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25 00:22:40瀏覽2911|回應7|推薦32 | |
『璿』是北斗七星裡的一顆星.................. 金馬50後新期許 金馬50落幕了,最佳男女主角及最佳導演及劇情片等,也全部揭曉,今年電影大事總算結束了,李安導演等帶動的電影專業導向,希望能夠持續下去,未來的金馬獎也能夠持續成為華人電影的驕傲慶典,減少政治味,更多文化專業。 我在這次的金馬獎頒獎典禮上,看到一個畫面,讓我感觸良多。 那就是主持人蔡康永一開始,就在台上一一點名問候台下影帝影后及金馬導演時,明顯跳過了臺北市長郝龍斌與文化部長龍應台,這是刻意?還是當時主持情境不經意掠過? 我在第一時間很自然的敏銳觀察,如果當時沒被蔡康永問候到的影帝與影后或是導演們,心裡是否有點不是滋味?但如果臺北市長與文化部長,也都沒有上台或被問候?或許是金馬獎三不政策(政治人物不上臺、不頒獎、也不演講)的落實,但應該也多少可以平息其他貴賓未被問候的小小不平吧! 不過,這種台下隨選的主持方式,我還是覺得需要做點修正或改良,而刻意避過政府官員,還不如輕鬆幽默問候,更有效果,因為他們並沒有像早期的頒獎典禮一樣,上台、演講或頒獎。 相信這不是套招好的選人訪問,但這種愈來愈不依賴傳統形式的頒獎風格,蔡康永這次拿著麥克風找受訪對象,感覺像是live新聞現場,感覺多了一點真實感,但電影人的臨場反應,以後就要多多自我強化才行。 還有另一個讓人感動的場景是大家都來了,金馬五十電影人同聚,重點不是爭奇鬥豔?而是掀開五十年電影盒,很真實的重新收納每一個人的過去、現在、未來,五十年讓商業的電影變得藝術了起來,文化的電影開始不沈悶有了行銷賣點,新舊導演與演員共譜下一個五十年傳承的開始。 筆者這篇文章其實是激勵金馬50的表現,大家還記得去年台灣作品得獎少引發的爭議時,龍應台部長當時說,『金馬獎專業權威,能大義滅親,是台灣的寶貝!』,也許就是要這樣的態度,金馬獎才能夠真的具有公信力,不怕沒得獎,就怕沒競爭力。 另外,今年最佳男配角李雪健那胸口上小小的五星旗徽章,被拿出來做文章,不僅沒必要,也會讓金馬獎的格局變小。 金馬獎擴大舉辦 孫運璿是重要推手 前行政院長孫運璿時代,政府舉辦的『金馬獎』、『金鐘獎』、『金鼎獎』,三大獎都被擴大舉行,早年很形式化的頒獎,重新設計,贏得社會的認可。 當年孫運璿很重視『文化建設』,這成了他的『第七個孩子』,十二月中是他的百歲冥誕,台電公司最近就要在一樓大廳展出孫運璿先生的紀念手稿及照片,他的重慶南路二段故居,應該也正在維修重建中,在這裡想談一些孫運璿先生的小故事,這也是跟『文化』有關,或許部分內容,可能您在別處也看過,但卻是筆者親自採訪相關人後,留下的深刻記錄。 筆者曾經參與製作文建會『孫運璿故事』影片,新象負責人許博允接受訪問時說,孫運璿對文化的付出相當大,扶持了台灣目前知名的藝文團體,從宣誓文化年、國際藝術節、突破官僚管理形態、降低文化表演稅等等,在文建會及地方文化中心一一建制及催生公共電視等努力後,台灣的文化建設才逐漸邁入正軌。 而當時,孫運璿的遺憾卻是: 『他一直跟我講,我們硬體設備不足,不夠,覺得這是他的歉疚的地方, 如果讓他繼續主政的話,以他那時候算起,現在來講,會有五倍十倍的(文化)建設。』
孫運璿不幸在民國73年2月24日凌晨兩點,因勞累導致腦中風,當天他原本要進行立法院施政報告,但從此他的人生有了重大改變。 院長當劇迷 隱身觀眾群中 文化建設的努力在他中風後並未停歇,他參加音樂會或表演活動的熱衷,還是沒有中斷,1987年美國單人默劇來台演出,地點是中山堂,這是孫先生病後第一次坐著輪椅聆聽演出,他不是坐在第一排,而是選在第十三還是十四排,散場時他等三十分鐘後才離開,就怕影響演出者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他清楚知道主角是台上的演出者,不是他本人,當他離開會場後,有數百人等著他,幫他加油,這種對文化表演的認知,讓好多人動容落淚。 孫運璿與國際知名演出者的情誼,就是這麼建立起來,他尊重專業,也協助專業所需。 孫運璿的女兒孫璐西教授當年接受筆者訪問時,也談了許多有關孫運璿先生生活中的『文化』小故事。 『他經常買一些世界文學名著給我們看,他也喜歡藝術,他更喜歡平劇及芭蕾,還有看交響樂,他心情好的時候就會說,我們吃飯的時候,要放點用餐音樂,他就放點比較悠揚的用餐樂,晚上睡覺的時候,他一定要聽著音樂才能睡著,他特別喜歡蕭邦的樂曲。』 『我記得小的時候,老奶奶喜歡看戲,他就會陪著老奶奶看戲,陪老奶奶到戲院聽戲,有一次他去了戲院,結果發現剛剛已經開演了,他就只好拜託戲院的人,求死求活讓老奶奶進去看,他就在外面等。』 『他崇拜的是老舍,他一直想做文學家,可是父親就跟他說,你還是去學工程吧!工程能為國家做事,為人民做事,所以他放棄他最喜歡的,他很喜歡文學藝術,放棄了他最愛的去做了工程,學了工程 他的心理就是要報效國家。』 我記得當時受訪者轉述孫先生曾說的那句話:『反正是國人辦的,就是國家辦的!』,講的真好,這是國家與民間一體的概念,因為孫先生深愛文化,所以,即使是『技術官僚』出身,都懂得文化與政府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可以在行政體系協助的部分,不僅政府主動,還協助讓它發揮效益。 金馬 50『眾星』歸薦了,但台灣電影文化的浪潮不能停歇,我們還需要更多『看見台灣』的作品。 孫先生在參與文化表演活動時,他不是政治人物,就是一名熱情的樂迷或觀眾,『文化』歸『文化』,我們才能真正走進國際,才不會如李安所說:『格局小,氣虛了』!
別遺忘了!那顆北斗七星裡閃亮的巨星........ 後記: 當年離開孫院長故居前,我刻意去訪問負責故居管理的呂福來先生,了解孫先生的待人處事之道,腦海中現在出現一個畫面,如果孫院長還在,他會親自送我們採訪團隊離開官邸,因為,他沒有官架子,這就是文化的孫院長最真實的寫照。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