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共膳共耕 淡水蔡家村老人樂活
2011/02/20 23:10:40瀏覽1402|回應1|推薦5

淡水區義山里下圭柔山的蔡家村,和一般鄉間小村莊村沒有兩樣,面臨人口老化與人口外流的問題。近年來,在當地祈福保生宮總幹事蔡瀛推動的「社區營造」計畫下,蔡家村三十餘名阿公阿嬤,每天一同耕作、吃飯、學習。 

 

〔唐嘉邦/新北市 中國時報2011.02.20摘要〕淡水區義山里下圭柔山的蔡家村,和一般鄉間小村莊村沒有兩樣,面臨人口老化與人口外流的問題。

近年來,在當地祈福保生宮總幹事蔡瀛推動的「社區營造」計畫下,蔡家村三十餘名阿公阿嬤,每天一同耕作、吃飯、學習。原本暮氣沉沉的蔡家村,透過共膳共耕,形成新的生活圈,宛如老人天堂。 

    無論寒冬或酷暑,每天上午,八十八歲的吳李滿阿嬤,就準時和左鄰右舍的阿公、阿嬤一起到田裡,為大夥共同耕種的南瓜、高麗菜、蘿蔔澆水鋤草。這片占地一甲的農地,是由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無償提供給蔡家村村民耕種的休耕地。 

    農事完畢,再一起到保生宮前廣場用餐。蔡家村一日三餐都在此開伙,厝邊隔壁在這裡談笑風生、閒話家常。除此之外,這裡還開設有松年大學,有日語班、北管鑼鼓陣、巧編籃編織班、婦女學苑,讓村民活到老學到老。 

    七年前,退休後的蔡瀛回到義山里老家,擔任村裡信仰中心-祈福保生宮的總幹事。他發現原來自己的家鄉竟然如此蕭條沉寂,沒有活動中心、學校、幼稚園,只有兩座公墓、一處垃圾場以及一間精神病院。 

    蔡瀛發現,義山里的年輕人大多已外流,留下來的老人們不是待在家裡看電視,就是坐在門口發呆打瞌睡,吃飯時,晚餐吃中餐剩菜、中餐又吃前晚剩菜,日復一日,生活單調又不健康。他想,該為這些老人家做些改變。 

    93年開始,蔡瀛結合社區長者集資六十萬元,目標是回復到過去農業社會大家庭式的生活,從三餐共同吃飯開始做起。隔年,獲富邦銀行慈善基金會董事長白秀雄贊助150萬元,仿造日本成立「社區日照中心」。

當北富銀的支援結束後,因社會局評鑑蔡家村為甲等功能型社區關懷點,是以繼續承辦照顧老人工作迄今。大家平時除了共同吃飯外,還可在松年大學學習新知,並結合尚有能力下田的老人,或外地退休人員來此共同耕作,廚房的蔬菜幾乎是自給自足 

    蔡瀛說,蔡家村的老人們如今透過共膳,洗碗盛飯一切自己來,可培養自立精神,也可從吃飯中了解每個人的健康狀況,養成飲食衛生;透過共耕、共學則可以減緩老化、追求知能,活得健康、快樂。 

    有人戲稱蔡家村是台灣的「人民公社」,蔡瀛笑說,只要能讓老人們過得開心、有尊嚴,生活在屬於他們的人間天堂,無論是叫什麼名稱都無所謂。

「真理家族」 有一家三代一起來〔曹婷婷/台南 中國時報2011.02.20〕這年頭生活壓力大、能源耗竭,世人才開始推行樂活、簡約簡樸度日。台南市玉井「真理家族」早於民國81年,身體力行共耕共食,一起種菜、烹煮、工作,大家自食其力,視彼此為手足,攜手養活這個近兩百人的大家庭。 

    清晨五時許,真理家族成員不分男女老少,均需起床,向仙祖(彌勒佛)上香,之後,大家才各自上班、上學。   成立近廿年的真理家族,成員均須茹素,每晚大家要一起分享心情。雖強調不喜被貼上宗教色彩,但成員皆坦言,有信仰是好的。 

    五十幾歲的鄔臺根,是該團體創始元老之一,卅八歲正值中壯年,就毅然放下仲介公司事業,帶著中風的母親南下生活居住。   從最早十幾個人的規模,如今已擴增至近兩百人。他強調,自己是基於想修行的心來此,但人人來此理念不同,追根究柢,都是認同這裡的生活方式。 

    放下中醫師頭銜的呂先生,亦是元老之一。他說,雖然外界都以神秘宗教看待該團體,但這裡生活常規無關信仰,只要求成員必須自給自足、共同分擔生活事務,賺取的金錢,若有餘裕就奉獻給團體。 

    每天,大家吃飯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但各有工作忙碌或讀書,都可以各自運作。團體不會限制大家的私人時間,只會要求大家做人道理。 

    近幾年,真理家族也收了不少憂鬱症、精神疾病者。這些成員病著進來、健康地走出去。呂先生說,人會生病多受困於心,但此處是真正實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地方。

但他也坦言,許多人慕名而來,他們也非來者不拒,會要求需通過試用期三個月,若不合宜,就不勉強。他強調,在這裏最大好處是,吃的是自己種的菜、呼吸的是山裡新鮮空氣,很健康 

    呂先生說,創辦人張隆城是一貫道親,但加入者非因宗教因素加入,而是因為欣賞「大同社會」理念。不少人是整個家族一起加入,也有一家三代一起過來的,目前,成員最小是兩歲、最年長是91歲。 

    呂先生強調,「我們不接受外界施捨,一切自食其力」,每個人皆一技在身,憑良心與雙手賺錢,維持這個「家」 

    即使身處文明社會,但他們至今仍會到山區撿柴燒熱水,省下瓦斯費,燒完後再當做肥料,環保又省錢;傍晚,婦女圍著一起包水餃,男人們下班等著吃飯,這畫面,也自成一種溫馨。

錫安山自給自足沒在怕〔張立勳/高雄中國時報2011.02.20摘要〕   帶點神秘感的錫安山,外界對居民生活不瞭解,甚至以訛傳訛,傳出錫安山居民不用當兵、不必繳稅的流言。

    錫安山由早年荒山野嶺建造出新約教徒式的山居生活天堂,創立以來,始終有約三百名教徒長期居住。其內教育、生活自成一格,相當重視國際交流,多處可見小組看書、英文對話景象。 

    福音組李明偉說,錫安山位在高雄市那瑪夏區南沙魯里,為一處山坡地,占地約有兩百公頃,後經台灣新約教會於民國52年自訂為「聖山」。 

    從荒地開墾成住區後,錫安山信眾住民曾嘗試建立類似教廷的宗教小國,主張擁有個別教育權,不讓子女就讀一般學校,集中在錫安山上課,因涉及引發分裂國土及違反《強迫入學條例》等爭議,與政府發生幾度衝突。 

    錫安山十二歲以上住民,每天清晨四時卅分起床,開始禱告、讀聖經,把一天最好時刻獻給神。直到上午八時用餐,隨後大人就到各自崗位工作,小朋友就展開學習。 

    李明偉說,錫安山孩子中午以前學中、英文,數學、打字或美工設計,幾乎什麼都學;下午生活學習,從農耕、房屋建造、水電、修車、烹飪也是樣樣都學。因不受國家學制限制,每年三至五月安排孩子出國學習,讓孩子拓展國際觀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錫安山也難逃,對外道路中段兩個月。他們在錫安山從事有機無毒生產,許多觀光客佩服不已,雖然道路中斷,自給自足撐兩個月沒什麼問題。

隨著開放,錫安山也無法免俗做起觀光客生意,販售自己產製的梅子、苦茶、蘆薈和靈芝,在高市澄清路的高雄教會也有設門市販售。

「回收」邊緣人 希伯崙助弱勢重返社會〔楊宗灝/桃園 中國時報2011.02.20摘要〕    邁入第十一個年頭的桃園楊梅鎮「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用「共生」概念打造社會弱勢邊緣人天堂。

甫從印度歸國的理事長陳公亮牧師,接受專訪時風趣地說:「我這裡算是資源回收中心,不過看到九成以上的人都能重回社會,就有股莫名感動。」 

    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是目前國內唯一以「共生概念」收容社會邊緣人的社福團體。「推手」陳公亮、吳秀玲夫婦,就是住民們口中的「老爸」、「老媽」。 

    擁有中央大學外文系、美國佛州國際大學教牧博士高學歷,陳公亮將過去傳教小愛化作「無限大」,協會成立十一年來,不但幫助成百成千邊緣人重回社會,摒棄國內一貫「純收容」立場,堅持要求住民們自立自生,也讓許多人離開希伯崙後,重新開始人生第二春。 

    目前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在國內共有楊梅、高雄、嘉義、屏東、台東等據點,甚至連大陸河南也有協會進駐身影。陳公亮說,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實在太多,如何推廣「共生概念」到各角落,是自己目前最關切議題。 

    為了實現共生理念,陳公亮剛從印度返國,對當地滿街都是乞丐的畫面印象深刻。陳公亮說,印度有十二億人,其中絕大多數都等待外界援助,如果能推廣共生家園觀念,相信就會幫助更多人自力營生。 

    陳公亮說,共生家園絕對不比一般收容機構,如果只是單純收養照護,就好像把人「埋」起來,問題還是沒辦法解決。只有透過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才能讓這些邊緣人重新回到正常生活。 

    陳公亮說,協會經營的二手資源回收中心去年也獲環保署表揚,就是對全體希伯崙成員最大榮耀。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4905560

 回應文章

sonya
2011/02/21 20:54
SO COOL!! Excell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