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8/07 13:08:00瀏覽271|回應0|推薦4 | |
《大乘无量寿经》浅释-第34集 好,我们继续看。我们之前说了法供养里面有七种,前面四种给大家介绍了。接着我们看第五种,第五种是“勤修善根供养”。这里说的勤修,第一个自己要勤修,然后才能影响别人。善根是什么呢?佛法里面通常讲的三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从这个根生出来的,这三善根就是无贪,无瞋,无痴,所以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所有一切罪业都是从贪瞋痴生出来的。反过来呢?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从不贪、不瞋、不痴这三条生出来的,这个对我们学佛的同修非常重要,经上一再的提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我们心里还有贪嗔痴,那不是善男子也不是善女人,经上常常叫着那我们没份,不是叫你。如果我们心里果然没有贪嗔痴了,那经上的善男子善女人,真的是叫着我们,我有份啊。所以自己要常常的反省,我自己在这个世间到底是善人还是恶人?那一定要勤修善根,自己能够修善根成就一切善法,然后才能够劝导别人,勉励别人共同来修三善根,这是通常所讲的,这个无贪无瞋无痴是通世出世间善法。如果讲高级的大乘佛法里的这个善根只有一种,那就是“精进”。菩萨善根是精进,因为无贪、无瞋、无痴这个三善根菩萨早已经具足了,已经修行圆满了,所以往上去精进是善根,他能精进就能早一天圆成佛道,所以勤修善根是真实的供养。 第六是“不舍菩萨业供养”,也就是佛菩萨的事业。佛菩萨的事业是什么呢?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菩萨事业。所以菩萨不管在那一行,不管从事那一种行业,像我们看《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位菩萨所示现的各行各业,五十三位菩萨里面示现出家的只有五位,其余通通是在家,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通通都有,都是佛菩萨,那不管从事哪一个行业,都是利用机会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破迷,破除迷惑,帮助他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所有一切苦从那里来的呢?从迷惑颠倒来的。乐从那里来的?乐是从真正觉悟当中来的,觉悟的人没有不快乐的。所以苦乐是果,迷悟是因。一定要帮他破迷开悟,才真正得到离苦得乐,这是菩萨事业。 末后一条是“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永远不会迷的,这个心就是叫做菩提心。菩提是梵语叫Buddhi,翻成中国字就是觉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一天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觉而不迷,这就是不离菩提心供养。三皈依里面所讲的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三条你做到了一条,那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心地要是觉而不迷,那他必定是正大光明,必然是清净平等,这是一定的道理啊。所以念佛人着重在求心清净,心净则土净,心的清净那就是自性觉,心的清净就是自性正,这叫做不离菩提心供养。 普贤菩萨讲法供养里面就指出这几个例子,然后又给我们做一个比较,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诸佛如来尊重法故。尊重法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尊重学术,尊重教育。就是这个意思。你看看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看看礼记里面那个学记,这一篇文章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哲学,里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你建立一个国家,希望老百姓都能过好日子,把教育办好是最重要的,教育是教你开智慧,教你明理的,每个人都有智慧,每个人都明白事理,他不会作乱决定是安分守己,人人守本分,那么这个国家怎么会不好呢?社会一定会安定一定进步一定富强,所以教育非常重要。佛法是教育,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一切诸佛如来重法那就是重视教育啊!中国孔老夫子是大教育家,释迦牟尼佛也是大教育家,所以他们对教育非常重视。经上讲的重法就是非常注重教育,所以毕生从事于教学的工作,佛法里面讲的弘法利生,弘法就是教学,到处教学,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破迷开悟。佛是彻底觉悟的人,唯有在教育里面才能够产生彻底究竟觉悟的人,这个人我们就叫他做佛,所以佛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者,究竟圆满的觉悟者。所以佛才给我们说,如果一切菩萨们都知道修法供养,那么这样才能够成就供养如来。如来就是希望一切众生个个都觉悟,你们都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那佛的愿望就达到了,佛的愿望达到那就是对佛真正的供养了,所以这样子的修法才叫真供养。供养里面的范围非常的广大,我们一定要体会这个意思,晓得怎样去修学。这是“闻此经典”要记住这四桩事情-受持、读诵、书写、供养,那我们这个经典才算没有白遇到,福慧都在其中了。 那么末后这一句说的很好,“昼夜相续”,就是不能够间断,受持不能间断,读诵不能间断,书写不能间断,供养更不能间断,能够把这八个字做到,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求生彼刹”,这是我们最后的一个目标,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发菩提心,求生彼刹”,一定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简单的讲就是发求生净土的心愿,这个就是无上菩提心。 那么第四句是“持诸禁戒,坚守不犯”,这是严持戒律。戒律佛在一切经上告诉我们,有三聚净戒,戒律有三大类:第一大类叫律仪戒,佛在经典里面所制定的这些戒律,像是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菩萨戒,这是佛为我们制定的,我们叫它“律仪戒”。除这个之外佛所没有讲到的,必须要遵守的也在戒律的含意当中,就是有利益众生的戒律,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佛没有说的我们也要做,不能没有说我就不做了,那是不可以的。第三是一切善法佛没有说,但这是善的,对我自己有好处的我也应该要遵守。那么换句话说,这两类就包括我们现在国家的一切法律、社会的道德风俗习惯包括这些,这些我们一定要遵守,都包括在戒律的范畴之内,要“坚守不犯”。那换句话说,这两句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守法了,要养成守法的观念,人人都守法,那社会就祥和,唯有社会祥和,才能真正做到安和乐利。 第五句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那么这一句是利益众生,“饶”是丰饶,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尽心尽力,与一切众生最大的利益,我们这个心力通通尽到了,这才叫做“饶益”。我们今天世间人利益众生也做到了,但是他没有“饶”这个意思在,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把全部的力量用上去,这个“尽上”就比较文了一点,没有把全部的力量完全用上,帮助众生帮助一点点就觉得已经做的不错了,没有尽心尽力。像我们前面讲的范仲淹先生,他就是饶益众生,那他是全部的力量都用上了,他是做到了饶益。这是佛勉励我们,要知道我们在这个世间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就算给你活到一百岁,一弹指就过去了。你真正觉悟了,那我就过一百年苦日子那也算不了什么,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受用就像经上所说的真正不可思议!所以这个短暂忍受一下,苦个几年值得。如果贪图现前的受用,没有能够如法的修行,换一句话说,我们更长远的利益就失掉了,这个就很可惜。真正聪明人真正觉悟的人,他知道要求更长远的利益,我愿意把现前这点小利益能够放弃,那么这个四句是叫我们“利他”,利他才是真正的善。“所作善根,悉施与之”,惠施于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安乐,不为自己求安乐,要替一切众生求安乐,这个是菩萨行。世间菩萨多了,天下就太平了,老百姓就不会作乱,工厂老板所得到的利益通通布施给员工,员工怎么会不快乐呢?个个快乐他绝对就不会罢工了,那这个老板叫做菩萨老板,不是普通人,所得的利润大家共享,不为自己求安乐,那么这样才能够服人。 末后一句是忆佛念佛,“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忆”是心里面常常想念,“念”是口里面念这个佛号不间断,常常想念。那么这个经一定要熟,常常能够想经当中所说的种种境界,那么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编的《净修捷要》,他就是帮助我们在这个方面可以真正能做到对这个经里面的境界能够常常想起来,所以这个《净修捷要》三十二拜每一拜里面都有观想,这就是忆佛啊,每一拜里面三称佛名是念佛。所以他编的这个是根据天亲菩萨《往生论》里面所讲的五念法门,五念法里面有观想、礼拜、称念、供养、回向,他在每一拜里面这五个意思通通具足,所以《净修捷要》是我们专修净土的同修非常好的修学仪轨,经典的经文是解,解行都圆满了,这是我之前跟大家说了,解也在里面了,行也有了,解也有了,解行都圆满了。尤其是《宝王三昧忏》编得非常的好!毕竟夏老居士是现代人,他是民国五十四年,一九六五年往生的,距离我们现在才五十三年,所以这个忏的内容是针对着我们现代人三业所造的罪业发露忏悔。我们念从前古人编的这个忏,那是对那个时代的人所说的,我们今天来读不切时宜。那么各位,他编的这个是对我们现前三业许许多多的毛病,各位仔细的看就晓得了。所以这个忏本非常的好,希望同修们认真的来学习。那么《净修捷要》可以作为早晚的课诵,这就是“忆佛念佛”了。“忆念西方依正庄严”这就是国土。这六句是讲的修因。后面这一小段是讲的果报了,我们看经文: 【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这个就是上三品生的,上辈往生的,这个人命终的时候,这里要特别主意“如佛色相”。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我们观察他的相状,可以概略的能够判断他到那一道去了,死的时候这个相貌不好,决定是三恶道。死的时候相貌非常好,圆满,你看到欢喜,看到不会害怕,不会讨厌,这个人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一般能够看得出来的。所以一般念佛的人往生,绝大多数相貌都非常好,这个相貌好是不是真的往生呢?不一定,往生不一定,但绝不堕三恶道。往生的瑞相那要跟经上讲的相应,种种庄严,最可靠的是他自己在临终的时侯自己说出来,他见到佛了,佛来接引他,他去了,这是决定往生,一点问题都没有,就算是有病也没有关系,最后临终的时候他给旁边的人说:「我看到佛了,佛来接引我了!」这个是绝对往生。那么经上也有说,有一些人在临终时看到佛来接引,但是他没有气力,前面也说了,他说不出来,那也是决定往生,但是他的面容一定是现的笑容,欢喜见到佛了,一定是一个非常欢喜的相而走的,虽然说不出来,也是往生的瑞相。另外人在临终的时候,我们就听到有人念佛的声音,绝对不是我们人在念,空中有佛号的声音,或者见到光明,或者闻到异香,香光庄严,这一些都是决定往生的好相。如果没有这些瑞相,没有这些祥瑞,就算是好相,不能断定他往生,火化之后留舍利,甚至留全身,都不能够确定他是往生。能够确定往生的一定要跟经上的境界相吻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叫“生宝刹中”,“宝刹”是指西方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去闻法,见佛闻法永不退转,圆证三不退。所以我们读这个经一定要觉悟,我们想不想学一切法门呢?很想啊,法门无量誓愿学,愿意学。那你要在现在学那就错了,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学习,也没有这个时间来学习。今天我们要学的就依照这一部经,就学这个法门,那我们先到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想学什么经就学什么经,想学什么法门就学什么法门,无量无边法门我们通通都学,都有这个能力,也有足够的时间,因为那边的人无量寿嘛,那个寿命是真正的无量,这个经前面后面都有说,是真实的无量寿,你有足够的时间啊,你有能力去学习,因为那边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都是佛都是菩萨。那我们这里最好的老师也不过是人,不一样啊,所以这是一定要看清楚的。如果眼前样样都想学,会障碍求生净土,就算往生,品位也不高,因为你的精力分散掉了,时间分散掉了,不专,不如专修,所以这点很重要。再看第二段的正因,佛给我们说了三句,前面是上辈,这是说的中辈的,我们看经文,说: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 那么前面一句是说,这确实是有不同,环境不许可嘛,像前面所讲的他做不到,不能大精进,不能够得清净心,那这个禅定我们把它说成清净心,各位容易懂,为什么你的心不清净呢?你琐碎的事情太多了,应酬太多了,你没有办法清净,想清净都没有时间,到了晚上精疲力尽想休息了,所以在这个社会上这种繁忙的人很多很多啊,所以他心得不到清净,没有办法在佛法修学上精进,也没有时间去读诵经典,他这个都做不到了,包括听听也没有这个精力了,我们那边情形就是这样,白天工作,工作很压力工作很繁重,回到家里好累了,那回家之前还要堵一段车,回到家里吃了晚饭之后都差不多是晚上七八点八九点了,你们这里快敲板了,然后太太说我们来听听经,学一点道理吧!就开了老和尚的大经科注,老和尚是很有功力的慢慢一个字一个字的讲,讲没几秒钟那个人就睡着了,老和尚照讲他照睡,跟老和尚没有关系,那没有办法啦!但是如果听我的话,他就可以眼睛睁得很大,不会睡着,那明天就没有精神上班了,好像看世界杯一样,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没有精力没有办法。那不得已还有办法,佛教给我们“要当作善”,底下就说出是那些善,我们看经文说: 【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 这是一句,那么第一句就是告诉我们修行十善业,这个跟《观经》三福里第一条所讲的完全相同,三福第一条告诉我们:“孝养父毋,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十善业是佛法基本的戒条,一定要受持。 第一个“不杀生”。一切有情都有生命,我们自己不愿意别人来杀害我,换句话说我就不应该去杀害一切众生,这叫做将心比心,常常能够推己及人,推己及一切有情众生,这个是一定要做到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这是佛法的四重戒,从初发心到无上菩提都要遵守,持戒持得再好,在无意当中误杀的还是很多,譬如你走路,路上有小虫蚂蚁,尤其你走到草堆那边去的时候,你不小心把它踏死了,自己都不知道,有谁走路的时侯眼睛是看着脚下的?那你走两步就跌倒了。一步一步的看清楚再走的人没有,不可能。所以那个不叫做罪,叫做过,过是无意的过失,有意的杀害这是罪,无意的是过失。但是各位要晓得五戒十戒乃至于比丘戒菩萨戒都有开缘的,所以持戒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你要知道什么样的情形是持戒什么样的情形是犯戒,什么样的状况之下是不可以开戒的,开戒不是犯戒。 那么譬如我们过去大专讲座,在台湾有这个大专讲座,都发生过这个问题。那么大专讲座的年轻的同修,男学生将来都要当兵那怎么办呢?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的我不能开枪,一开枪就杀生这不得了了!好,那你不开枪,人家把你给打死了,你没有破戒对不对呢?不对啊,为什么呢?你前方不能失守啊,你是保家卫国,不然后方老百姓就要遭殃了,在这种情形之下叫开戒不叫犯戒。戒有开缘,戒律是活泼的,不是死的,在某一种情形之下,利益众生的情形之下有开缘的,作战的时侯杀死敌人,就是不但是不犯戒还有功德,为什么呢?那个人在侵犯我们啊,他造罪业啊,这个时侯劝他讲理都讲不通,开枪打他,他就不能再造业了,这就是救了他又保护大后方的人民,这个功德很大。 所以这样的情形佛在经典里面就说过,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修菩萨道的时候,就曾经跟一个贸易团体乘船到海外做生意,回来之后带了很多的财宝,经上讲这个船上一共有五百人,其中有一个人起了个恶念头了,想把同伴都谋害掉自己独吞财产,这个时侯菩萨有他心通,知道这个人将会造大罪业,因为他要杀死四百九十九人,这是很重的杀业,又要把别人的财物独占了,这是盗业,这个时候你跟他讲理讲不通啊,你要跟他讲,头一个他就把你给杀掉了,他这个动机被你发现了,他要杀人灭口啊,所以没有法子,趁他不防备的时候把这个人杀掉了,杀掉是救他,这是大慈大悲的心来开杀戒的,不是瞋恨心,等于救了对方不堕地狱,这是慈悲,同时又救了四百九十九人的生命,保全大家的财产,所以这种情形叫开戒。所以不能死在戒条里面,看着他犯滔天大罪,那这就不是大慈大悲了,这就不是菩萨了。这是举一条大家要晓得的,条条戒都有开缘的。 那么第二条是“不偷盗”。那现在做生意的人,你如果守这条戒你就不能赚钱了,为什么呢?总是要逃税啊,逃税就是偷盗,而且是偷国家的,总是想向顾客多赚几个钱,多赚几个钱也是偷盗,合理的利润之外的你获得的这个利益叫偷盗。所以不容易啊! 下来老和尚就说了一件事情了,说有一个做珠宝的同修,她因为学了佛受了戒了,她说我这个珠宝有真的也有假的,我卖的时候跟她讲真的她不相信,用假的骗她的钱她很喜欢,那么我虽然赚她的钱我心很不安呐!就问老和尚怎么办?他说我介绍这个是真的她不相信,所以现在的人信假不信真,听骗不听劝。她就来问老和尚,老和尚说那就好了,碰到这种人你就骗他好了,她说那我不是造罪业吗?老和尚说你不造罪,你将骗来的这些钱替他做好事,妳回向给她,他不知道做好事,不晓得修福,你做商人如果有多余的利润,就拿去做功德,那你就是菩萨商人,你没有犯偷盗戒,你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成就了他的功德,一念之间就转过来了,就转过来了。 我想方法偷国家的税,替国家修福,国家不会修福,国家没有福报,我偷了你一点的税,我多做功德,回向给国家,求国泰民安这个讲得通啊!如果是为了自己享受,那就是犯戒了。所以你自己一定要有真实的智慧,要做得真实,如理如法,条条戒都有开缘,都不是死呆板的。所以这个戒律可以受,不要怕到处都犯戒。你不懂真实,处处就犯戒。你懂得的话,那就成就无量功德。 第三“不淫欲”。这杀盗淫是身三,身体上所做的三种恶业。“不”就是说完全转过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口有四种有四业,“不妄语”,“妄语”是欺骗别人,欺骗人这是一种罪业,这个罪叫性罪,不管你受不受戒都是有罪的,没有受过戒不懂得佛法的人,也是有罪的。 那么这个妄语戒开缘的也很多,总而言之是利益众生的,对于众生决定有利益的,那么佛在经上也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打猎的人追了一只兔子,走到三叉路口,这个兔子跑掉了,他走到那边不知道兔子跑到哪儿去了。正好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走过来,这个人是学佛的,猎人就问他,他就指相反的方向欺骗这个猎人,这是开缘啊,为什么呢?叫他不要杀生,保全兔子的生命,这是大慈大悲。如果说不妄语告诉他真话,那这猎人又造杀生罪,兔子又白丢了一条身命了。 就像这些地方各位一定要明了,不要死在戒律里头。处处都要想到利益一切众生,不要伤害众生,这样的妄语是出于慈悲,这是开缘是方便,这不叫破戒。 “绮语”是花言巧语,包括我们现在的电影广播歌舞。这个佛教电影是例外的,要不然就说到我自己去了,佛教电影例外。我们现在讲的黄色灰色和黑色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是属于绮语。佛法的绮语包括很广,都是扰乱社会,蛊惑人心,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个就是绮语,给社会带来动乱不安。 “恶口”是言语粗鲁。“两舌”是挑拨是非,这是决定不可以的。 末后三条是意三业,这是我们思想见解心理行为上的。“不贪”,“不瞋”,“不痴”。“瞋”是瞋恚。“贪”是贪爱。“痴”是愚痴。愚痴是对于邪正、真妄、是非、利害不能够辨别,把真的当作假的,把是看作非,把非看作是,一切颠倒了叫愚痴。愚痴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要不痴,他决定就不贪,他要不痴,他决定不会有瞋恨,会起贪瞋追其根源都是从愚痴上面出来的。所以痴很难断,贪瞋容易断。那么这是讲要修十善业,这是第一条要修十善业。接着看第二句说: 【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 这一句容易懂,是叫我们昼夜念佛,就算在工作极度繁忙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念佛。总而言之这个佛号是念得越多越好,一个真正念佛求生净土的人,每一天至少要念一万声佛号,速度大概两个小时,实在讲不多,两个小时不能一次念,你可以分两次念,不能分两次念,可以分四次念,一次念半个小时,忙里偷闲,念足一万声,当然念得愈多愈好,这是教给我们要昼夜念佛。第三句: 【志心归依,顶礼供养。】 “志心”就是真心诚心一心。“归”是回头,“依”是依靠,从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回过头来,专依靠阿弥陀佛,专依《无量寿经》,这叫“至心归依”。“顶礼供养”,“顶礼”的意思是讲诚敬,至诚恭敬。“供养”前面所说的普贤菩萨七种法供养,我们真正把它做到。所以在第二段讲修因就有三句。后面是讲的果报了,我们看: 【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那么这句是讲的果报。这个人在临终的时候没有恐怖,能够预知时至,如入禅定,心不颠倒,心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决定来接引,他就跟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下来经文说: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 那么现代人工作繁忙,生活的压力很重,所以没有时间大修斋戒,也没有时间修学,但是一定要具备下面的条件,就是一心清净。可见得这一句是关键的话,有空闲时端正身心,这个意思就是说忙里偷闲,要用这个方法来修,每天修行的时间不管多少,但是要用清净心来修。我们有一些同修在修了很多年,总觉得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呢?心不清净,就是念佛的时候,心里还想着很多事情还没办还没处理,这样子念佛不行啊!当你念佛的时候,一定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一天念半个钟头佛,这半个钟头我把一切都放下,这个半个钟头很有效。决定不能一面念佛一面又想事情,这个不可以。当你需要想事情的时候,就把佛号放下,你就专门去想事情去吧!念佛的时候就专门念佛,把一切妄想放下,这样子事情也做好了,佛也念好了。万万不可一面念佛,一面想事情,这个是错误的。所以修了多少年功夫不得力,这就是心不清净。念佛的时候,心一定要清净。平时妄念很多,想静就是静不下来,这个也是许多同修都有这么一个现象。所以古大德就教我们念佛之前念一卷《阿弥陀经》,念一卷《阿弥陀经》是什么意思呢?是定心的,是收心的,是这个意思。如果说心清净没有杂念了,那么这一卷《阿弥陀经》就可以不必念了。如果心不清净,念一遍《阿弥陀经》心就定了。所以说念一遍《阿弥陀经》,念三遍往生咒,经是显说,咒是密说,这样修就是显密圆融,是这个意思。莲池大师他老人家提倡就是《阿弥陀经》念完之后,念三遍往生咒,那么然后就念佛号,佛号念六个字可以,念四个字也可以,佛号是念得愈多愈好。这个地方教给我们几个纲领,第一就是要修行世善,就是世间的善法。我们修学的态度一定是“一心清净,端正身心,绝欲去忧”,这就是把你的忧虑通通放下,这个时候好修行了。“慈心精进”,这个“慈心”很重要,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所以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在处世待人接物之间,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尤其我们现在处在乱世,现在这个世间是世界大乱,随时都有灾难,都会遇到灾难,慈心能够免除一切的灾难,我们要想能够真正消灾免难,要修慈悲心,这个是比什么都可靠的,比什么都靠得住的。那么下面这一个就教给我们了说是: 【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 这一句是教给我们要修行世间善法,世间善法很多,佛在这里举几个例子给我们说,这个非常重要!第一个就劝我不要轻易的发脾气。佛门常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所有业障都现前了,心里一不高兴,所有业障都现前了。所以你要消业障,第一个就不能发脾气。你要发脾气,你的业障只有增加不会消除的,这是第一要戒除的。 第二是“嫉妒”。这个瞋恚嫉妒是与生俱来的,与生俱来的烦恼,这个烦恼不是这一世学得来的,与生俱来的,带过来的。你看那个小孩一生下来没人教他,一两岁还没学过就有嫉妒心了,他有瞋恚心他有贪心,你给他一块糖,两个小孩在一起你就看到了,一个多了一个少了,一个有一个没有,他那么小他的贪、嗔、痴都表现在面前,就会起现行,所以小孩是最直接的,不喜欢不高兴就是给你看。我们大人还可以表演,可以作假的。小孩就是这样,那这是谁教他的?他没学过,所以这个烦恼不是学来的,是与生俱来的,那么一定要断。 底下一句是“不得贪餮悭惜”,所以这整句合起来就是贪瞋痴三毒的烦恼。佛告诉我们不但我们不能瞋恚而且要修忍辱,忍辱就是对治瞋恚的,心里头一定要晓得忍辱,忍是功德,你看般若经里常常教给我们,布施是修福,忍辱你的福才不会失掉,才能保持得住。不能忍是火烧功德林,什么火呢?瞋恚的火,把你所修的功德都烧得干干净净的。所以功德很难修,你要知道你修了多少功德,想一想你什么时候发了脾气了?到现在都还没发,那你修积功德的时间就这么长,发了脾气以前的通通不算,通通烧掉了,你才晓得功德难修啊!那为什么要发脾气呢?外面境界是假的,你对外面境界受不了,外面境界是啥呀?魔境,因为魔见到你修积功德,他看到也是嫉妒,他受不了,他就在那边煽动煽火,劝你发脾气发脾气...劝你赶紧赶快烧快烧,因为你的功德只有你才能烧得掉,别人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嘛!他在那边诱惑诱惑,你们就很听话,他叫你烧你就烧,烧!中了魔的计了,上了他的当了。所以聪明人自己晓得境界现前,清楚知道。他叫我烧我就偏偏不烧,功德才能够保全。所以我真的是做到为人演说,又说又表演。所以各位要晓得临命终的时候,如果发个脾气那就完了,所有功德都烧光了。所以《饬终津梁》里面讲人过世的时候,为什么八个小时不要去碰他呢?原因是什么呢?虽然他断气了,神识还没有离开,你一碰他,他难过,他会生瞋恚心,这一生瞋恚心,一生的功德都没有了,为了这个原因,所以八个小时之内,绝对不能去碰他,不要去给他做恶缘,用意就在这里。所以这点我们要特别留意!不但不能忌妒,我们反过来应当要修随喜,十大愿王里面不是说“随喜功德”吗?这是针对嫉妒的,嫉妒也是很重的烦恼,对于菩提道是一个很重的障碍。我们不但不嫉妒而且要随喜,成人之美,人家的好事不但不忌妒,而且还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希望他成就,这个意念非常的好,这个是培养自己的大慈大悲,培养自己的清净平等心。不但我们不贪不吝啬,我们反而修布施,布施就是对治贪餮悭惜的,对治这个烦恼的,修布施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去修,要用智慧去修。不要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坏了。佛门里面虽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就是教给我们要警惕,慈悲方便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不能感情用事。这就是前几天跟大家说过的,见妈妈的额头上有苍蝇,孩子拿着斧头就往那妈妈头上砍下去,妈妈死掉了,苍蝇死掉,妈妈也死掉了。所以这就是没有智慧,那就是祸害、下流,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这个智慧非常的重要! “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这是讲我们做事情的态度。事先要有充份的理解,要有充份的准备,所以临事才不会后悔。“中悔”就是后悔。你修学这个法门,看看别人学禅学密学其它的,喔,很快就有感应了!哎哟,我这个学了三年五年,一点消息都没有,那你中途就改了,中途就换方向了,这叫“中悔”中途后悔。不怀疑,动物当中这个狐狸是最多疑的,所以叫“狐疑”嘛。你看过去冬天人要过河,这人只要看到狐狸的脚印从上面走过,你就可以放心的走,因为狐狸是最怀疑的,走几步它就要听听下面有没有流水的声音,完全没有问题了,它才走过去。所以不要狐疑,要勇猛精进。有很多人就半信半疑,这个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我也没有看到,这个老是半信半疑将信将疑,或者是勉强念一念,心中还是不安,或者是念佛的时候,心想着其它的事情,这都是疑。“截断狐疑”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你应当不要狐疑,要老实念佛。第二个是念佛可以去掉你的这个疑。那么学佛也是如此,譬如我们选择这个法门,法门选择决定了,那就决定不后悔,决定不怀疑,一心一意的去修,那就决定成就了。 “要当孝顺”。“孝顺”这个李老师在他的《眉注》里面有个小注就说,这是对父母,对父母一定要孝顺。“至诚”是对佛,对佛菩萨要诚敬。“忠信”是对大众,对大众要忠实守信。这是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一定要遵守。那么现在世界大乱,为什么会乱呢?乱的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就是我们基本的伦理道德失去了,全世界的教育都着重在知识,着重在技术,把伦理道德忘掉了。知识越多,技能越强,他的主意也就多了,点子也多了,世间这些东西多了,他怎么会不乱呢?当然就大乱了。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都是以儒家为主流为准则,也就是以孔孟为标准,你看孔老夫子教学的四科,第一个科目是德行啊,就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以这个为基础。第二是言语,言语是人与人沟通最重要的工具,言语不善,词不达意,往往会引起许多的误会冲突,你无意说的话,别人听了是有意的。所以道家也说,口为祸福之门。所以言语非常的重要,这是从小教学,小学里面最重要的两个科目,在小学里要完成这两个科目。那么到太学了,从前没有中学,只有二个阶段,小学跟太学。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着重什么呢?着重政事跟文学,文学拿现在来讲就是艺术,政事拿现在来讲就是技能,技术能力,这些东西将来在社会上自己有能力谋生,有能力独立,物质生活不缺乏了,这才讲求精神生活,艺术是属于精神生活,所以摆在最后,这个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到前清末年都还守着这个原则,民国以来把这个废除掉了,完全采取西洋教学的概念教育的思想,跟我们中国完全相反。所以西洋的教育发展到极处,最后世界毁灭,同归于尽。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教育发展到极处是圣贤的世界,这个不一样不相同。孔孟的理想是世界大同,西方人不了解中国,中国可以说近代的自己不知道自己,盲从去学别人,所以受到这样的苦难,那你要追究它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错了。远不如日本,日本也学西洋了,虽然学西洋,还保存了自己的传统,自己的传统并没有丢掉,同时发扬光大,所以日本这么一个小国,而且是一个战败国,今天在全世界受到大众的尊敬,原因就在这里,他那个东西是从中国学去,人家才学一点点的皮毛,那一点点皮毛他能做到了,他今天享受这个成果,令我们羡慕。我们东西比他们多得多,我们不要了,我们今天受这么大的苦难,这是各位一定要知道的。假如我们不回过头来尊重自己的文化,推广自己固有的伦理道德的教育,那中国的前途非常的渺茫,苦日子还在后头呢!那谁能唤醒大众呢?老和尚说: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第二段是教给我们要认真的学佛,经文说: 【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 这个一定要相信,佛经字字句句都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佛的语言文字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它含无量义,我们怎么能懂得了呢?怎么能够了解理解呢?如果自己不见性,你决定不能解如来真实义。但是见性又难啊,不是容易的事情。咱们不得已而求其次,就是心清净,清净心跟本性有一点相似,心愈清净愈能看到经典里面的真义。佛法开始学佛五年学戒,就是五年佛法的小学,佛法小学最初的五年那就是读诵,你必须读诵的经论,这是各宗都不相同的,每一宗有每一宗重要的经论,通通在五年当中要把它背熟。华严他要背八十卷《华严经》,天台要背法华三大部,唯识要熟读六经十一论,经大概是《解深密经》,论就是《成唯识论》,这两样东西一定要背,所以各宗有各宗的典藉。那么净土宗有五经一论,这一论就是《往生论》。这些东西叫你熟读,读经的目的讲了很多遍了,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他重读诵不重理解,不重解释,这是第一个阶段,那么这个阶段一般是五年。五年之后有第一阶段的基础,这才能进入第二个阶段讲解,讲解就是开智慧,这是成就后得智,这个智慧才圆满。启蒙的老师是培养你的根本智,出了这个老师那就出师了,我们现在叫毕业了,就出去参学了,参学是成就后得智。所以这个跟西方人教学在思想上是完全相反的,西方人一开头就要求解,一下手就从我什么都要了解,这样一来把根本智破坏了。换句话说他没有真实的智慧,他样样都了解这个是叫常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知识,不是智慧。智慧是般若经上面所讲的:“般若无知”,所以前面五年学什么呢?学无知,五年之后再学的时候就无所不知了,前五年的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所以西方人的教学法破坏了根本智,根本智没有,换句话说也就绝对没有后得智。他那个常识再丰富,他没有真实的智慧,往往做错事情处理不当,害自己又害众生。所以我们还不觉悟还不回头,我们这一生就很难成就。所以这就是要相信“佛经语深”,这是信教,相信佛教。 “当信作善得福”,我们每一个人都想求福,求福要修福啊,你自己不肯作善那来的福啊?福不是侥幸可以得来的。人家有福我们也不要羡慕,为什么呢?他自己修的。我没有福,那是我没修啊。前面讲的十善业,那就是学佛人善行的标准:不杀生得到健康长寿的果报,不偷盗得到财富不缺乏的果报,不淫欲就得容貌端庄的果报,不妄语得的果报是别人能相信你,拥护你,你说的话大家都能听,那一个因都有那一个果报在嘛!一定要晓得作善得福。 “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这一句真的是把世出世间的善都说到了。“佛经语深”这是出世间法,“作善得福”这是世间法,世出世间通通说到了,我们应当依教修行要认真把它做到。 那么底下一段是劝我们念佛,念佛是善中之善,是无比殊胜的大善。夏莲居老居士他会集这一部《无量寿经》,初稿完成的时候,他提了三首偈。那么他开始会集是在民国二十一年,就是一九三二年。看看这个偈子上面说:“五年读校亦前缘”,那么应该是二十五年写的。第一首偈子写说:“传译独多来最先”,这是我们讲过大家都晓得的。“五年读校亦前缘”,这是过去世的缘份,从这一句值得我们深深的相信。夏莲居老居士他念《无量寿经》,是念五种原本,念了五年,五年念一部经。我们现在五天就念很多经,人家五年念一部经,所以他有这么大的成就。“慈尊加被成斯本,遍放神光照大千”,“成斯本”就是这个会集本,这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加持,所以他能够完成这个会集本。那这两句容易懂。底下这两句各位要特别注意!“此是净宗第一经”,净宗是净土宗的第一经。“详赅圆顿括三乘”,详是详细,赅是赅容,包容。圆是圆教,顿是顿教,这是贤首宗他判教的,判了小、始、终、顿、圆,这个教是圆教是顿教。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一部经全部包括了。这一句话就等于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一部经是总纲,这一部经是整个大藏经的总领,通通包括,一样都不漏。然后说:“若非夙植福兼慧,虽欲暂闻亦不能”,你如果不是过去世中修福修慧,你在这一生当中想听一次,你也没有这个缘份,你也没有这个福报啊!《无量寿经》到最后第四十七品,一开头就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所以我们今天能够遇到这个经,能够读诵,能够在一块研究讨论,是无量劫以来不可思议的福慧,你才有这个机缘,太难,太难了!所以我们应当要把它认识清楚。第三首是:“此事本来也太奇”,此事是什么事呢?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个事情奇怪啊!“顿教一念越三只”,这就是莲池大师的话,一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三只是三大阿僧只劫,一般法门的修学,从凡夫修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念佛人就凭这一句佛号超过了,超过了,一生成佛,所以这个很奇怪啊!不可思议啊!“佛云难信诚难信”,佛说这是难信之法,真难啊!“万亿人中一二知”,现在你看这世间才不过六十多亿人口,万亿人当中才有一俩个人知道,各位同修你们也不可思议!你们就是万亿人中的一二个人,所以实在不容易!所以你念了这三首偈才真正知道,自己要如何的庆幸啊!得来真正不容易!所以你这一生好好的修学,你这一生决定成佛,凡夫成佛这是奇怪的事情,所以教给我们“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那么下来说: 【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 这是教给我们念佛,一定要发心,一定要觉悟,这个当中两句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就是“思惟熟计,欲得度脱”,这两句是真正觉悟的。无始劫来我们在六道生死轮回,我们想什么方法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呢?也就是“度脱”。你要多想一想,要多计划计划,用什么方法来度脱,来超越轮回,了生死出三界。下来就教给我们方法了,“昼夜常念”,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那你真的就得到了。无量法门里面,给各位说,一生度脱成佛只有这个法门,所以我们要坚定的守住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四依法,不要随便听人家说。人家说,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念你能往生吗?没这么容易的。这是人说的。但是我们相信佛说的,我们依法不依人,经典是法,经上这么说的决定没有错。不管什么样人来说,他得道也好,他有神通也好,他会放光,离开地面三尺都好,他如果说咱们念阿弥陀佛不能往生,那我们决定不能相信他,决定不能够听他的。听他的就是依人不依法了。我们依法不依人,这个经上讲得清清楚楚。尤其底下说: 【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这个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那么这个地方讲的“十日十夜”,我们通常打佛七是七日七夜,《阿弥陀经》给我们讲的,若一日到若七日。本经教给我们十日是长的,短的一日一夜,这就是精进念佛,这个地方讲的都是精进念佛,那么这个精进念佛怎么个念法呢?一个月念一次,如果有时间,你每一个月能够有一次十天的精进念佛,那的确是了不起啊!这个缘太殊胜了!做不到一个月至少也要有一天,有一天的精进念佛,这是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佛号不中断。古来祖师的念佛堂,它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年到头都不中断的,这个叫念佛堂。绝对不会有佛号中断,佛号不中断那怎么个念法呢?大家轮流念,在念佛堂里面住个几百个人,分班啊,夜晚是四个人一班,至少是四个人当班,换班念,所以终年不会有佛号间断,当班是一定要去的,不当班是随喜,我不当班还不想睡觉,那我跟着大家一起念,当班的人是绝对不能缺席的,这是真正的念佛堂。这是教给我们,就是你不能大精进,你一个月至少也要像这样认真的修行一次,那么这是从十日十夜到一日一夜,这当中时间看你自己,我有空,两天两夜也行,三天三夜也行,看自己的时间。所以真正的佛七是七天七夜,不是说七个白天,晚上就不念了,晚上就回家睡觉了,这个不能算是佛七,那都是讲佛七法会,结缘的佛七。真正佛七不是这样的,它是日夜不间断,佛号决定是不断的。“不断绝者”,这个佛号绝不断绝。如果每一个月都不缺,每个月我都念一天一夜,这也符合四十八愿里面所说的“一向专念”。那么这种修法呢,“寿终皆得往生其国”,一定往生净土,那么这个是第三类的。 后面我们看第四类的,第四类给各位说不是专修净土的,是兼修净土。前面三类是专修净土的,那么善导大师说万修万人去,是讲专修的。这个兼修的,大师也说一万个人当中难得有三五个往生,为什么呢?兼修要符合这个标准。 【行菩萨道,诸往生者】 你看这就不是专修的了。说“行菩萨道”,这就是讲的因行。换句话说,他就是修行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菩萨道,这个可以说大乘各宗各派,像天台从智者大师,开始就是发心求生净土,所以天台宗的祖师往生净土的人很多。那么还有在禅宗里面,禅宗大德到最后回头修净土,求生净土的也不少。教下也很多,就是到晚年到最后回归净土。“诸往生者”,这一些修学大乘法门往生的人怎么样呢? 【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 这一些人因行各各不相同,有的是禅净双修,像我们民国初年有不少学华严的,杨仁山居士这一帮人就是,“教宗华严,行在弥陀”。江味农这一帮人他们专门研究《金刚经》、《心经》,就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们也是求生净土的,江味农居士他用四十年的时间专攻《金刚经》,然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后往生的时候,他自己说的,说:“金光遍地,佛来接引”八个字。“金光遍地,佛来接引”,你说这不是上品生是什么生呢?所以像圆瑛法师,大家很熟悉的,他一生是专学《首楞严经》的,专攻《首楞严经》的,但是他也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像这一类的他们的因行不相同,最后通通回归到净土。所以你要是不专,这个修一点,那个修一点,这是变成杂修,不是一门深入了,不是精进,是杂进。等于是我们说你有十把刀,十把刀没有一把是利的,那就没有作用了。所以到净土他们的果报是相同,因不相同果相同。不像前面三种,前面三种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因相同果也相同。这些可以说都是行大乘菩萨道,这一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皆得阿惟越致,通通圆证三不退,皆具金色三十二相,这个跟四十八愿是完全相应了,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平等一相,那个世界是平等的世界。“皆当作佛”,这是在极乐世界修行证果,一生决定成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 【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 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你想到哪一个世界去成佛,可以说是随心所欲,想到哪个世界就到哪个世界。当然你到那个世界跟那个世界的人一定要有缘,如果是没有缘,你到那边成佛说法就没有人听,那就没意思了。一定是跟那个世界众生有缘,而且是缘成熟了,到那个时候自然有神通,应以佛身得度者你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者你就现菩萨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随心所欲,那么这是讲的果报。下面几句是讲因行,在西方极乐世界还得要修,我们到那边之后还要继续的修。最后一句经文说: 【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 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有早有晚,有人先成佛,有人后成佛,那为什么会早晚呢?因为每一个人精进不一样,有的人很用功,有的人比较懈怠,你懈怠你的成就当然就晚了嘛!人家精进拼命,他成就这是一定的道理,就是我们现前修学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真精进三五年,我们就决定有成就了。如果我们还是懈怠懒散,恐怕三十年都不能成就。这个各位一定要能够体会得到,所以自己一定要认真的修学。 尤其是处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啊!佛菩萨神仙下来都救不了了!怎么救不了呢?全世界这些众生知见乱了,想法都是恶的多过善。现代人讲建立共识,怎么个建立法呢?说老实话,今天共识是什么呢?名利啊!每一个人都要的,这是大家的共识。除了名利之外,那个见解决定不相同。这不一样,这不得了了!所以我们古时候的教学,大乘佛法的教学的确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认识,除在这个地方找之外,其它地方找不到了,没办法找到了。现在人讲共识,是讲我们眼前共同的利害,明天就不一样了。只讲现前我们有共同利害关系,以这个为基础,人与人之间交往这还得了?这不得了了!所以天下大乱!众生要受很大的苦难,这个苦难我们都能看得见,一年比一年重,这个世间一年比一年乱,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生大警觉心啊!这个灾难我们有把握避免吗?没有把握啊!既没有把握,就要认真努力去念佛,万一这个灾难不能避免,我们还能往生,有路子好走啊!所以别的法门虽然好,来不及了!今天自己能有一分力量,老和尚说我劝同修们修福不要积财,为什么呢?大难到了一样都带不走,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到那个时候“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那为什么不做善业修善业修净业呢?这是你可以带得走的,所以我们要修能带得走的功德,不要修带不走的福德,你这个人有福,到哪里都有福,人要没有福,你带一笔钱到外面去,被人看到了还被人家谋财害命,把你给杀掉了,财也没有了,被人夺去了,财也被人夺去了,没福啊!没福带也带不去,有福的人不要带。所以这个应该要记住作善得福,你要作善啊!少能力我就做多少善的,尽心尽力去修善,那你这个善事是圆满的,佛法讲心,不是在形式上的,你的福也圆满,你这是真正聪明人,所以努力修善才是真正的聪明,才是真正觉悟的人。你看那个股票市场,多少人都钻到钱眼里面去了,那个钻进去就拔不出来了。古时候造那个钱币,这个钱币里面都有很深的警惕,这个钱人人都爱,你看那钱的形状就跟古时候的枷锁刑具差不多,这是给我们很大的警惕。所以你钻到那里面去就等于犯罪,枷锁给你锁住了。中国文字许许多多的制作,的确都含有很深的用意在里边,时时刻刻提醒你的警觉,这个钱虽然是好,绝对不能贪爱,贪爱就有麻烦。 所以要精进,只要精进“求道不休”,“不休”就是不止不停止。“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佛氏门中,有愿必成。连成佛的愿都能达到,何况是其余的呢?其它的不必说啦!所以这一段讲种种修行其他大乘的菩萨他们往生的情形。末后就是这一章的总结了,我们看经文: 【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这个结论我们要牢牢的把他记住!“义”是义理,是说的这个道理。“利”是利益。这个道理太深啦!义理太深利益太大了,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的了。凡夫一生成佛,你想想看,还有那个利益比这个大的呢?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的,十方一切诸佛世界没有,决定找不到。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有,唯独一家,就是他这里有,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这是讲出一个大的数目字,这个数目字没有法子计算,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通通都包括尽了,没有一尊佛例外的。这一些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赞叹无量寿佛,就是赞叹阿弥陀佛,怎么赞叹呢?就是讲这一部经啊,赞叹阿弥陀佛所有功德,所有功德就在《无量寿经》里面了,这就是给我们说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的,没有一尊佛不宣扬净土法门的。所以我们从这个结论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了,这一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共同弘扬的法门。所以前面我们看夏莲居居士那个偈子,“此是净宗第一经”,从这一段看起来我们就明白了,这是十方一切如来所说的第一经,不仅仅是净宗啊!所以说你想想你有多大的福报啊!你今天遇到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弘扬的第一经第一法门啊!依照这个经修学是第一成就!是如来第一弟子!样样都排在第一啊!这真的是夏老居士偈子说的“万亿人中一二知”。所以这些经文我们读诵不能随便滑过,里面意义太深了!给我们显示的实在是无比的明了,我们读了要真正觉悟,这个经要是真的认识了,真正明了了,我相信你不会再念其它经典了,为什么呢?来不及了!我要就要第一,不要第二,拿到第一还想退回来要第二吗?没有人愿意干这种事情了,不可能再退回到第二第三了。所以你会一生专念专弘,我们晓得这是第一经,应当大量的流通,应当广为劝导,劝人读诵方法最好的无过于用音频,但是这个读音一定要读得正确,这也是符合这个地方所讲的“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我们今天知道无量寿佛的功德,那我们也要称赞也要宣扬,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那么这个功德福德都不可思议!所以我们明了之后才会修福。不明了怎样修福修慧都不知道,结果所修的不但福没得到,结果还惹来一身的祸,慧没修到,越修就越迷惑,越修就越糊涂,这是大错特错! 那么这品就介绍到这里,也就暂时结束了我们这次的学习。我们今天早上第二堂课,也就是暂时圆满上半部的《无量寿经》到第二十五品。好,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