千世界,從一佛國又到一佛國,從一身到一身,就為了聽你辯才無礙講解此法。文殊師利,我聽世尊與你說法,只有法喜,毫無厭足。」   文殊菩薩:「大德舍利弗,你聽聞此法不覺得已經聽夠了嗎?」   舍利弗說:「文殊師利,聽經聞法哪有什麼足夠不足夠。」

文殊菩薩:「大德舍利弗,此法正如你所說的,『聽』何曾有足夠不足夠」。文殊菩薩又問:「法界之中可有任何說法、想法能夠被提取或收執嗎?而且法身能夠收受任何說法想法嗎?」   舍利弗說:「不,法身無所受。」   文殊菩薩說:「大德舍利弗,既然法身無所受,自然聽法無厭足。法界與大德界同體無二也無分別。如果法界體可取才會知足可言,既然法可取,當然你會聽法厭足。」

經文註釋

註n 來至聞為法樂處至聞形容佛菩薩(至人)演說真言之處。比喻以至誠虛心融入佛菩薩對談,在心開意解之中充滿法喜。

註n 大德舍利弗:與 文殊師利菩薩對談,隨即領教到潛移默化,就在不知不覺當中,長老舍利弗已轉變成大德舍利弗,在對話的當下與大德界法界同體。

註n 聞其法,誠無厭極不厭聽法:這句話一語雙關:顯說的意思是聽法不曾厭煩。隱喻的意思是『聽力』本身不曾有厭煩不厭煩這類的二法感受。引申到其他六根的視力、嗅覺、舌味、觸覺其本身也沒有二法。

 

15[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 舍利弗言:「除佛所說,我之所說無有與等。」 文殊言:「汝能自信其法至泥洹註O?若自信不至泥洹?」 舍利弗言:「從本已來悉般泥洹。」 文殊言:「寧自信,常於是不動轉?」 舍利弗言信。 復問:「從何所信?」則答言:「法身無所生無所滅,故知無所動轉。」

15[入法界體性經]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除諸如來,何有聽法如是也。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汝言涅槃法註O,是舍利弗耶?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我有信。 文殊師利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諸法本性成就故,我無涅槃。 文殊師利又問:舍利弗,汝信無死法耶?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我有信。 文殊師利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夫法界者,不死不生,我信如是。

【白話】

舍利弗說:「文殊師利,除了諸佛如來,誰能夠聽法無取不取?我的說法又怎能與如來相等。」 文殊菩薩問:「大德舍利弗,你所說的涅槃,是舍利弗境界嗎?」 舍利弗回答:「我相信是。」 文殊菩薩問:「你相信的,是什麼樣的境界?」 舍利弗說:「諸法無我。既然『無我』,是誰涅槃!」 文殊菩薩又問:「大德舍利弗,你相信無動無轉,甚至沒有死亡這回事?」 舍利弗:「我相信。」 文殊菩薩:「為什麼相信?」 舍利弗說:「所謂的法界法身不生不死、無生無滅,所以無動轉。」

經文註釋

註O 泥洹涅槃:用來形容『不生不死』的代名詞。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rden&aid=170899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