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浅释-第33集
2022/07/29 23:13:10瀏覽213|回應0|推薦2

《大乘无量寿经》浅释-第33集

  我们继续看《大乘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这一品,在上一堂课我们跟大家学习过了上辈往生的修行的方法。那么下来是中辈的,请看经文: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前面我们讲的是上辈往生,特别着重在他的因跟果,当然详细的说明在《观无量寿佛经》讲九品,上辈就是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跟上下品,中辈就是中上品、中中品跟中下品。那么我们看修因,这上辈跟中辈就有很大的差别。上辈是“行作沙门”,也就是讲的出家,这个出家在前面跟各位说过了,特别着重在心出,不着重在身出。心真的超越了五欲六尘,有这个出离心,等于说是真正发了菩提心了,也就是再不留恋世间五欲六尘,能够放得下,真放下了,这个叫出家。

  中辈这个就不行了,换句话说世缘他还放不下,这个里头的差别就非常的大。世缘能放下给各位说,小功德都变成大功德,为什么呢?心清净就不在那个功德大小,在心量的大小。你看那个心清净的人布施一块钱,跟心不清净的人布施一块钱,这两个功德不能比。他那个清净心里面是三轮体空,他这个一块钱的布施功德尽虚空遍法界,他心里头没有界限,所以才能称为大修功德。心不清净有界限,有是非人我,他布施的再多,功德还是有限,他心不清净。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法讲的是心法。既然不能够舍弃五欲六尘,佛教给我们还是要发无上菩提心,做得到做不到那是另一件事情,可是你不能不发这个心。前面上辈往生,他发的这个心他能做到。到中辈他发这个心他做不到,做不到能发这个心就相当可贵,为什么呢?这就是在理上他明了了,在事上他做不到。不像上辈,上辈的理他明白事也做得到,这是非常值得人尊敬的。这个地方所讲的菩提心,我们要特别着重蕅益大师的《要解》他说的,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就是发无上菩提心。这句话用在三辈的中下辈非常恰当,就是一定要真正发心求生净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有许许多多实际的环境不能叫我们放下的,但是你常常有这个心,在临命终时要放下,要发愿求生净土,这个也符合了这个标准-“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修持的方法没有两样,三辈通通是一样的,上辈中辈下辈都要发菩提心,都要一向专念,都是要专念阿弥陀佛,可见得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这个地方着重在“一”着重在“专”,决定不能修杂了。

  我们今天学佛的环境不好,比不上古时候,那就是什么呢?道场太多了,交通太方便了,太方便你就会乱跑,每一个道场每一个法师讲的都不一样,你的头脑就复杂了,就杂乱了,杂乱就不“一”就不“专”,“一”没有了,“专”也没有了,就变成什么呢?杂修乱修,这个杂修乱修不容易成就,不管修哪个法门,都不容易成就,这个是各位一定要晓得的。在古时候因为环境单纯交通不方便,从这个寺庙到那个寺庙,差不多要走一天的路啊,没有那么方便,一下子坐车到这儿,一下子又坐车到那儿,到处去赶场去了。从前要赶场那不太可能,没有办法赶场,所以古时候学佛的人,多半是一生走一个庙,接受一个师父的指导,那他比较上单纯,这个叫做有福报。现在复杂了。

  特别是这个法门,经上明白的给我们开示要“一”要“专”,所以大家要把这两个字看清楚,所谓专修专念,这就是一定要依这一部经,你依一部经这就专了,我们在前面说过了,要把这一部经里面所讲的道理要通达明了,教给我们这些方法教训,我们要把它做到,不仅仅说念了就算了,要把它做到,这就是受持的意思,这个才叫做依教修行。那么在平常的时候,心里面才有念头起来,赶紧把它换成阿弥陀佛,这个佛是这样子来念的,不管我们这个念头是善的还是恶的,总而言之有念就错了,立刻把它换成阿弥陀佛,希望除非不起念,一起念那就是阿弥陀佛,这就叫一向专念,经就念一部。

  如果你这个念一部觉得太枯燥乏味,念不下去了,所以现在才编这个五经读本嘛,你可以多念一念调剂调剂,这个是不得已的,如果还嫌不够,可以再加一个《净土十要》,如果你说这两本还是太少了,那么老和尚说我再介绍一部《印光大师文钞》,如果你还嫌少了,那就劝你不要修这个法门了,你要想修这个法门想一生成就不能再多了,再多了对你决定没有好处。

  死心塌地修一个法门,这个法门的目标是求一心不乱,也就是求清净心。搞多了,心不容易清净,心定不下来。学一样,心才会定下来。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不念佛就会有妄念,为什么要念佛呢?念佛是对付妄念的,要晓得这个道理。

  除此之外“随已修行,诸善功德”,上面是大修,这个地方我们不能大修,那就是随份随力要修善德,但是不要勉强,尽心尽力功德就圆满。

  世尊非常慈悲,怕我们不晓得怎么个修法,下面就举了几桩例子,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提醒我们应当要做的。

  第一条“奉持斋戒”。“奉”是奉行,就是我们要做,要学着做。“持”是保持,我们活一天就要做一天,一天不缺这个叫“持”。什么叫“斋”?什么叫“戒”?这个要搞清楚。“斋”是心地清净。给各位说斋不是吃素,我们现在讲吃素叫吃斋,这个是错的,这个是不懂得斋的意义。斋是清净的意思。我们中国古人在祭祀的时候,那个主祭的人他要闭关三天,我们佛门叫闭关,就是他们的持斋三天,斋戒沐浴要斋戒三天,但这个三天是要把一切事情都放下,也不见客,把自己关在一个范围,就像我们的闭关相同,三餐饭送给他吃,除了送饭的之外不见任何人,就是把一切的杂念通通放下。那么这三天就想了,想那个要祭祀的对象,如果是祭祀祖先,就要想当年祖先在世的时候,那个音容以及他生前的事业功德,想这个,祭神如神在,就想三天。我们佛门这个叫观想,就是修观想。一心一意的想三天,到祭祀的时候,那个神就来了,就真的来了,就有感应了。不像现在祭祀,草草率率的,神不来了,为什么呢?没有诚意。所以他要三天斋戒沐浴,身心清净,跟神才能够交通,才能够感应。佛法里面讲感应,现在叫交通,就是能沟通。所以这个斋戒是平常这个心要清净,这个是斋,心要清净,就像我们在祭祀之前持斋那么样的精严,修自己的清净心。

  在我们那边做法会也是一样,那个主法的更不要说了。你去参加那个法会之前,一定自己要把自己的身心都要干干净净,尤其要跟着人家唱诵,你那口不干净,口怎么不干净呢?吃榴莲呀,我们那边一吃榴莲,你去参加法会,整个法会都是榴莲法会。那这里的话就是吃臭豆腐,参加法会吃臭豆腐,一个还可以,多几个的话就变成臭豆腐法会了。所以这个口也要清净,就这个意思。我们那边就是这样。所以这就是“斋”。就像我们在祭祀之前持斋那么的精严,修自己的清净心。

  那么戒就是守法守规矩。所以这个戒在这个地方是广义的,并不单单指佛家的五戒十戒,那范围太小了。这个斋戒是广义的,除了佛的教诫我们要遵守,像我们这一部经上佛就有许许多多的教训这个都是教诫,我们都要了解,这段经文里面就讲了很多,都是叫我们要奉持,像“饭食沙门”,这都等于是戒条一样,我们都要多认真的学习,所以这个戒律是广泛的。千万不要一看到戒律,就想到五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你想得太窄小了。国家的法律要遵守,寺院道场它也有个规约,我们也要遵守,甚至于没有条文的风俗习惯,不成文的这些社会秩序,没有文字写出的我们统统要遵守,所以这个意思就非常的广泛,简单的说就是守法,遵守社会的道德秩序,以清净心去做这个叫做“斋戒”,实在讲这是做人的基本德行,基本的条件。

  “起立塔像”,你不要看了这一句就赶快紧去募捐建塔去造佛像去了,你要晓得“塔像”是什么意义?它代表的是什么?“塔”是供佛舍利的,是纪念的意思。“像”是形像,是佛像。所以塔跟像在佛灭度之后,就含有很深的教育的意义。“起立塔像”这个包括道场在里面,塔有包括道场,就是建立道场,供养佛像,它的目的就是教化众生,这个地方就有佛跟佛法住持了,众生就有闻法的机缘了,可见得这个非常的重要。前面所讲大修功德,人家有这个智慧有这个福德,可以大修功德。今天没有这个机缘没有这个福德,那我们怎么个做法呢?我们修一天两天三天乃至于七天,这个是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去租借一个地方,请法师到这里讲一天的经,这个就是“起立塔像”了。你要知道讲经的道场就是佛舍利所在之处,经典是佛的法身舍利,大家往往把佛的舍利看得很重,那个舍利没什么用处,那个舍利对你有什么好处呢?那是佛的肉身舍利,给你作个纪念的。真正要紧的是经典,经典称之为法身舍利。你看看道场里面供养佛经,道场是法身的舍利塔,这个就是鼓励我们要懂得建道场,懂得请法师大德来讲经说法,这个功德就无量无边了。那么实在请不到法师,我们自己发起来念经,这个功德也很大。譬如说我们发起念一天的经,一天念个五卷六卷,早晨念三卷晚上念三卷,集合大众在一起念经,念经要把句读跟抑扬顿挫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了叫人听了他能听得懂,听了以后他心有感动,这个才有功德才有受用。平常寺庙里面这个敲着木鱼念经,那个不行,因为外面的人听不懂,不晓得在念些什么,那个不起作用。念经不是念给自己听的,是念给别人听的,总要有人听得懂嘛,这是不得已的方法。所以你要懂得“起立塔像”的真实意义。

  下来是“饭食沙门”,这就是要知道供养出家人。因为出家人他不从事营生的事业,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不从事生产事业,他的生活要靠在家众的供养,所以你要懂得去供养他,让他在生活上没有牵挂,他可以安心办道。如果没有人供养那没法子,只好自己也去做一些营生的事业了,那么这样对于他的进修就耽误了。实在说出家人就跟学校的教员一样,教员公家有薪水制度,所以他没有忧虑,可以专心去教书。那出家人现在国家没有给他待遇,所以在今天要靠信徒。在从前信徒对于沙门的供养如法,如法的,因为信徒多半都是懂得佛法的,所以都是给寺院置产业买地买山买田园供养寺院,所以寺院它有庙产它有产业,那么这个产业谁去做呢?有一部份是出家人自己做,这是百丈禅师他提出来的-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要自己种点粮食种点蔬菜,当然主要的还是给农民去做,就是租给农民,农民耕了寺院的地将来收成,就纳租给寺院,寺院收租,因此寺院每年收租的粮食,有一定的收入,所以寺院里面他的住众再多,虽然清苦还是能够维持。所以从前出家人对待这个信徒不像现在,现在看到信徒热烈的招待。从前寺院里面看到的出家人是眼观鼻鼻观心,看到跟没看到一样,不给你打招呼的,理都不理你啊,往往让你感觉到这个出家人架子好大,不是的。不是他不理人,在寺院里面有专门接待客人的「知客师」,是他的事情,他不是知客的身份,他对人就不理了,不理人他心清净。现在寺庙没有寺产,生活要靠大众,所以就攀缘交际什么都来了,所以没有从前那么清净。所以供养出家人要有智慧,不能动感情,感情的供养往往出了毛病,自己造的很重的罪业,自己也不晓得。修福这个福跟祸,我们中国这个字只差一点点,你看一不小心,福就变成祸了,修福结果变成祸出来了,麻烦就大啦!所以要很小心很谨慎!这个讲到修供养不容易,因为对于修道的人,让他生活没有忧虑,他才可以安心办道,安心修学,安心弘法,生活上没有忧虑,他也没有积蓄,因为有积蓄麻烦就大了!你供养多了,他才有积蓄嘛,你供养的刚刚好,他怎么会有积蓄呢?

  所以底下这两句都讲随份随力,协助弘扬佛法,是这个意思。“悬缯”。“缯”就是幢幡一类的,“缯”是悬挂的。我们这个道场没有幢也没有幡,可是你要知道这个幢幡是什么作用,要知道这个。从前由于通讯不发达,也没有邮政,寺院里面今天要讲经了,怎么通知这些信众呢?要一家家的通知太麻烦了,何况也不能这么做。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佛教绝不拉信徒,刻意通知你,到你家去拉信徒,这个在过去佛法里面没有的,寺院里讲经绝不主动的去拉你来听经,没有的。像现在发通知,发通知都过份了,通知是送到家里,已经有拉信徒的意思了。从前没有,那要用什么方法呢?就是寺院里有旗杆,这个旗杆不是挂国旗的,是挂幢幡的,幡是扁形的,幢是圆形的,都是属于旗帜一类的,把这个升在旗杆上,人家远远看到了就晓得,今天寺院里面有讲经,喜欢听经的他就自动的来了。那么现在呢?现在不需要了,现在是用什么方法呢?现在就是外面贴个广告登个报纸,就是“悬缯”的意思。哪个地方有讲经,你在报上登个报纸人家看到了,他喜欢自己来,不个别通知的,这个是“悬缯”的意义。所以我们今天看经上这么说,你要去做个幡做个幢挂起来,这叫什么呢?这叫死在字里行间了,学佛学得变成佛呆子了。这是那个时代,现在时代变了,如果说是佛生长在这个时间,那他一定要告诉你到处贴广告到处登报纸,去广播宣传,会跟你讲这个,不会用上面这两个字,所以要知道它的时代意义,它的真实的用意。这个就是为道场做宣传的工作,宣传不拉人,就是我们要把这个机会告诉别人,愿不愿意来是他自己的事,所以我讲今天把通知发到人家家里都勉强了。佛陀在世的时候,如果在今天决定不主张把通知寄给你们家里,我想佛决定不允许这么做的,所以这个做法是有点攀缘,佛是随缘而不攀缘的,所以登报纸贴广告这是对的,这就是幡幢的用意。

  那么“然灯”这个意义就非常之深了,这个“灯”绝对不是在佛面前一定我们要点灯,我们要点蜡烛,电灯已经这么亮了,何必还要点那两根蜡烛呢?你要晓得点这个一定有很深的用意,你看蜡烛点起来它放光,越烧它就越短,一烧最后没有了,这个代表牺牲自己帮助别人,舍己为人的意思,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这个意思,叫你看到蜡烛要学这个蜡烛,要肯牺牲奉献,燃灯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要把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德能、自己的才艺贡献给社会,为一切众生造福,这就是燃灯的意思。

  “散华烧香”跟前面“悬缯”的意思很接近,但是不相同。前面“悬缯”的意思拿现在的话来说确确实实就是登报纸贴广告,一点都没错。那么这个“散华烧香”呢?“华”是代表言行,把佛法做出来,做出个样子给那些没有学佛的人看,看到我们这些学佛的人的确是很快乐,非常的幸福,这么幸福是因为我学佛了嘛,我学佛了他就会来学佛了,这个就是“散华”的意义,“散华”的意思,把佛庄严的宝华遍布到十方。“香”是德香。你看六祖坛经说的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可见得花跟香都是讲自己的德行、容貌,依我们的言行做众生的榜样,教化一切众生,去影响一切众生,这个是“散华烧香”。你要是看错了这个字,好了,天天去买香来烧,制造脏乱,大把大把的香制造空气污染,这都错了。一定要晓得这个意义,所以如果佛弟子今天你在家里面烧香,那最好一天早晚课的时候,各烧一支香就够了,不要再烧多了。你看看新闻报纸的报道,南北极的臭氧层都起了变化了,烧香也有问题。一定要懂得这个意义,你真正明白这个意义,那不烧就是真烧。烧是什么呢?怕自己忘掉,我们今天点个蜡烛就是怕你自己忘掉,提醒你,你不肯舍己为人,这个蜡烛燃烧在这里叫你看到会想到:我应该要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个事情我念念在心,这个蜡烛,灯点不点就无所谓了,没关系了,那是真正的点燃了。你要是点得再多,心里还是自私自利,以为我点得越多,佛菩萨就越保佑我,不要去保佑别人,我发财就好,别人不要发财,你灯点得再多,心里面一塌糊涂,那是黑暗的,没放光啊,外面很亮,里面是黑的。所以经文上你要晓得它的意思,绝对不能错用了心,不能把经义给误会掉了。

  然后“以此回向”,我这样子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为,一切都是为了求生西方净土,一切都是为了帮助佛接引众生,佛希望把这个法门普遍的宣扬给一切众生,那我们今天尽心尽力在做,这就是真正的回向了。我们天天念回向偈,念回向偈没有照做,那没有用处的,那不是回向。是要你真真实实的去做,净土法门我们现在知道了,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的第一法门,我们把这个第一法门普遍的宣扬,普遍的推荐介绍,这三种回向都具足了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回向众生,通通具足了。

  那么自己有个大愿“愿生彼国”,那为什么要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愿才能够圆满,愿与行都能达到圆满,如果不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愿行没有办法圆满。我们通常讲四弘誓愿,华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必须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够做得圆满,为什么呢?你把这一部经从头到尾念上一千遍,你就自然的明了了。

  那么这是讲到中辈的修因,这是略举几个例子,那么细讲就太繁琐了。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总结一句就是,“随份随力,自行利他”,特别的就是把这个佛法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个很重要,归纳起来就是这个意思。那至于用什么方法呢?方法非常的多,底下这一段就讲果报了。我们看经文: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

  这个人在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了。前面上辈往生的人,是报身佛来接引他。中辈的是化身佛来接引他,这个是应身佛,这是应化身,应化身的佛像跟报身佛没有两样,“具如真佛”,真佛就是报身佛,相好光明跟报身佛是一样的,阿弥陀佛在临终的时候来接引你。

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

  不仅仅是佛来接引你,当然观音势至还有许多的菩萨声闻,上面曾经跟各位讲过了,凡是跟佛来接引你的人跟你都有因缘,跟你没有缘的,他不会来,是有缘的。那么上次特别提醒大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会陌生,会有很多熟人,这些熟人都是过去世当中你的亲属,你的朋友,你的同参,你的同道,他们已经修行,已经早往生了,今天你修行也成功了,所以他们一定会跟着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一同来接引你,你不认识他,他认识你,你在六道轮回,他们在西方,他们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你不管在哪一个道里头,他们统统都知道,他都认得,所以你今天修这个法门修成功了,他们非常欢喜跟着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了,跟你一见面一谈起,你一想就想到了,为什么呢?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神通你也有了嘛,过去世生生世世的事情你都知道了,他跟你是哪一世的什么关系什么人,通通都记起来了,所以那边的熟人比我们这边的熟人多,而且那边的人都是善友,没有恶友。这边是冤亲债主多,不是好朋友,都是来找麻烦的,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绝对不是什么好朋友。昨天讲过,好朋友通通跑到极乐世界去了,所以你要找你生生世世的好朋友,那你只好到西方极乐世界,通通都找到了,原来全在那个地方了。在六道里头都不是好朋友。就是来接引我们的这些人,我们知道这些人在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摄受导引”,“受”是接受。我们想往生,那么阿弥陀佛接受,欢迎,阿弥陀佛非常欢迎,亲自来引导我们,我们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他带我们去,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究竟在哪里,你不必去想它,临终的时候不要你自己去找,佛来带你去,佛是最圆满的卫星导航,这个卫星导航是超越这个地球的,什么地方什么方向他设定好了,所以你也不需要认识路,有人领我们一道去,决定可靠!下来再说:

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你随着弥陀的应化身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就不退转了。“无上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你必定往这个方向去修学,决定不会退转的。功德智慧要比上辈往生的人差一些,但是各位要知道,除了这个功德智慧之外,跟上辈就没有差别了,神通道力一切的受用没有差别,容貌也没有差别,居住的环境都没有差别。这是经上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的,这就是中辈往生的这种种的情形。我们再看底下第三段说的是下辈的。我们看经文: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像前面这个随份随力的工作他都做不到,这是说一些业障很重的人,这个自己要知道,你自己发心学佛,你的家庭不学佛,反对,你想做一点好事情,他们的眼睛就瞪着你,你就不敢做了,这个都是障碍啊,甚至于想听经都不让你去,看经也不让你去看经,你想做都没法子做,这种情形比比皆是啊,很平常啊。那怎么办呢?经还是要念,佛号还是要念,佛号不淮你念呢?那你念在心里头,不要念出声来啊,不要拿念珠,你拿念珠就很明显嘛,拿念珠人家一看,他就是要骂你,找你麻烦。不拿念珠怎么计数怎么算?念了多少呢?老和尚提出这个方法很好,看报纸总可以吧?我看报纸你也骂我,不行啊,这个没人会骂你,看报纸这一行有几个字一个字就念一声佛,你看到“天气预报”刚好四个字“阿弥陀佛”,我看天气预报嘛是不是?拿报纸的字数来当念珠来计算,那还不是一样的吗?人家看你在看报纸,实际上你在念阿弥陀佛。所以方便有多门,你要懂得善巧方便,不要搞得家庭闹得不愉快,要使家庭和睦又不障碍自己学佛,这个就是我没有机会修功德,我自己一个人好好的修,所以你要懂得方法,技巧很多,确确实实这个法是心法,是在心地上做功夫的,不是在外表的,只要外表不露痕迹,谁也不知道,拜佛不能拜,那我就观想拜佛那也一样。黄念祖老居士他说那个《净修捷要》,有一个九十多岁的人,他心里面一面念“一心观礼”,他坐那个公共汽车,他在走路的时候他也观想,拜的时候,拜..那摩阿弥陀佛,他也观想然后再拜下去起来了,观想呀,所以这就是观想也一样。所以实在讲,佛法是讲恭敬心,绝对不在形式,形式你一天磕十万个大头,你心里面还是乱七八糟,那个头也白磕了,没有用处,心不清净意不虔诚,拜佛也没用。那么这个就是他没有机缘做一切功德,没有机缘宣扬佛法宣扬佛教,那只好用这个方法来修,但是同样的也要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看这一句三辈都有,可见这一句是净宗修学的纲领,也是本经的宗旨,发菩提心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九愿,一向专念是第十八愿,所以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是有经典根据的。下来说:

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这是讲的修因。我们今天看到很多修行人他有障碍,有障碍就没有欢喜心,他心里很烦恼很忧虑,这个心错了,这个修行方法是有疑问的,有障碍当中还是能生欢喜心,为什么呢?我能够随缘而不攀缘,一样的可以跟障碍我的人跟他处得相当好,跟他处得和和气气和睦相处,自己用功他们不会察觉到,自己学佛也不碍他,如果你家里的人是信天主教的信基督教的,你一个人学佛,他们反对,偏偏要你上教堂,那你怎么办呢?照去,照去,一样可以,到教堂里面他们在祷告,你在念阿弥陀佛,他们在拜耶稣,你在那里观想,拜阿弥陀佛拜观音菩萨,一点都不相妨害,你在那边可以祷告,劝那个耶稣劝那个天主要回头,要好好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功德就大了,你把他们都度了,所以不是不能去的,如果要你认为我们佛教徒怎么可以到那个地方去呢?那是你自己障碍自己,可以去的,谁说不能去呢?但是出家人穿这个衣服呢?就不好去,不是我们有分别,是人家看到了会讥嫌会批评会造口业,在家人就无所谓,那么这样子你的家人都欢喜啦!就没有障碍了嘛!那你可以过得很愉快很幸福,到最后如果你修成功了,预知时至要往生了,你家人问你是怎么回事啊?你说我连你的上帝都度了,这个时候你家里的人一定回心转意了。

  以前这个说过了。香港何世礼将军的母亲她就是这样的,他们一家信教自由,全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老太太念佛往生的时候她预知时至,她还开了个往生大会,把亲戚朋友通通找来,然后表演往生,你看她本事多大,通通请到家里来给大家说,她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叫大家通通念佛送她一程,她盘腿一坐,那么就开始念佛号,念不到十五分钟她走了,走了,所以全家从此以后就改信佛教了,全家都念阿弥陀佛了,再也不到教堂去了,那不到教堂去什么堂啊?去佛堂了,把教堂改一改变佛堂,所以你看老太太平常一句话都不说,临终的时候把人家一家人都给度了。这个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所以佛法功夫真正得力,顺境逆境都生欢喜。

  “信乐”。“信”是不疑,不生疑惑,这个是信。“乐”是爱好。“以至诚心,愿生其国”,“至诚心”就是菩提心,真诚之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因跟前面那个就要差很多了,但是如果你要会用心的话,实在讲绝不比前面差。像何世礼母亲那种作法,一定是上品上生,她临命终的时候度那么多人,那是多大的功德呀!那是大做功德了,开往生大会那是最后一刹那修大功德了,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表演给你看,看你信不信?讲了你不相信,我做样子给你看,那是真正的大修功德,那个决定不是下辈往生。由此可知,上中下三辈的因行,都在你自己,你能不能认识清楚?你能够明了你会修。换句话说,什么样的环境都没有障碍,你说有障碍,是你自己不会修,你才会有障碍,你自己不明理不懂得方法,那你就有障碍。你要是明理懂得方法,不管是顺逆境界,你都有最殊胜最圆满最高的成就,所以你要懂。那么底下就说它的果报了。我们看经文: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个梦见并不是真正的在作梦,也是化佛来接引。但是他的福德因缘没有中辈那么的好,就是中辈的人走的时候比较清醒,他会告诉人:「佛来接引我了,我现在跟他去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下辈的往生呢?佛来接引,他也看到了,但是口里没有力气说不出来,想告诉人家,嘴形会动,但是没有声音,只有身体的肢体语言,真正见到佛,这个时候好像在梦中一样,似梦非梦,这个就是现实跟梦之间的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我们没办法去体会,除非你真的是有这样的一个境界。这里随便说一下供大家做参考,你可以把他当得不是真实的,你信不信无所谓了。

  我的俗家夫人,往生的瑞相过程都很好。那么三年之后,那我有一个学生,就是以前学制作的一个学生,他的太太在下午午休坐在椅子上的时候,她也不是睡着了,这个就是类似似梦非梦的这种境界,就看到我这个俗家夫人现了比丘尼的相,而且很瘦,就是所谓的很正常的样子,那正常就不是特别胖胖的,很瘦,但是实际上我的俗家夫人她是学美声唱法的唱那些歌剧的,她像外国人的身材很胖很胖,有七八十公斤,但是她必须要这样子她的气才够啊,她丹田那个气很足。她做过实验给我们看,她这样子顶那个钢琴,“嘣”钢琴会动一下,钢琴有多重啊!她们那种美声唱法唱到最高音可以把一个玻璃杯「噼」唱裂掉,所以你可以想像,如果跟她闹意见,她用一个最高音喊过来「闭嘴...」你口才再好再有辩才都没有用了,都变成蠢材了。所以当时她就是这样,她就示现比丘尼的样子,左右有两朵紫色的莲花,所以我很相信,我就很安慰,以后我往生的时候,她在极乐世界,她一定跟着阿弥陀佛来接我的。

  似梦非梦的这个境界并不是睡着了的时候,还是很清醒,就是他的福德因缘不足,没有体力了,见到佛很欢喜想跟他去,想跟家里的人讲,但是说不出来,就是这么一个境界。那么慈净老师他在做临终关怀也碰到过这个例子,也是这样没有力气了,然后就问他是不是见到佛了?就要他做个动作,眼睛眨眨眨三下,结果她是眨了三下,结果家属都不相信,说可能那么巧他眼睛痒了眨三下,后来跟她说,妳除了眼睛眨三下,手也动三下,眼睛眨三下手动三下,表示妳真看到佛了,结果家属才勉强相信,就是讲不出话来了。所以从这里可以知道,三辈往生都可以算是很清楚的跟佛一起去了,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他的功德智慧要比中辈的差一些,但是各位要记住:除了功德智慧差一些,其余的一切受用,你看看四十八愿说的没有差别,这个是三辈,这个三辈给各位说都是专修净土法门的,专修念佛的。

  那么底下这一段是讲杂修的。前面专修的,善导大师说一百个人修一百个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一个都不会漏掉的。这个杂修的,一万个当中难得有三个五个往生,比例就很小了。下面就讲杂修的,不是专修的。虽然是杂修都要有相当的功夫,以后能够一回头发愿求生净土,以那个修持的功夫,这样行。他修禅也好,学密也好,持戒或者学教都可以,要能够回头,真正回头一样往生,为什么往生比例少呢?就是因为你学别的东西时间久了,有这个习气在,那个习气不太容易断得了,如果回头不是很恳切,不是真的回头,那就很难了,很难往生。我们先看经文说: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

  这一句告诉我们修学大乘法门的这些行者,大乘在中国有八个宗派,除了净土宗之外,还有七个宗派都是修学大乘的,这些修学大乘的人如果一旦觉悟了,他回头,“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但是要真信,“乃至十念”这是行,“愿生其国”这是愿,你看信愿行三个条件具足了嘛,这样就可以,他能够往生,他要具足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最难的就是信心,一般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对于净土都没有信心,为什么没有信心呢?大乘经典里面没有这个道理啊,大乘里面讲菩萨的阶位,圆教五十一个位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了是初信位的菩萨,思惑断尽是七信位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初住位的菩萨,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受用都不一样的,不平等。一看西方世界通通平等,一个凡夫一品惑也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居然能跟等觉菩萨平等,他不相信,所以这个法门诸佛都说难信之法,玄奘大师翻的《阿弥陀经》翻的是极难信之法,所以对于教理越是研究得深越不相信,认为什么呢?认为这个教是佛对那些没有智慧的人没有学问的人讲的,所谓是愚夫愚妇,是对他们说的,把这个净土教贬低了。认为他们自己所学的是佛教高级的无上大法,把这个看轻了,他怎么可能来念佛呢?他可以劝别人念佛,他自己不念佛,他也讲《阿弥陀经》,也讲《无量寿经》劝你们求生净土。我不必要,我不用求生净土。那么这样的人,我们看了很多很多,所以一碰到他,那我就说了:「我不如你,你行我不行,我不念佛没得救了,你有本事出三界,有本事断烦恼,我没本事,所以我们甘拜下风,我不如你。」那到底是真的不如还是假的不如,那只有佛知道了。所以从教下真正回过头来,“以清净心,向无量寿”,那是真的了不起!所以你看莲池蕅益大师常常引用的,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智者大师、永明延寿大师,这都是教下的,永明是禅宗的,他们真正透彻了,这个回过头来真的是“以清净心,向无量寿”,这些人回过头来那是上品上生,因为教理透彻明白了嘛,几乎是解悟了,还没有证悟,但是解悟了,肯定上品上生那没话说。通宗通教,真正是通达了,所以他回头。没有真正的透彻通达,不可能回头。所以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极难信之法,这是我们要知道的。经上常常说,这难信之法我们这些人要是相信它了,那么这个人不可思议!佛在经上给我们授记了,这在那部经呢?《鼓音王经》上面有说,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上有。这一种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数诸佛,所以你有很深厚的善根,你今天遇上这个法门,你能够相信,非常非常不容易!你要不相信的话,你就把这个法门讲给别人听听,看看有几个人会相信你?你去问一百个人,看看一百个人当中有几个会相信的?尤其是学其它法门的人你看他信不信?你才晓得这个法门真的是难信之法!真难信!那我怎么会信呢?这个奇怪!那么多人都不相信我怎么会相信呢?这佛讲的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现前了,你才会相信这个法门。“乃至十念”这是讲行,信愿行的“行”。这个十念不是临终十念,是平常,平常他的功课就是用十念法,他早晚功课就是用这个方法修行,他学的是别的大乘法门。你想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师,天台法门的主持人,他要领那么多众,天天讲经说法,他哪有时间念阿弥陀佛啊?所以他只在早晚课上加上十念法,这个也行,一生当中不缺,那也符合一向专念,符合这个条件,他一天没缺啊,何况他信得真愿也切,真信切愿十念也能生,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就是讲的十念必生,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是讲行门。“愿生其国”这是发愿,他有真实的信愿。

闻甚深法,即生信解。

  这个“甚深法”就是指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在一切的法门里面是最深的法门,连菩萨都不相信,可见得它深啊!它要不深,那应该一般人都能相信,太深了,所以那是宗门教下真正通达的人才能相信,不是真正通达,你叫他对这个法门生信心不容易,所以他能够深信,他能够理解。

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

  这一小段是讲临终的时候。前面的十念是讲平常。所以临命终的时候十念一念必生,临终的十念是十句。不像平常的十念是尽一口气叫一念,如果修这个法门,你就修十口气,十念,不要再念多了,因为念多伤身体,所以能尽十口气就圆满,培养成一种习惯,一天都不中断,这是符合法门的标准,这是讲的临终。有些人真的在临终的时候,修学大乘的人一生不相信,到晚年临终的时候,他忽然间想起来了,真正发心了,为什么呢?原来自己修的那个法门修了一辈子,到了临命终的时候不得力,这个时候着急了,如果有善友提醒他赶紧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这个念头一转,以真实清净的心,行!可以!一念都能往生,“发一念心,念于彼佛”就是念阿弥陀佛。

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这个“梦中”跟下辈的梦中意义是相同的。由此可知,念佛人在临命终时候预知时至,清清楚楚,这是佛力加持啊!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来修不容易修得到,那怎么得到呢?念佛的功德非常非常之大,你念得勤念得多,佛力的加持使你在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入禅定,所以这句佛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绝不能够看轻它。所以十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接引十方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一句名号,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的不可思议是相同的,那么也是我们自己当人的自性不可思议,这才是最真实最真实的意思。所以你能够相信能够发愿,能够一天到晚不中断,这个人不可思议!非常非常的难得!这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所以这个着重在因行上面,前面所讲的三辈,在《观经》里所说的九品,比三辈说得更要详细了。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那么这一品其实是补充了三辈九品,除了三辈九品这些修持之外,在第二十五品这个往生正因,又罗列了一下往生的这些因。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一品在魏译里面完全没有,魏译里面这整品完全都没有了。所以说为什么要会集就是这个意思,尤其这一品往生正因里面所说的,最适合我们末法时期,我们这一代人所需要知道的,对我们更有帮助。所以这一品其实是佛说的,佛有说过,但是魏译就没有这一品了,这是黄念祖老居士在他的《大经解》里面说的,所以很幸运很难得我们看到这一品,从会集本里看到这一品,所以这一品非常重要,是我们修学净土必须要依靠的,要认真学习的。那么经文一共有四段,第一段里面说出往生的正因,有六句,我们看经文: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

  这一小段里面就说出了六种正因,这六种正因里面就是六句。第一句是说受持本经,这一部经非常重要!“善男子,善女人”特别要注意 “善” 这个字,这个“善”字就是《阿弥陀经》里面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么换句话说,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的人,这是很不容易遇到的。如果这三个条件具足,在我们佛法里来说叫做根熟的众生,什么叫做根熟呢?就是你这一生有机会作佛了,就是成佛的机会到了,这叫根熟。如果成个罗汉成个菩萨,没有算根熟。成佛的机会到了,你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你这一生决定成佛。所以这一部经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叫凡夫一生成佛,这是本经最不可思议的,也是一切经里面所没有的,第一殊胜的法门。当然佛叫着阿难,先要把当机的人找到。

  下来就讲修行的方法了。“闻此经典”,这个“经典”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同修们要特别注意到,这个本子到我们中国来最早,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侯,这个经就来中国了,后汉的时侯就传到中国来了,来得最早。当时安世高大师到我们中国来的时侯,安世高大师有翻过这一部经典,有翻译过,可惜这个经本失传了,我们在古时候经书目录里面看到有记载,所以它来得最早。那么翻译最多,总共有十二次的翻译,这是所有一切翻译经典之胜,没有能过超越本经的,没有超过。但是这么多的译本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五种,有七种巳经失传了,这五种本子翻译出来它的出入很大,前面都曾经跟各位报告过了。为什么译本出入这么大呢?这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对于这个法门是多次宣讲,不只讲一次,所以阿难尊者集结的这个原本就不止一种了,就有很多种。这些本子传到中国来,所以就把它翻译出来,因此这个内容出入就相当大了。于是后来的大德们才感觉到有会集的必要,最初会集的是宋朝的王龙舒居士,如果要认为会集不当,王龙舒居士往生的时候是预知时至,站着走的,《龙舒净土文》前面有一个画像,就是他往生时候的像,他是站着走的。可见得会集是有必要的,但是会集一定要忠于原译,不能随便改动原译本的文字,如果改动文字了,这是后人会讲话的,随便改经这是不可以的,龙舒居士虽然是会集本经,也免不了犯了这个毛病,自己把这个原文改动了一些了,当然不多,但是一个字都不能改,一个字都不能改,你是会集,你不是翻译。以后清朝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做了一个节本,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他做了一次会集本,这三位大德可以说都是犯了这个毛病,所以印光法师很不满意,有严厉的批评,虽然有赞叹,也有批评。夏莲居居士也是见到古人会集犯了这个毛病,对于这个经典的流通就产生障碍了。这个经是净宗第一经,对于修净土的人非常重要,所以他自己发心,前后用了六七年时间会集成这个本子,这个本子把前人所有的弊病,之前这些大德犯的这些毛病,全部都避免了,所以是最好的一个本子。各位如果将九种本子合起来看,你才知道这个本子是《无量寿经》里面最善之本,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经文说“闻此经典”,我们在九种本子里面选择这个本子,理由就在这里。佛教给我们“闻此经典”,第一个要“受持”,“受”是接受,接受这一部经典的教训,依教奉行,要把这一部经典的理论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见,将这里面的教训变成我们自己生活的行持,这叫做受持。“持”是保持不让它失掉,也就是说我们依照经典去做,不是做一天,不是做一个月,不是做一年,我们要尽形寿的奉行,这个叫做“受持”。

  第二个要“读诵”,“读诵”这个里面有很深的意义。“读诵”不是研究,这一点各位总得要清楚。因为这一部经字字句句都是从佛陀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前面一再给我们说明本经“真实之际”,所以说显示开发真实之际,这真实之际就是我们常讲的真如本性。又告诉我们“住真实慧”,真实慧就是般若智慧,所以你念这个经等于念六百卷的大般若,这是真实的智慧。佛又告诉我们“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利是利益,最真实的利益。为什么呢?叫我们一生往生不退成佛,这个利益才是最真实的,这在一切经里面没有说过这三种真实。“读诵”他的目的是三种真实通通开发显示出来,我们只要认真的去念,如果从一般教下的理论来说,读诵经典是戒定慧三学一次修成,一次修成,我们将这个经本展开,如果你念得很熟的话,大概一个小时就念完了,念一遍就是修一个小时的戒慧,念两遍就修两个小时,我念三遍就修三个小时,念的时候恭恭敬敬的去念,不一定在佛像面前,随时随处都可以,只要我们有恭敬心,恭敬心就是没有妄想,把一切妄念通通放下,这个就是真诚,一心一意去念,不要想经里面的意思,就是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这就好了,要这样子念法,这样子念法戒学定学慧学三学都在其中。如果我们一面念一面想经里面的意义,那就错了,那就把念经当做念世间书一样,戒定慧三学没有了。所以念经不能够起心动念,目的就是息灭我们的妄想执着,念经这个阶段当中,我们这个心里头妄想执着通通没有了,心的清净戒定慧三学通通在其中,所以读诵非常重要。“读”是看着本子念,“诵”是念熟之后可以背诵,不看本子,当然这是念得很熟了。现在的社会不管在国内国外,生活都非常的繁忙紧张,初初念的人,这一部经从头到尾念一遍恐怕要两个小时,生疏不熟啊,你这一天到哪里找两个小时的时间坐下来念经呢?没有这个时间啦,想念也没有法子念,这个读诵的意愿渐渐就淡了,为了这个原因,所以读诵的音频就很适合这个时代了,用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大家做到真正的“读诵”,不看经听录音带,听久了自然也就能读诵,那么再展开经卷就非常的容易了,这是借现在科学工具的便利。

  第三“书写”。书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流通,这个功德很大。我们自己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应当再把佛法介绍给别人,这样才能够报佛恩。佛是教我们要流通佛法宣扬佛法,这是弘法利生。那现在科学发达不需要书写了,以前的经本没有印刷术,当时经本的流通都是要靠书写的,你能够写一部,这个世间就多一部经了。现在印刷术发达了,我们不必书写了,我们大量的翻印,所以这个书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印经,这是每一位佛弟子都应当要做的,如果有能力书写的,那书写是最好,为什么呢?这个经要是从头到尾能够写一遍,比你念十遍的印象都要深刻,尤其是书写的经典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写出来之后,可以原本送到博物馆,可以永久保存。我们现在有很多书法写得好的这些居士,这些老居士年岁大了,在家里面没事干,天天写经,写了就影印,到处赠送流通,原文就送到故宫博物院保管起来,这个非常有价值。那么所以各位书法好的人,要发心来书写。

  这个供养里面的意思包括非常的多,供养,我们晓得有财供养,有法供养,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一切供养里面法供养第一。在法供养里面举出七个例子,第一条就是所谓的“如说修行供养”。我们今天讲供养诸佛,供养一切众生,用什么方法供养最好呢?依教修行。我们在讲席里面说得很多了,说得很明白。要把这一部经的思想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的想法看法要跟经相应。换句话说,这一部经是如来的知见,就是佛的想法,像《法华经》上所说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一部经纯粹是佛的知见,佛知佛见。所以蕅益大师说本经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这两句话包括了整个佛法,因为《华严经》是佛最初说的,《法华经》是佛最后说的,说一个前,说一个后,通通都包括了,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一切法的精华所在,就在这个经上面,就在这部经。我们晓得《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心经》,本经要说为《心经》,那就是三藏十二部的《心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当中的《心经》,千经万论都归到这一部经,你才晓得这一部经的价值,这一部经之不可思议!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一切诸佛弘扬,一切诸佛都读诵都受持。所以如果我们的看法想法跟这个经相应,那你的知见就是佛知佛见,如果我们的行持跟本经相应,那你就是佛菩萨的行持。所以修行常言说得好啊!就是修正我们的思想,修正我们的言语行为,用什么做标准呢?就用本经做标准就足够了,这是说的“如说修行供养”。

  那么第二是“利益众生供养”。我们怎样去利益众生呢?把这个经本书写影印流通送给别人,这个是供养,这是利益众生的供养。那我们把念诵的录音带音频赠送给别人,也是属于利益众生供养。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这些众生,使他们有因缘得到这部经,有因缘也能够自己受持读诵这部经,这就是我们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了。

  第三种供养是“摄受众生供养”。这个摄受跟前面那个利益不一样,这又更进一步了。是苦口婆心的劝导他,心里面念念不忘这些众生这是摄受。前面这个利益要看缘份了,摄受是我们自己心心念念不忘一切苦难的众生,不忘一些发心修行而迷失正道的众生,真正成佛之道只有这条路,其余的路虽然多,八万四千法门虽然多,成不了佛道,这一生没有法子成就。一生能成就,唯独这个法门,我们是非常的幸运,一生当中能够遇到。所以念念都要摄受一切众生,念念希望有能力有机会帮助一切众生认识这个法门,明了这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修学,这个是事实。

  第四是“代众生苦供养”。众生苦我们怎么代替呢?佛法里常说因缘果报是自己承受的,别人不能代替的。而这个地方说的代替也是有道理的。譬如说我很富有,我的这个生活过得很好,但是我为了要帮助众生,帮助众生需要财物啊,必须把自己的受用减少,生活过得苦一点,把我们自己多余的钱拿来印经制作录音带等等的,帮助一切众生,我们自己受点苦是代众生受的,如果你更能够发心,我们这里办讲座会建道场,建立佛学院培养弘法人才都需要花钱。在世间法里面,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最具足典型榜样的是范仲淹,他的确做到了代众生苦供养的榜样,他是我们中国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他官做到宰相,那个生活非常富裕,可是他把他的收入拿来救济贫苦,拿来办学校,培养清寒的子弟,替国家培育人才,自己的生活非常的俭朴,死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他以他一个人的收入养三百多家,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真正能够把自己的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准,把自己整个的力量贡献出来给社会大众。

  好,我们就在这里暂停,下来的内容跟讲记我们下堂课再来继续,我们早上第一堂课就到这里。好,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