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聽《快雪時晴》的音樂
2008/05/23 00:41:22瀏覽1101|回應0|推薦1

聽《快雪時晴》的音樂
交響劇曲蛻變中的驚喜與缺憾

文/楊忠衡

  眾所期待的《快雪時晴》終於亮相登場。從各方面看,它確實有眾所矚目、未演先轟動的本錢。它是兩大國家團隊:國立國光劇團、國家交響樂團的歷史跨界交會,加上中正文化中心強力支援,註定成為指標級製作。尤其這部作品的參與者:作曲家鍾耀光、導演李小平、指揮簡文彬;主角魏海敏、王文華、巫白玉璽等,都是無失手紀錄的頂尖高手,這個不可能失敗的組合,會做出什麼樣的成績?

  就戲劇設計來說,這部戲雖然有很多時空交錯的複雜場景,但是立意甚明,不難理解。劇情主幹是: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寄一封信「快雪時晴」給老友張侯,張侯出師北伐不幸兵敗殞命,一縷幽魂死不瞑目,在人間啥都不找,就是要追尋「快雪時晴」,從長安、秦淮河、紫禁城…一路追到台北故宮博物院,最後赫然領悟,「哪兒疼我,哪兒就是故鄉」。

  以「聽音樂」的觀點,最關心的還是這部「交響京劇」成果如何?藝術和生物一樣,都是有生命的有機體。兩門藝術的結合,就像兩種生物交配,所產生的融合結果是無法預估的。總體而論,我認為這次的實驗在音樂上是成功的,值得在表演史記上一筆。作曲家鍾耀光在這部作品中,與京劇編腔李超的結合更為緊密,較先前作品京劇《孫臏與龐涓》、歌仔戲《梨園天神》手法更純熟。由於首度有交響樂團可供運用,色彩強烈的現代管弦樂大舉進入京劇文武場,擴充音樂的戲劇幅度,使激烈的戰爭場面、幽默的盜墓段子,在導演李小平流暢而富立體動線的調度下,搭配燈光、京劇演員的身段技巧,達到堪稱史無前例的舞台效果。華麗、精美、夢幻而充滿震撼力。

  在演唱方面,則有未搔到癢處之憾。主角分兩大陣營:京劇演員和歌劇演員。最大的尺度是兩種演員二重唱,但似乎受到某些技術層面(例如京劇演員、聲樂家各自演唱技巧)的牽制,往往點到為止。為了現代劇場的聲光需要,演員都掛麥克風,這樣一來,聲樂女高音成為最難處理的一項,擴音之下顯得過於尖銳突兀,成為風格和音色最格格不入的部份。另一方面,京劇演員無法演唱和聲,那會發生一種詭怪的人聲效果,鍾耀光小試一兩句,結果証明不可行。如果要克服這個問題,可能得全面改變發聲法。也因此全曲少有重唱、合唱,頂多只有齊唱,就歌唱表演藝術領域而言,少了半壁江山的表現。

  大家免不了要拿它和六○年代樣板戲比較。個人認為,樣板戲的構想,就像古典時期的交響曲一樣,型式上達到某種階段性的完備。現在的「快雪時晴」,固有許多手法是超越樣板戲的,但還是有些浮動、不週到、實驗性的,無法被視為「定規格」。在藝術型式蛻變更新的過程中,有時難免會有衣服換到一半就出場的尷尬,但這是成長必經之路,還是值得肯定。如果要說本劇有什麼不足之處,就是劇本顯得有點鬆散冗長、上下半場輕重失衡,和國光過去戲碼的精練凝聚不同。可能作者要陳述的訊息太多,一時難以割捨之故。觀戲完與老友香港樂評人周凡夫小聚,他提到藝術最難之處在於「能捨」,心有戚戚焉。(新新聞) 2007/11/15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lyang2008&aid=1892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