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8/20 10:55:33瀏覽785|回應0|推薦32 | |
愛爾蘭作家約翰‧波恩的小說有一股純真與邪惡抗衡的勁道。所有的孩子都喜歡探索遊戲的邊界,去聽、去聞,去看,向著光明專注其中,沒有體察到黑暗的降臨。 ▌不存在的金銀島 《穿條紋衣的男孩》緊貼德國男孩布魯諾的純真視角,他眼中的農場卻是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奧許維茲集中營」,而布魯諾的父親是運作此地的司令官。不知自己父親是筷子手的布魯諾好奇圍籬另一邊的人都在做什麼。 當穿著「條紋睡衣」的舒穆爾出現時,他們隔著圍籬聊天、遊戲。當他得知朋友的爸爸失踪,決定換上同樣的條紋衣,進行一場「尋找爸爸」的探險,這正是故事令人心碎之處,布魯諾永遠停在九歲那年。 阻隔兩名男孩友誼的圍籬,象徵從未消失過的暴力、歧視或迫害,可在男孩眼中,卻是只要願意就可以跨越的屏障。故事引人思索兩點:第一、如果孩子都能跨過藩籬,那麼成人也行嗎?第二、生而為人,非得交換位置才能同理境況嗎? ▌存在平凡的邪惡 更震驚的續集《那些破碎的地方》描寫布魯諾的姐姐葛蕾朵做為戰犯的遺族,與母親隱姓埋名,躱避戰後的公審。可是她心中的罪疚與母親截然不同,弟弟布魯諾的死亡,她也有責任。故事以葛蕾朵的晚年生活,交叉回顧過去留下的傷疤,餘生在恐懼的陰影之下度過,如影隨形的罪惡感成為夢魘。她曾經自我傷害、遭受猶太人的報復、打算供出納粹共犯,卻無法跨越自己的懦弱;她揭露鄰人家暴的罪狀,只有成為被告、才能逃避自由,完整自我救贖之路。 當迫害與仇恨延續下去,不論是誰都有資格選擇中止嗎?作者把時間的跨度將近拉長一世紀,去檢視性別、種族、階級、世代的心靈能否承受自由的重量,會不會轉向暴力的樣態,並且以核心家庭為單位,探討暴力種子的萌發,是否在於旁觀者的不聞不問。 簡言之,作為人的條件,唯有直面暴力,才能走出陰影。而終止這一切所需付出的代價,存活的後代能做出良善的選擇嗎? ▌正義該由誰審判 正如書名的「破碎」一詞,葛蕾朵即是暴行的碎片,小小的碎片造成傷害的範圍可能擴大到什麼程度,該聚焦於破碎的成因、發生的過程、承擔的責任,或是該如何追究其責? 總結來說,兩部小說分別以孩子與女性的視角來觀察人性的善良與殘酷,指出面對暴力的威脅是一種「不平等的對抗」,影響的層面涉及弱勢的群體,純真的孩童與受迫的女性,小說細微的心理描繪,挑動讀者憐憫的心弦。約翰‧波恩的姐弟作對照完成度高,每一個折損的生命何其無辜,活著的生命何其珍貴,但願所有的靈魂皆能安息。
(國語日報星期天書房112-5-7)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