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2/20 22:46:05瀏覽1749|回應1|推薦29 | |
【二】 6[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 文殊言:「於法身亦不見,生天上亦不見,在人間亦不見,在三道亦不在泥洹。」佛語文殊:「今若所說乃爾,若有人問汝者,佛現說有五道註f⑴,當何以解之?」 文殊言:「譬若如人臥中,見入泥梨,若作禽獸薜荔,上在天上若在人中,覺則無所見,其法身無所壞,所以者何?但有數故。數者墮俗註f⑵,若羅漢辟支佛,上至佛俱等一法身註f⑶,所以者何?不可分別故,譬如若干種寶可別知,法身而不別,所以者何?不可別故無生死故,法身無所生無所滅,所以者何?常住故。亦無有垢亦無有淨,所以者何?無有過故。亦無脫亦無所脫,佛者無所不知。」 6[入法界體性經] 佛說如是法已,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我亦不見法界向惡道、亦不見向人天道、亦不向涅槃。 佛復告文殊師利:若有人來問汝,云何現在有於六道註f⑴?如是問者,汝云何答。 文殊師利言:世尊,如是問者,我當解說。世尊,譬如有人睡眠作夢,或見地獄道、或見畜生道、或見閻摩羅人、或見阿修羅身、或見天處、或見人等。世尊,彼人所見夢事,諸道各各別異。又人問者;隨意而說註f⑵,然實無彼諸眾生等。如是世尊,我雖說諸道各別,然其法界實無差別。世尊,如彼問者,我當為其如實解說,彼此無故。世尊,若行聲聞乘註f⑶取涅槃者,不可為說實義。世尊,彼等即今現在,亦不可為其分別,但說名字。何以故。取法界邊際故(按:安世高譯本無此段)。 世尊,譬如大海有七種寶,若珂玉珊瑚金銀生色等,可以相別,此是其寶。於法界中,不可知其別異之相。何以故?世尊,法界不生不滅。其法界無染無淨,其法界無濁無亂,其法界中無可滅者,亦無生者。 【白話】 佛闡述如是法理之後,文殊菩薩也對佛說:「世尊,我也不見法身,不見法身前往惡道,不見法身前往人天道,也不見法身前往涅槃。」 佛對文殊菩薩說:「如果法身確實如你所說,若是有人問你:『為什麼佛說有六道?』,像這樣的問法,你如何回答?」 文殊菩薩說:「若這樣問,我會解釋說:『譬如有人熟睡做夢,夢見了生於地獄道,或者夢見生於畜生道、或夢見生於餓鬼道、或夢見生於阿修羅道、生於天道、或者夢見生於人道。世尊,雖然所說的六道各個名字不同,實際上卻是因應提問者的意識而分別各種名字,實無夢境眾生可得。在覺醒的時候,再也不見任何一道,卻能夠明白醒過來的本覺從來不曾壞滅。這什麼會這樣呢?只因『有我』這個想法會讓自己陷入夢境的緣故。 世尊,雖然順應人類語言而說『我生六道』與『法身』的差別,實際上法界毫無差別可言。對於提問的人,我會如實對他說:『我即法身,無此無彼』。世尊,不論是阿羅漢、辟支佛,或是佛菩薩,都是一如法身。但是修行聲聞乘、取證有『涅槃』可得的人,就無法理解『無彼此』的道理。即使現今當下也無法為他譬喻說明,但可以講講名字相。這是什麼緣故?因為此人落入了邊見,以為法界有涅槃可得。 世尊。譬如大海有七種寶,諸如珂玉珊瑚金銀生色等物,依其外相可以看出分別,然而在法界之中,四大元素積聚的方法如同虛空,既無從分別、也無生無死。一切方法的本身未曾有生也不曾有滅。這是何故呢?因為法界不生不滅、無垢無淨,因為法界無濁無亂。法界之中無可滅者,亦無生者。 【經文註釋】 註f⑴ 五道,六道:安世高譯本採用阿修羅道與人道同為一道的說法,以五道分類世間眾生。晉朝 竺法護大師所翻譯所的《無極寶三昧經》以及東晉 祇多蜜Gītamitra譯《寶如來三昧經》的經文當中,也都是譯為五道眾生。 註f⑵ 但有數故,數者墮俗;又人問者。隨意而說:意指眾生認定六識所傳達的見解都是可分別的,可加以劃分出『個體』,也劃分出一切相對二法、心數法。諸如人我、取捨、貧富等等一切有多寡可得的世間萬象。 註f⑶ 若羅漢辟支佛,上至佛俱等一法身;若行聲聞乘者…:安世高譯本並沒有闍那崛多譯出的這一小段有關於『若行聲聞乘取涅槃者』的經文,原因究竟為何?如今已無法探知。以下列出雙方譯文強調的意旨: ①【安世高譯本】若羅漢辟支佛,上至佛俱等一法身:『羅漢、辟支佛』代表聲聞緣覺乘,『上至佛』代表一乘,譯文著重於意譯:意指所謂的聲聞乘、小乘、大乘、佛菩薩其實都同屬法界。 ②【闍那崛多譯本】若行聲聞乘取涅槃者…取法界邊界故:這段譯文特別把修行聲聞乘的某些意識型態顯示出來,主要是為了告誡修行人,別陷入與生俱來的意識知見卻不自知。在《法界體性無分別經(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六.法界體性無分別會第八之一(二卷.梁曼陀羅譯)》當中有一段文殊菩薩派遣幻化比丘為二百比丘說無向(目的)、無證、無解脫的故事,這故事正是闍那崛多這段譯文的詳解。意思是說:取證有涅槃,即是入住涅槃有相,實際上涅槃等同法身、無『住不住』。若取有住即是非住!這話怎講呢?因為:若取『有住』;隨即墮入『有常』之見,心生有『常』之見就必定也有『斷滅』之見而不自知。 【讀經筆記】 此經從開始一直到這一段經文,佛菩薩已經把『寶積三昧』講完,也已經具體示現諸佛菩薩以及一切生命的本來面目。 從接下來的經文開始,佛菩薩以類似高手過招『相互詰問』的方式,讓讀經人體會到”不住意識”(不思議)的本來知見,佛菩薩用讀經人自己習慣的二法語系,轉而體驗二法即非二法。 由於人類語言來自於意識,習慣於用"有"顯"無"、用"高"顯"低"。因此,佛菩薩善用對話模式,讓讀經人融入對話之中反覆練心、遍觀二法。這方式就像在教導幼童學習騎單車,讓人在反覆練習當中體會自覺,一旦學會平衡(知平等),終身不忘。此經也是如此,要讓讀經人從此參與各部佛經法會,皆能深解義趣。
7[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 復問文殊:「知法身不?」 文殊言:「若得者可知。」 佛問文殊:「乃知世間所在處不?」 則言知, 佛言:「何所是?」 文殊言:「其化人處世,在是世間者,但有名求如毛際註g⑴⑵,而無為我說者,其世亦不離法身。」 佛復問:「世所在何所?」 文殊言:「譬如雲所在無所在,亦不羸亦不強,是則世世之相。」 7[入法界體性經]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文殊師利言:汝知法界耶? 如是世尊,我知法界即是我界。 佛復問文殊師利:汝知世間耶? 文殊師利言:世尊,如幻化人所作處,是世間處。世尊,世間者但有名字,無實物可見註g⑴,說名世間行。世尊,然我不離法界見於世間,何以故,無世間故註g⑵。如世尊問言『世間何處行者』,所謂色性不生不滅,彼行亦不生不滅,如是受想行識,此識性不生不滅,如是行亦無生無滅。世尊,如是一相所謂無相。 【白話】 世尊熟知文殊菩薩即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法身,故意問文殊菩薩,說:「知道法身嗎?」 文殊菩薩回答:「法界即我界,如果法身可得,便知。」 佛問文殊菩薩:「知道世間在哪裡嗎?」 文殊菩薩答:「知道。」 佛問:「在何處?」 文殊菩薩答:「如幻化之人生活的世界,就是世間的所在。世尊,世間只有名字,沒有恆定物體可見,所謂的世間行也只是名字之說而已。然而,世尊,我見世間不離法界,為什麼呢?因為無世間的緣故。至於世尊所問的:『該如何行於世間?』,其實就像空中浮雲一樣,水氣冰晶化成雲朵出現在沒有所在的無垠虛空,那雲彩光度不弱不強只隨天色,行跡不生不滅本來色空同體。人類的受想行識也是如此,識性不生不滅,行也不生不滅。世尊,像這般色空一如就稱為無相。」 【經文註釋】 註g⑴ 但有名求如毛際;世間但有名字,無實物可見:『毛際』比喻臨虛塵,意指萬物外形皆由不可見的最微粒子組成。種種外形或質地的種種『名字』其實是人類自己的識別需求,『識別』本身無形、並非微觀粒子、也非宏觀世界。 註g⑵ 無世間:『無世間』一詞是菩薩用人類語言示現親歷境界的說法,意指:不住於『有世間』也不住於『無世間』,也不住於『有非有世間、無非無世間』。說法譯成中文以『無』或『空』代表不住一切法。如離法界,則無言說。
8[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 佛問文殊:「汝謂我滅不?」 文殊言:「不,何以故?法身無有生,若有生乃有滅,法身者不生故,知佛而不滅。」 佛問文殊。「若聞已過去,恒邊沙佛悉般涅槃,汝信不?」 則言信。 佛言:「云何信?」 文殊言:「其佛者悉佛所化,化般涅槃故,而信之。」 佛問文殊:「汝見人臨死時,知所趣向註h⑴。」 則答言:「而人不可知,何況所趣向!」 8[入法界體性經] 佛復問言:文殊師利,汝豈不作是念,若現在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當滅度耶?文殊師利答言:世尊,豈可法界有已修集未修集也。法界既無修集,云何得有滅不現耶? 佛言文殊師利:於汝意云何,過去諸佛,如恒伽沙等已滅度,汝豈不信耶?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信諸如來皆已涅槃,見彼出處故。 佛言文殊師利:於汝意云何,欲使諸凡夫死已更生註h⑴也?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尚不見有凡夫,何有更生耶。 【白話】 佛又問:「文殊師利,你難道不認為我如今修證成佛?必然入於寂滅嗎?」 文殊菩薩答道:「不,世尊,法身未曾有生。有生才會有滅。法界如空豈有劃分已修證或未修證?法界既然毫無修證不修證,又怎會有入滅不現?由此可知法身如空不生不滅,佛也不生不滅。 佛對文殊菩薩說:「若說過去有如恆河細沙那麼多的諸佛都已入滅,你相信嗎?」 文殊菩薩:「世尊,我信諸佛本身即是涅槃,因為見到了諸佛如來化身出現。」 佛對文殊菩薩說:「照你這麼說,難道是有意讓凡夫死去之後再來輪迴出生?」 文殊菩薩:「世尊,我尚且不見有凡夫,又哪來的凡夫出生不出生?」 【經文註釋】 註h⑴ 趣向;更生:意指生來死去的目的地,『趣』指六趣、六道;『向』在此句意指往生。『更』指輪迴,若依世俗諦,意指所有生命死亡之後往生於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
9[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 佛語文殊:「乃可聚會說法。」文殊言:「誰欲聽?」 佛言:「欲聽聚會者。」 文殊白佛:「當因何法有所說?佛言說法身,則言不見法身,當何以說之?」 佛語文殊:「若所說法身不可見,其在會中未曉者,聞其所言其心恐懼。」 文殊言:「若恐懼,其本際已恐懼,佛言本際無恐懼者,若金剛。」 佛問:「何謂金剛?」答言:「無能截斷者,以故名曰金剛,佛不可議,諸法亦不可議,以是為金剛。」 9[入法界體性經] 佛問文殊師利言:汝於佛前樂聽法也。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亦不見樂不樂相。 佛言文殊師利:汝豈不樂法界耶? 文殊師利答言:世尊,我不見有一法非法界者,更何所樂。 佛言文殊師利:若慢者聞汝說,生大恐怖。 文殊師利言:世尊,若慢者生怖,實際亦生恐怖。其實際不恐怖故,即一切諸法皆無恐怖,以無修作故。此是金剛句。 佛言文殊師利:何故名此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諸法性不壞,是故名金剛句。世尊,如來不思議句,是諸法不思議。是金剛句。 【白話】 佛對文殊菩薩說:「照這說法,可以讓樂於聆聽此法的人集會了。」 文殊菩薩:「世尊,是誰樂於聽法?我也不見所謂的『樂不樂』究竟是什麼。」 佛說:「樂於聽法的人自然會到這個法會,你難道不樂意融入法界?」 文殊菩薩回答:「未曾見過有哪一法自外於法界,既然樂與不樂都同樣融入法界,法界似海又如何分別哪些是樂趣之水?既如此,又有何法可說?如果佛要解釋法身,必須說不見法身,用這種諸法顛倒的語言體系又該如何說明白?」 佛對文殊菩薩說:「若說法身不可見,在這法會中的增上慢者,聽見這話將會生起莫大恐怖。」 文殊菩薩:「世尊,如果增上慢者有恐怖可生,實際法界也應該有恐怖的實體可見。恐怖感在實際上毫無實體可以拿得出來,因此所謂的恐怖也就無法可得。佛以恐怖為例說明此法,此說即是金剛句。」 佛問:「為什麼這樣的說法稱為金剛句?」 文殊菩薩:「世尊,一切法如同虛空不可破壞,也無法斷滅,所以稱為金剛不壞。如來說法不住思議非思議,正如一切諸法本來不思議,所以稱為金剛句。」
10[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 佛言:「何所為金剛者?」 文殊言:「勝諸法故,佛者法法之審故,是為金剛。」 佛言:「以何因為金剛?」則答言:「所有無所有,一一求之無所有,故曰空,空者是佛,以是為金剛。一切諸法皆佛,依無所依是故金剛。」 10[入法界體性經] 佛言文殊師利:何故復名此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諸法無思故,是金剛句。世尊,諸法是菩提,是金剛句。 佛言文殊師利:何故復名此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法無所有,但有名字言說,諸法無此無彼,皆無所有,此彼無所有者,即是如。若是如者則是真實,若是實者彼則是菩提,是故得名為金剛句。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諸法是如來境界,是金剛句。 佛言文殊師利:何故名此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諸法自性本來寂靜故,是金剛句。 【白話】 佛對文殊菩薩說:「為什麼說:『如來不思議、法也不思議』是金剛句?」 文殊菩薩:「世尊,諸法本身毫無意識不意識,所謂的『金剛句』只不過是形容諸法空相的代名詞。世尊,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是名金剛句。」 佛對文殊菩薩說:「為什麼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是金剛句?」 文殊菩薩:「世尊,一切法無『所』無『有』也無『所有』,一切法只不過是名字言說而已。諸法無『此』無『彼』,不住所有此彼即是『如』。『如』同真空含容一切法卻未曾住一切法,像這樣融合一切法卻不住一切法,稱之為金剛句。」文殊菩薩又說:「世尊,一切諸法與如來境界同體,是名金剛句。」 佛對文殊菩薩說:「是什麼緣故,說諸法與如來境界同體,是名金剛句?」 文殊菩薩:「世尊,諸法本來無言不思議,是名為金剛。」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