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家一起來修感動學分吧!
2011/02/21 14:51:03瀏覽2469|回應1|推薦11

『感動』才是生活及政治的動能!


 

社會裡缺乏感動,大家都試圖刺激及燃燒『熱情』

打開電視或翻開報紙看新聞,我們常看到驚悚或甚至變態的人倫悲劇或人性醜陋,這是新聞帶來的負面思考,負面可以對照及強化正面的價值,但也有可能把社會妖魔化,讓我們活在恐懼中。

看看政論節目或是政治人物參與其中的民眾陳情,在多元社會裡還強調二元對立,代表許多人的想法及觀念還是很絕對,正義與邪惡,權貴與庶民,霸權與霸凌,富有與貧窮,標籤化是讓一般人較易理解及溝通的一種方式,讓民眾『心』被鼓動,『情緒』被激起,希望所謂『被動式』的熱情能重新燃燒!

但社會上也有一群人,是最不喜歡被影響或煽動的,愈是挑撥離間,或是暗中放箭功於心計的人,愈被這群人唾棄,這群人的熱情來自生活經驗及知識學習的體悟,還有面對問題的養成態度,他們的熱情早已經在內心裡澎湃洶湧,只不過選擇熱情的對象,可能是自己的事業、家人、人際、理想、興趣。

『主動式』的熱情與『被動式』的熱情最大的差別,一個是與生俱來的,一個是被操弄出來;一個是人性裡就存在的,一個是依附在社會現實情境的;一個是內隱卻持久的,一個經常是外顯卻短暫的,與其透過這麼多傳播工具及新聞劇本去激發『被動式』熱情,還不如回看每一個人的『主動式』熱情是甚麼?想辦法連結這些熱情,才是切中要點。

要熱情,必須先懂得感動

既然談『熱情』,就必須談『感動』,沒有『感動』就不會有『熱情』,而『感動』真是一個學問,導演用電影感動人,政治人物必須用文化、政績及親民感動人民,每一個家長要用愛心與關懷感動小孩,學會感動學分,治國、生活及人際才能更加分!

感動有具備幾項元素,第一是感動的內容、第二是感動的時間點,第三是感動的環境設計,第四是透過甚麼方式感動,第五是要感動對象是誰?掌握這五項要素,就應該與感動很相近了!

首先,我們先來看『感動的內容』,甚麼樣的內容會感動人?其實,很間單,就是縮小感動面,放大感動點。

舉例而言,一個地攤老闆小人物,有哪些動人的故事在他的地攤世界裡發生?也許我們就給了他一個『地攤王子』的封號,我們捨棄他其他的人生面向,讓瑣碎的不要連結進這個故事裡,當他的人生故事透過故事連結出來,就是一種感動的內容。最近看到幾個宗教界人物受人景仰懷念的事蹟,都是從這些生活或修行小故事裡啟發人心,回到人心裡去找大家共同的語言,就會讓人有點『感動味』。

當年的蔣經國上海打老虎,有膽識對抗囤積糧倉之權貴,七十天之後,蔣經國雖然失敗,但他的失敗卻換來他的感動故事,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以下的感動文字:

『蔣經國在該行動時曾自勉:“我自己一無所求,亦一無所有。所謂一無所求,就是既不想升官,又不想發財。同時在我的內心中,確確實實除了想為國家做一點事情以外,絕對沒有任何私欲。同時我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除了生活能夠維持之外,沒有一個廠,沒有一家銀行,凡是有錢的事,我都沒有份。今天我既然一無所有,亦一無所求,我相信就是失敗亦是成功。』

政治家的故事也是如此,如果政治家不能找出一個感動的故事梗,帶領政府及人民一起往堅持理想的具體施政作為去努力,那政治人物的下台故事就會像現在的陳水扁一樣,只剩下『錢』的故事。

而感動的時間因素,也必須要考量,如果它是意外的,非意料中的,是比較能構成感動的元素,例如,一位父親去世五年以後,才託人把過世前準備給小孩的東西(如一封信、甚至遺產等)給他的小孩,對小孩而言,這是意外的,對這位父親而言,他希望小孩五年後別忘了他,設計了這個意外,戲劇裡把時間當成重要的人物故事展演,例如前一代的恩怨,下一代糾結等,都是把時間因素放進去感動故事裡的案例。

陳樹菊的故事就是一個最佳的『意外』奉獻的案例,她的母親因無保證金求醫而過世,二弟、三弟相繼去世,在社會的現實痛苦中,她透過宗教的信仰,找回對生活的熱情與社會奉獻,孤童及失學者在她的意外捐獻下,有了支持的力量,所以,她成為時代雜誌的英雄人物,啟發的並不是鼓勵人行善而以,而是默默行善的這個價值,沒有人會預期,她會『意外』的獲得跨國界讚揚,對照陳光標的高調行善,相對少了爭議,多了感動,而這就是『時間』及『意外』因素在『感動』上,帶給人的深度真誠感。

第三個是感動的環境設計,它可以是軟硬體環境或更大一點如社會背景及文化宗教環境等,一個浪漫的邂逅或共遊,當下的氛圍是甚麼?有沒有任何產生聯想的情境也融入進去這種氛圍裡,偶像劇或電影情境的美與故事,如何也變成這個餐廳或主題景觀的賣點,舉例來說,薰衣草森林裡的浪漫拍照,其實就是偶像劇劇情的一種記憶連結,遊玩者無意識的把自己融入那種劇情之中。

最近看到台北市政府跨大舉辦文學季,到世新大學上課時,也看到舍我文學獎開始徵文了,從女兒的校園要求寒假讀書計畫到自己的工作環境,從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重新納入必修教材到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似乎在開始進行一場新文化的舊反思,台北市政府這次的文學季最近開始透過城鎮文化街頭導覽,帶領大家去看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中山堂、中山北路及公館文化發跡故事,認識白先勇、蔣勳、朱天心、及學運代表人物,這是透過當年感動的文學故事,在凝聚現代人失去的文化共通性,我希望這是一個開始,也是象徵台灣重視文化的延續,而這種感動可以透過各種不同組織或團體繼續主辦下去,變成一種新的文化運動.....而有了這些文化的氛圍,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在文化裡的歸屬角色。

第四種透過甚麼方式感動?感動行銷要透過人際傳播還是非人際傳播呢?感動行銷傳播的標的物是一種情感性,非理性的產品,照道理採人際傳播方式較容易散布,傳播的經濟效益也最高;傳統廣告模式如果能傳達這種感動內涵與創意,是有輔助加分的效果,另外,善用媒體議題操作,更可以強化感動的說服力。

現在的商業行銷手段及置入性行銷,已經讓老百姓對於傳媒的呈現產生不了太大的信服效果,政府置入性行銷會銷聲匿跡,與置入的效果已經逐漸式微也有關;連原本透過意見領袖產生口碑效果的人際傳播,也因為意見領袖與商業利益或政黨背景扯不清,效果也打了折扣;原本部落格行銷是一個新興的行銷模式,傳播效果也愈來愈大,但因為幾個負面新聞報導,讓部落格行銷變成也是商業包裝,讓許多人產生質疑。

因此,選擇多元、整合式、長期的、故事性非片段式的感動傳播,才能讓傳播的效果達到綜效,也才會讓人感到真誠的感動。

例如政府或政黨談改革,不是選前談選後不談(長期),媒體談改革,馬總統以下官員也要自己出來談(全面),馬政府改革故事『集結號』出了幾本(整合)?窒礙難行的改革衝撞了多少革命鮮血(故事)?還有所有改革都會面臨另一個反改革或假改革的主張,當年的蔣經國上海打老虎,就是面對除了上海外其他各地區的冷漠或政商反撲,最後改革失敗了,因此,改革還必須注重細節及全盤戰略上考量(多元戰略思維)。

第五項是所謂的感動的對象,找錯對象就無法讓人感動,文化人或經濟人,對感動的定義不同,讓有錢人與窮人感動的元素也不一樣,可以分目標設計感動元素,同心圓原理一步一步讓感動對象逐漸增加。

無需舉例了,也筆拙辭窮了!

(此文為原感動的學分一文的更新版!)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ennien1234&aid=4907301

 回應文章

是非正義的衛兵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文不難 一字難
2011/02/24 00:35
欽佩版主的用"心", 用一字確實難, 貴文用"動", 太直接到會有點"強"迫中獎, 勉"強", 處于"窘" , 全文訴說"感動", 是否可不在"感動"中取? 而以令一字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