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21 15:08:31瀏覽1209|回應0|推薦3 | |
【路仁教授/報紙投書】
台灣的資源貧乏,人才是經濟命脈,近年來台灣的畢業生,卻漸漸草莓化,反觀大陸與印度的人才卻優質化,照此趨勢,台灣的命脈將被斷根。 為何台灣做了十多年的教改,花了納稅人無數的金錢,卻反而讓家長、老師、學生痛苦,企業主忙著收拾善後,我覺得教改錯在不斷重踏覆轍。 教改覆轍在於權責不明,「自學方案」 、「建構式數學」、「多元入學」 、「繁星計畫」,一個個出錯的政策,讓民眾抱怨連連,卻無人可究責。 因為教改政策常議決於學者、專家、老師、家長所組成的委員會,光看人員背景,會覺得代表性十足,但他們既由官員邀請,理念自然相近,例如常批評教改的李家同教授,幾乎從未被邀請與會。 在企業裡,做錯事的員工須負責,但在教育圈裡,擬錯政策的官員,卻有委員會可卸責,等到事過境遷,再找同一批人開會,擬定新的錯誤政策。 「權」失去「責」的制衡,開始被濫用,教改如脫韁野馬,漸遠離人民的需求之路,乘坐野馬的官員,卻在揮鞭的路途上,放大他的權力。 例如過去各級學校的教育經費,多採公平分配原則,近年來,教育官員卻把經費分配的權力收入手中,讓學校單位須看其臉色做事,於是從小學到大學,現在都忙著完成官員設下的指標,應付上級巡視。 其實師生關係,如家庭中的父母子女關係,教育官員若扮演祖父母的角色,時常要督導,三代同堂的體制反而讓教育現場更混亂。 所以新政府不要繼續「教育改革」,而要「改革教育部」。改革第一刀,要砍掉官員的權力之手,讓教育經費的分配回歸公平,這樣教育第一線工作者的聲音,才會無畏於上級壓力,勇敢發出,教育政策才會越來越合理。 改革第二刀,要砍向專家學者,請鄭部長釐清過去政策形成的脈絡,對於學術地位崇高,但提出錯誤政策的人,勿再邀請制定新政策。 改革第三刀,要砍向教育部官員,請鄭部長檢討官員的適任性,勿「杜規鄭隨」,留用杜部長時代的人才,並請建立官員出錯須下台,權責相符的體制。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