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6/20 10:29:27瀏覽912|回應0|推薦38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研讀心得(本文)12-10 Morgan 2002/08/23 於紐西蘭南島佛光協會金剛經研經會 陸、第二十五分「化無所化」」釋義 (壬)初,又二:1.明度無度念;2.明本無聖凡。1.明度無度念:(1)標示;(2)釋成 (1)標示*2(一五五、離念修善*9)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 這樣的經文,現代人很難體會到佛在講什麼?佛說的什麼意思?我們也許聽過「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佛要是能度眾生,我能度,他被我所度,就不平等,就有高下。佛度不度眾生?他普度眾生,為何說他不度眾生?因他從來沒有度眾生的念頭。這一點是學佛很難的地方,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我們要發願,但是不能有心,所以很多人聽到很難接受,也很不容易瞭解這個意思。願不就是心,心不就是願嗎?又要有願,又不能用心,這個願怎麼發法?要知道願和心,真的是兩回事。諸佛菩薩發願度一切眾生,諸佛菩薩從來不起一個度眾生的念頭。佛在這裡告訴、警告大家說「莫作是念」,就是教我們要學佛,要離念修善,修善而不執著修善的念頭。如執著這個念頭,依舊落在四相裡面。換句話說,依舊在不平等的境界裡面。清淨心、平等心永遠現不出來。能學佛這樣做,就與無量壽經清淨、平等、覺相應了,就能見性了*9。 (辛)初,又三:1.約度生明無聖凡;2.約性相明非一異;3.約不受福德結無我*2 佛不起心動念而能隨機應緣以度眾生者,不外(一)因夙昔大悲大願熏習成種之力,故能有感斯應;(二)因具二智,成三身,如大圓鏡,光明遍照,故能所應不謬*2。故佛不同凡夫一樣--凡有所作,必須作念。莫作是念,是普誡一切人,非專對當時會眾言也。蓋「作是念」,則以凡情測聖境。豈但謗佛,自己仍迷在妄想窠中,永無成聖之望矣。故切誡之。總之,莫作是念之言,非僅令不可以輪迴見,測圓覺海,實令學佛人必當斷妄念;開經即令菩薩降伏此念,故曰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後半部亦開口便說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2 上文雖曾兩說『眾生非眾生』,然是單約眾生說,今則約聖凡併說,以明平等法界,義不同前也。或曰:法華云:「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由是觀之,明明有聖有凡,何云無聖無凡?且佛於度生及所說法,皆曾詳細思惟,而後說之。思惟即是念,何此經云無念耶?1.當知有聖凡者,約相說也。2.無聖凡者,約性說也。所以此經說「即非」,又說「是名」也*2。 至於思惟之義,當分兩層說明其理,以免懷疑*2: (一)凡佛所說--權說、實說,1.隨宜說者,此名權說(亦名不了義)。2.有究竟說者,此名實說,(亦名了義)。如上所引法華中此等言句,即是隨宜權說。因觀知一切眾生,根鈍癡盲,著五欲樂。與佛證得之清淨智、微妙法,不能相應。如斯之類,云何可度耶。乃不得已,先為由淺而深,說三乘法。然說三乘,實為一乘,所謂開權顯實是也。本經此處,正明平等法界,皆是究竟如實之說,故言句多連如來二字說之。(如來者,諸法如義。何謂如?真如是也。何謂真如,離念境界是也。豈能引權以證實說。)且所謂權者,亦是即實之權。故雖曰思惟,實則即思惟而無思惟。*2 又如本經說此無上甚深之法,而著衣乞食,示同凡夫。豈可因此遂疑佛是凡夫?長老處處代眾生請問,亦豈可看呆,謂長老真不明般若。世間多有以觀世音菩薩是男身,是女身,懷疑者。夫法身大士,本無有相。其所現身,皆是隨機應緣。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救度之。*2 (二)思惟者,作觀之義(亦譯思惟修)。上所引法華兩頌,(四句為一頌。)是承其上文我以佛眼觀一句而來;兩頌所說,蓋謂觀照眾生根機耳。當知作觀之時,非無念,非有念。少知作觀者,便能了然此中境界。與思索妄想,絕不相同。豈可誤會思惟為作念乎!總而言之,1.有生可度,有法可說,是約相說。佛作此觀,正所謂寂而常照也。2.然而正當現如是事相時,即復了不可得。故又曰無法可說,無生可度。則是約性而說也。雖觀而亦無所觀也,照而常寂也。故將所引法華兩頌,與此中所說者,合而觀之。正是性相圓融,寂照同時之義。亦即即權之實,即實之權之義。故學佛必須開佛知見,1.佛知即是知一切不可得、知一切即空即假;2.佛見即是不執一異。若執一疑一,正是執一執異矣。故欲通達佛法微妙之理,非將凡情俗見,一掃而空,必不能入也*2。 陸、結語 (略) 柒﹑參考文獻 1.沈家楨 金剛經的研究 2. 江味農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3. 倓虛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4. 圓瑛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5. 南懷瑾 金剛經說什麼 6. 僧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 7. 通理 金剛新眼疏經偈合釋 8. 永樂 金剛經百家集註 9. 淨空講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台南淨宗學會 2000年 10. 六祖壇經 11. 印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1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感應傳 (下續)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