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要成名》對人間現象的切片
2008/05/24 00:08:57瀏覽899|回應0|推薦2

台灣第一部概念音樂劇

《我要成名》對人間現象的切片

文/楊忠衡

 

  音樂劇像一盤擺在桌上的積木,歌、舞、戲…同樣的素材、技術,都會因為動手架構的人觀念不同,而堆出完全不同的結果。音樂劇的自由度、想像空間之大,使它帶來的驚奇,往往比過去任何劇種來得大。

 

  受到古典音樂背景的影響,我過去對於音樂劇有種封閉的成見。為了實現這種成見,成為促使自己投入創作音樂劇的重要力量。「成見」與「理念」往往只有一線之間。我很慶幸,因為一些因緣讓我打破成見的限制,得以讓自己一邊仍然保有理念,一邊在接觸他人作品時,可以切換在多元體系中,以無罣礙的心來欣賞,並樂在其中。

 

  果陀劇場新作《我要成名》便是一部在各方面,突破傳統思考模式的作品。與其說在技術上有所革命,毋寧說是在創作觀念上,有了宛如異次元平移般的開拓。它的展現,獨樹一格,沒有過往作品作可以參照比較。果陀經常以其成熟的手法和資源,扮演眼界開拓者的角色,是值得肯定的。

 

  這部劇的基本構想很單純,一群年輕人想在音樂劇舞台出人頭地,一同參加導演梁志民主辦的試演會。過程中,他們各自展現他們的才華、來時路和感懷。最後,選拔總是會公佈結果並收場,幾家歡樂幾家愁。是結局、也不是結局。音樂劇的現場便是塑造這樣一個試演會現場,觀眾有時像是評審之一,有時又像躲在後台的旁觀者,參與參賽者的內心世界。

 

  傳統歌劇的思維裡,往往人們花很長的時間和人力,耕耘同一種型式的作品(六○年代盛極一時的黃梅調電影亦然)。在同一種觀念和型式之下,產生大量的集體作品。就成就而言,是縱深式的,最後可能留傳的就是幾部經典作品。相形之下,劇場出身的果陀畢竟吸收較多現代戲劇的養份,對於戲劇手法的設計顯得更靈活,也就敢放手做大塊的結構性創意。

 

  這一類型音樂劇在先進國家行之有年,邱瑗在《音樂劇的九種風情》一書中稱為「概念音樂劇」(Concept Musical),她如此形容:「概念音樂劇的目的不在敘說故事,而是藉由故事傳達故事背後的訊息。劇情可能只是一個事件、幾個沒頭沒尾的故事片段…藉由對事件或人物的描寫,闡述作者對諸多議題的探討。」

 

  所以,《我要成名》的表面是講故事,每個演員都有背後的故事。可是這些故事是如此平凡零碎,看來又非作品所要彰顯的終極目的。所以它最後要表現的,還是不可言傳的「過程」本身,以及它所帶來的後續省思,而這種省思往往又發生在戲劇結束後的回味。

 

  坐在評審席上,看著參者興奮、緊張又帶點惶恐的表情,他(她)所表演的才藝突然變得次要,思緒飛到另一個次元。他是誰?為什麼到這個地方?他想幹什麼?他想成名的這件事,在這渺渺的大千世界,有何意義?《我要成名》便是對這個瞬間的切片,也許如同相機快門一般,捕捉的只是千分之一秒的瞬間,但它的訊息卻是無窮的。

 

  當然,《我要成名》某些做法未必是我個人理念所認同。例如我認為音樂如同文學作品,最好還是有完整性。《我要成名》延續《跑路天使》的作法,降低作曲家的主導和一體性,一方面多樣而有趣,一方面也在音樂素質和深度上,較難有前述縱深式的發展。我想,世事總難多全其美,作品精準實踐它所想達到的目標,足矣。(08/04/25 MUZIK雜誌)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lyang2008&aid=189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