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花蓮舊書鋪子一些事
2011/02/09 00:08:09瀏覽2062|回應0|推薦27
從熱鬧的中正路拐進花蓮舊鐵道不久,便一路幽靜。我走在幽靜裡,一度也像楊牧當年自美返鄉時一樣迷了路。張學仁手拿話機,遠遠站在節約街口喚回左右顧則中的我,二○一○年在節約街口便被阻斷,再往前,就是另一個時空了。

於是我們一跨步,就跌進了詩人楊牧的年少時代。一幢佈滿歲月痕印的台灣檜木造日式屋宅,晴天裡靜靜地躺在街旁,橫寫著「舊書鋪子」四個大字的店招掛在門楣上方。踩進門,鼻腔盡是檜木香,滿室的書,整齊地從眼前、從兩側壁上向屋子尾端挨擠過去,黃色燈影下,都是讀書人。

然而這個令人醉心的場景,不久後就要搬到熱鬧的光復街上去。「楊牧的家族已經決定把房子拆了,蓋五層樓新房子,一樓當楊牧資料館。」張學仁說。

一九三三年,楊牧的父親楊水盛和弟弟一塊從桃園走到花蓮,在遙遠的後山落了腳。一九四○年,楊牧出生。一九五八年,楊水盛和二哥經營的東益印刷廠搬到了節約街,過不久,身為長子的楊牧和弟妹們也從南京路故居搬來,住在印刷廠旁的房子。楊牧東海大學畢業後去了美國,許多年後回台時,印刷廠業務已經幾近停擺。

「這幢房子我注意了很久,但總是讓百葉窗遮蓋住,完全不曉頭裡頭是什麼模樣?」張學仁幫客人結完帳,不時又有人捧著舊書進屋子,他瞧了瞧書名和書況,十秒鐘就給了人家歡喜的價。

復興商工美工科畢業的張學仁,二十歲以前和花蓮毫無淵源,直到當兵時被分發在花蓮,才惦念起此地的大山大水。退伍後他賣過書,還開過畫材店,但畫材店一個月要四、五十萬才能平衡開銷,還得常跑三點半,一轉念,他竟賣掉畫材店,舉家搬到花蓮。

靠著手上一些積蓄,加上太太當代課老師的收入,他著實過了一陣子「閒著沒事的日子」,一年讀了上百本書,但後山謀生不易,想找工作時卻處處碰壁。七年浮沈後段,他到美崙住家的社區回收場當義工,他刻意挑人家不要的書,沒多久竟累積了一、二千本。「太太取得正式教師資格,沒有後顧之憂了,我覺得即使不能賺錢,也不能再是她的負擔。」於是他用每月八千元租金租下博愛街的店面,開了二手書店,就取名舊書鋪子。

營運一年多後,博愛街房東想賣房手,正好楊牧的大弟,畫家楊維中找上張學仁。「我開畫材店時認識他的,他說,楊家有個老房子空著,也許可以把書店搬到那邊去。」楊家於是用一個月二萬(後來才調到二萬五)的低廉租金,把老房子租給了張學仁,張學仁滿心歡喜,咬著牙又向銀行借了六十萬,把楊家的老房子重新裝潢。

重新裝修的楊家故居維持古樸的舊時氣息,裡頭到處找得到椅子,張學仁說:「坐著慢慢看沒關係,看久了就會買嘛!你要有這種大氣,賣書還怕人家翻書?」但裝潢賣氣氛,想賣書,書還得夠多,因此他每天還要上回收站「掃書」,讓店裡的書維持在二萬本上下:「回收場的書一本三元五元,可以賣到八十一百元,至少十倍以上利潤,重要的是貨源暢通。」

新的舊書鋪子靠著花蓮當地人口耳相傳,加上媒體報導,人氣慢慢聚集。「假日一天二、三百人,平日也一百多人,一個月營業額二十萬,可以賺個七、八萬。這個店讓我生活改善很多。」

楊牧也回來過,張學仁回憶:「他來了二、三次,一次陪詩人鄭愁予,另一次帶了瑞典漢學家馬悅然來。他說,很高興房子變成這個樣子。」

臨行在即,張學仁也感傷了。他說:「這個房子有太多回憶,怎麼就要搬走了呢?」房子後院廁所的屋頂,一個月來總是「咿咿咿」的發著聲,他尋索好久都找不出原因。「就當是房子知道了命運,也嗚咽了吧!」他說。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egev&aid=4866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