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臨深淵
2011/05/04 01:39:21瀏覽224|回應0|推薦1

我的平日生活高潮之一﹐  就是赴網球之約。   

 

通常訂兩個小時場地﹐  可以打三盤單打﹔ 二十出頭度的天氣﹐  陽光時而從雲層之間露臉時而隱沒不見﹐  令人感覺心曠神怡﹐  此刻的陽光只感到溫暖而不是刺眼刺痛﹐  這是一年之中的最好光景。    打完後球友意猶未盡﹐  邀約明天再來﹐  我雖然很想答應﹐  但考慮再三祇得遺憾地拒絕。    因為在硬地球場跑了兩個小時後﹐  第二天我的膝蓋和足踝就會有點痛了﹐  必須要休息休息﹐  否則就要痛很久﹐  反而耽誤更多打球機會。    打乒乓還可以天天﹐  打網球就沒有辦法了﹐  年紀到了﹐  身體狀況便逐漸反映出來。   

 

中國人一直有種說法﹐  一個人的生機往往在腳部反應出來。    從嬰兒身上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  初生的嬰兒躺在小小的床上自己玩﹐  最最早期的時候手還不大會動﹐  只能以兩腳蹬著玩﹐  此時的生命力在腳部﹐  足便是生命之根。    到了大一點的幼兒期﹐  開始會走動﹐  這時的小孩便坐不住了﹐  一定要到處跑來跑去﹐  因為他生命力不斷地在成長﹐  有多餘的精力需要發洩出來。    慢慢地﹐  人到了中年以後﹐  漸漸腳就不想動了﹐  寧可動手還是動腦﹐  甚至一坐下就把二郎腿翹起﹐  交互變換位置好減輕腳的負擔。    再老一點的時候﹐  連翹二郎腿都不夠﹐  最好一坐下就躺到椅背﹐  把兩腳架到茶几或是桌子上﹐  因為腳上已經沒有力氣。    所以中國古時候看相的人說﹐  老年人到了冬天腳心還熱熱的﹐  就是長壽之相﹐  這是蠻科學的看法﹐  因為這代表生理上兩腳還具備著生命力﹐  精力未衰。   

 

醫生或是護士應該更了解﹐  臨終的病人﹐  除了少數的例外﹐  一般正常情況都是由腳部先失去知覺﹐  這或許也因為腳部離心臟遠﹐  血液循環到不了那個地方﹖   

 

說到這裡就讓我想到曾子。    “曾子有疾﹐  召門弟子曰﹕  啟予手﹐  啟予足。”    我想﹐  這一段大概是他臨終時候說的﹔  因為他的病已經很重了﹐  嚴重到自己都感覺大限將至﹐  連自己的手腳在哪裡都不知道了﹐ 已經無法指揮自己的手足﹐  祇得叫學生們幫助他把手腳擺正。    當年在高中時必須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還記得書上註釋這一段是這麼說的﹕  啟就是打開的意思﹐  你們大家打開被子﹐  看看我的手我的腳。   我覺得﹐  這真是一派胡言﹗    叫學生們看看他的手腳做什麼﹖    也因此解釋下面的幾句時就必須瞎掰。    接下來的幾句話是﹕  “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  吾知免夫。”    書上因此註釋說﹐  你們看我的手腳還都完好無缺沒有損傷﹐  這表示我很小心保護保養﹐  終於可以對得起父母賜予的身體了。    現在我還記得當時讀的想法﹐  這實在太怪誕了﹐  一個人快死的時候﹐  叫學生們到身邊﹐  講這種事情﹖    扯到孝經的身體髮膚去也太不搭軋了﹐  難道只因為孝經據傳是曾子寫的﹐  他就必須這麼念茲在茲嗎﹖   

 

曾子說的前三句引自詩經小雅篇﹔  戰戰是發抖的樣子﹐  兢兢是腳下不敢踩實的意思﹐  就好像走在懸崖邊或是薄冰上一般。    大體是說﹐  做人一輩子永遠都在提心吊膽﹐  怕自己的的行為有任何不正之處﹔  曾子一生重視道德修養﹐  一生謹慎小心﹐  到了現在人之將死總算可以免去這樣的顧慮了。    這麼說應該比較合理吧﹗    這是之所以叫學生把他的手腳擺正的緣故﹐  才能引出下面的話嘛﹗    當年課本上的註釋不知是哪個腐儒學究瞎掰出來的﹐  真是連小孩子都騙不過。   

 

說到這裡就扯太遠了。    如今我只希望腳還能動還肯動﹐  在球場上奔跑的日子不知還有多少﹖    現在因此更加能夠體會古人惜分陰惜寸陰的心情啦﹗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mosa343&aid=499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