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拼貼故事,找不到真相!
2011/02/23 14:19:37瀏覽1155|回應0|推薦11


最近看到幾個社會現象,都跟說故事有關,值得大家一起省思!

第一、說故事,並非要找事實:

民進黨天王之一的謝長廷的『星星距離,光年之說』,產生了好多的解讀,有人說這代表民黨天王間心理距離光年之遠,表面近距內在遠距;也有人說,至少還在同一個星空,可互相照耀;一個『光年』的關係隱喻,在民進黨內可以有各種故事可以產生聯想。

民進黨是擅長說故事的政黨,也是直接訴求具體行動故事,如抗議陳雲林來台的政黨,對一個說故事及演故事劇本的政黨,它有一個重要的支持點,那就是意識形態的信念,信念來自回憶裡真實的東西,例如民進黨與國民黨的貪瀆程度比較,例如國民黨與民進黨的親民對照等等,例如民進黨與國民黨愛台灣的深淺比較等....,民進黨在基層或地方說的故事為什麼會有民眾信服?難道那些都是事實嗎?

重點並不在事實,只有媒體及司法要憑藉事實找真相,一般人要找的是自己相信的東西,也就是自己創造出來或是選擇接受的『真相』,這與個人心智、大腦、身體、社會整體因素息息相關,一頓佳餚有人會嫌惡,一段感受好壞的早年經驗,隨時會被提取出影響決策與公眾判斷,國民黨過去的刻板印象及社會期待,讓它的改革之路面臨嚴肅考驗,而民進黨的陳水扁涉貪瀆效應及意識形態的過度運作,也讓民進黨在大選區政黨對壘的戰場裡,不是太樂觀。

因此,當所有人都懂得跳出來說故事的時候,『真相』很多,但常常悖離『事實』,本來媒體及司法是要替人民把『事實』背後的『真相』找出來,但似乎兩者慢慢喪失了角色與立場,也因為這兩者的社會公信力被踐踏,所以,政府概括承受所有的無感與責難!

第二、選擇性拼貼故事,離真相愈來愈遠:

選擇性拼貼故事在股市名嘴裡常看得到,我以前有一位同學就是股市名嘴,有一回我請他幫我推薦幾個好的股票,他回應我:『他只是在做節目』,名嘴上節目不是也有劇本嗎?電視上我們常看到他們低頭看筆記,這是讀劇本?還是獨立思考?我們常在購物台裡買東西,廠商叫賣賠本大方送,光購物台的平台費用就佔了價格的一半,成本到底是多少?就不言而喻了!

這是一個『行銷』的時代,也是『故事』經濟的時代,但說甚麼故事才能讓消費者信服,選擇一個誇張的、對立的、感官的、對賭式、拼貼式的傳播呈現,有娛樂效果,也讓消費者眼球關注,還失去理性的買單,但接下來呢?我們愈來愈表相,愈來愈在滿足感官,愈來愈培養一群節目化的名人或政治人物,根本無需思考就知道他會說甚麼?那社會的『事實』與『真相』,靠誰來找到答案?

不管是個人或組織的品牌打造與真正打動人心的故事,在社會裡卻相當缺乏,類似陳樹菊的善行,我認同馬總統要高調揚此善的說法,因為這是回到人性裡,去思考社會該有的主流價值。

這次南方朔對馬總統是否介入吳淑珍司法案件的爭議,大家可能都在關切馬總統是否介入又說謊?南方朔到底有沒有失查失格?我倒是比較關切的是南方朔第二天在中時回應批評的一番話(見中時A4下方新聞報導),他說:『馬總統領導下的國民黨,一貫作風就是如果媒體寫了,群眾沒有反應,就相應不理,等到事情鬧大,就一律否認,領導者心中缺乏價值與理想,一天到晚看風向治國,結果導致國民黨及藍軍的群眾都跑錯方向,群眾有事就以「揚言投不下去」的方式來威脅國民黨。』

要馬總統談『理想與價值』是對的方向,但這個沒秀出證據的爭議,有沒有主觀式的拼貼馬總統不重視理想與價值的治國理念?還是針對馬首與馬身還不能合二為一的國民黨現況諷刺?更或是認為國民黨慣性輿情蒐集反應政策模式,不符合現今政治傳播的新思維?

我也是媒體人出身,而且我曾經待在外界標籤的綠色媒體裡擔任採訪主管,我更懂得傳播理論與實務上運作的細節,在媒體裡任職的媒體人都有兩個腦袋,一個是理想性的腦袋,一個是組織歸屬及媒體框架產生的腦袋。

媒體上可以看到的輿論或大聲討論的聲音,不見得是基於理想性與價值的追求,更不全然真實反應來自底層人民的聲音,因為,媒體的組織框架與資訊守門角色,大都是為了『新聞』,它只能扮演『政府』窺探民意的工具之一。

政府從輿論裡看到的民意與深入民間看到的民情是有差距的,但輿論會不斷拼貼輿論,真相會不斷複製真相,最後,會出現一個主流民意,搞不好它其實是個假『真實』,但民眾卻相信它,而且繼續傳佈它。

回到南老師的擔憂及理想性來看,我們也想問?南老師不可以把事實及證據說清楚或再查清楚,南老師與馬總統的關係眾人皆知,『沾鍋』的社會產生『不沾鍋』的人已經很難,『理想性』對不沾鍋的人而言,是他的品牌特質,『不沾鍋』的人要讓『沾鍋』的政黨改變材質,已經從包裝、把手、研發上都做了,也重新進入鍋爐裡再造,或許出爐後還是不滿意,但已經政黨輪替過一次,能不做嗎?敢不脫胎換骨嗎?

第三、不說故事,就沒有真相:

社會或媒體大家都不說故事,人心就不會『有感』,政府不懂得說故事,也就不會有『動能』,老實說,馬政府說故事的能力與民進黨草根型政黨及多元媒體比較而言,是稍嫌不足的。

原本『官僚體系』就不是說故事出身的,馬總統擔任發言人背景,他懂得說他的馬式語言、故事、原則及笑話,吳院長記者出身,熟讀戰略兵書也是說故事高手,台中市長胡志強從新聞局長開始,就是幽默故事好手,內閣官員如果懂得說故事,他對政策的通盤性認知,可以上山下海的說給人民聽,或透過傳播平台寫給人民感動,更讓人民聽得懂,最怕的是官樣或制式的新聞稿,或是不夠生動的演講,就會讓許多懂得說故事的敵陣營或名嘴們,占據人民的眼球及心靈。

這是一場眼球及心靈的戰爭,也就是一個文化傳播的戰場,司法與媒體原本是客觀第三者,如果不被信任,『事實』與『真相』就必須靠政府自己來,自己去說自己努力過的故事,去告訴人民改革的故事做了哪些?哪些還要繼續努力?說故事不是強辯,也不見得一定要在媒體公開的說,透過寫文或是在有人民無媒體的互動環境裡說,不刻意挑選舉或公務場域裡說,而是人民生活裡的某個共處角落或不期而遇的機緣中說,而且是每個政府部門上下一致的說,不用學節目的巧言、設計或行銷置入思維,而是真誠的說,不信喚不回公務員在人民心中的理想性與價值。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ennien1234&aid=491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