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05 02:34:30瀏覽1448|回應0|推薦2 | |
迪士尼動畫音樂劇 讓市民撒錢總動員的奇葩之作 文/楊忠衡 在諸多音樂製作中,迪士尼音樂動畫是奇葩中的奇葩。可以說有史以來,從來沒有像它那樣「老少咸宜」的東西。它不僅打破所有市場區隔法則,有時甚至帶給大眾和製作群本身困惑。在迪士尼的夢幻國度裡,人間首度讓「年齡」這玩意兒消逝於無形! 當然,本文主要指的是九○年代初興起的「新迪士尼」動畫電影。在此之前,年過半世紀的迪士尼早已登上由米老鼠、唐老鴨造就的動畫埃弗勒斯峰。然而在那之後,動畫技術普及,早已百家爭鳴,要再像往日那樣一枝獨秀,看來不可能。為此,七、八○年代迪士尼為了尋找生存前景,內部也曾發生矛盾和路線之爭。 迪士尼卡通向來注重音樂,這是眾所皆知。一九四○的《幻想曲》至今依然是音樂動畫片經典,無可超越。但是音樂在迪士尼動畫中產生真正角色質變,由配角成為主角,還是從八九年的《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開始。由於請來音樂劇作家亞倫.孟肯(Alan Menken)操刀,音樂的靈魂與動畫魅力二合一,創造出前所未見的魔幻效果。 亞倫孟肯連續幾年為迪士尼創作動畫音樂劇,包括《小美人魚》(1989)、《美女與野獸》(1991)、《阿拉丁》(1992)、《風中奇緣》(1995)、《鐘樓怪人》(1996)和《大力士》(1997),不但受到娛樂巨頭的賞識,更曾獲得八項奧斯卡獎肯定,孟肯的氣勢如日中天。當時,每年去看一場年度大戲,是我最期待的一件事。那時電腦技術剛起飛,藉由電腦協助,許多過去人工動畫無法辦到的效果得以呈現,所以年年驚奇的趣味,至今難忘。 問題是,音樂動畫片的對象觀眾到底是誰呢?雖然迪士尼已經盡力「裝可愛」,但是這些動畫底層的文學性、音樂性,都使它一不小心就超越兒童所能接受欣賞的範圍。矛盾高峰發生在《鐘樓怪人》,它的叫好不叫座是個警訊。劇中靈魂人物亦正亦邪的副主教弗羅洛,他無法控制自己愛上吉普賽女郎。那段「得到她,或毀滅她」的內心戲,也許是音樂動畫史上最扣人心弦的經典段落之一。記得筆者在電影院觀賞時,全場小朋友已經因為看不懂而鼓譟,吵著要吃零食、噓噓…,反倒是父母因為太入戲,而此起彼落怒斥孩子「別吵!」。 之後,事情有了戲劇化的發展。一方面《小美人魚》、《美女與野獸》、《鐘樓怪人》(以及艾爾頓.強的《獅子王》)正式改編為百老匯音樂劇,搬上成人觀眾的表演舞台;一方面為避免「叫好不叫座」之譏,動畫片還是回歸娛樂兒童的基本盤。偉大的音樂劇動畫時代基本上告終。近年迪士尼動畫講究聲光效果,題材內容的有趣(如《玩具總動員》、《超人特攻隊》…),當年新鮮的音樂劇動畫都成為Classics了。 走在紐約街頭,《美女與野獸》、《獅子王》音樂劇的看板亮麗的矗立著,儼然成為這個城市的精神圖騰。真是奇異的東西!小朋友喜愛主角造型的布偶和玩具,年輕人喜愛它的電影和音樂,成年人喜愛它的精緻表演,老年人呢?我不知道,但確實許多銀髮族也在購票行列。看吧,《獅子王》很快就會到台北市狂吼了,屆時台北又要上演一次「市民撒錢總動員」。迪士尼果然是創造了一個令人無法抗拒的夢幻之境!(2008/05/12新新聞)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