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性裡就有的『加』分哲學
2016/06/13 12:13:42瀏覽3208|回應0|推薦13

畢業季中,史蒂芬史匹柏在哈佛大學的演講,最令人記憶深刻!

他面對畢業生的演說裡,不只提到了直覺與角色定義關鍵時刻的重要,還特別提到美國的多元移民文化,要畢業生了解歷史,了解長輩的故事,體現了『愛』與『支持』的普世價值。

演說中,史蒂芬史匹柏請每一個人找鄰座陌生的朋友目光接觸一下,這是整個演說裡台下互動最強烈的時刻。

非線性的傳播時代裡,我們同時間會觸及各種不同的螢幕,我們也習慣讓自己一心多用,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目光接觸互動,我們漸漸有點不靈光了,有時也在進行心理逃避,把自己『宅』起來。

手機裡的社群互動,是指間的互動,可以有好多個群組同時進行,無需即時,可在空餘時間再回覆。

但這幾年亞馬遜(Amazon)的Echo以及蘋果的Siri,還有Google Home等等語音助理服務陸續推出,回到人與機器之間直接用口語來互動,這是從科技又回到人的時代,科技愈來愈像真人,回到初始的溝通方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OCeAtKHIc

課堂中有許多學生進行期中或期末報告,這是一個面對小團體成員很好的演說試煉,把一個報告主題說的清楚,講的明白,把主題策展的完美,就像史蒂芬史匹柏的兩小時電影一樣,把『ET』或『侏羅紀公園』描繪的生動,是了不起的事,校園內重複學習訓練的課堂報告磨練,就是與人接觸的『加』分哲學。

這學期的期末報告,我給學生出了一種難題,我希望同學報告時,能否用一點感性資訊來微差你的報告內容。

這個感性資訊可以是報告服裝上的巧思,例如有同學報告職棒的品牌行銷,他們一群人可以穿著喜歡的職棒球衣來介紹這個主題;或是有同學可以報告前把報告文本重點標註起來,貼心讓老師有文本可以翻閱(雖然電子檔已寄送),報告完後,如果全班同學的 LINE群組都可以收到報告檔案等等,這些小小的溫馨設計,應該可以讓報告人與聽報告者彼此間存在著某種感性,也是人類大腦最擅長的高層次資訊處理能力。

另外,『加』與『減』是相對的,如果更專心聽課(加),暫時把手機放一旁(減),在課堂內容裡找到有興趣的資訊與學習方向,接著,在google裡找到更多的主題線索,更新老師沒有說到的資訊,我相信,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知識的魅力就在主動的搜尋與累積『質』『量』的過程。

記得當兵時,我們腦袋裡幾乎是放空的,『除草』『打掃』『跑步』等例行任務,看起來與知識累積無多大關聯,但專注在這些日常生活裡的大小事,一次只能做一件,做久了成為慣性,也慢慢不會覺得累,這些任務如果做不好,還會有時間壓力或相關罰則,但習慣已成自然。

生活很單純並且在人堆裡群聚的結果,人與人之間會多了一些共同的體驗與話題,例如趣味或甘苦....

親子關係上亦復如此,母親之所以勝過父親的角色,原因之一就是與母親目光接觸小孩時間多於父親,父親如果能『加』一點關心,應該很快追上母親的角色。

人與人的目光接觸或群聚合作,是很線性的過程,也就是互動的雙方是容易讓對方理解自己表達想法的目的與階段過程,那是人與人之間難能可貴的契合狀態,拿掉許多偏見與個性,在某些瞬間時刻分享彼此,彼此激勵,這就是人性的真善美。

對自己的父母不也是要『加』一點愛,史蒂芬史匹柏最後說的『回家』,是給了許多畢業學子最好的人生註解。

如果生活裡少了對人的『加』分,老實說,日子一樣過,不一樣的是,熱情會減少,感動也很難『加』。

『加』就像人生劇本,給自己加一點演技,多一點戲份,投入後就有機會能得『獎』。

PS:洪素珠事件後,更該看的一場演說(用人性對抗仇恨).....

史蒂芬史匹柏哈佛大學畢業演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WqjDLpf6Uk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ennien1234&aid=61478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