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24 18:51:16瀏覽2494|回應8|推薦64 | |
等待民宿check in的空檔,我們在附近的黃金博物館停下來,幾年前剛開幕時已來過這裡,進過「本山五坑坑道」體驗,也摸過那塊超大黃金,這次並不打算從頭到尾逛一遍,進來的最主要目的是吃午餐。 沒想到才一入園,就遇到朋友遊遊嫻,她和小黑也趁假日來這裡拍照,她整個人看起來非常地容光煥發,果然考上乙級美容師的人就是不一樣。聊了一會兒,飢腸轆轆的我和 J便急著找食物,買了一個包裝很吸引人,但有點貴的礦工便當(190元),才剛坐下來,又遇到 J 的同事,台北人都沒地方去了嗎?這也太巧了吧。還是大家都趁著現在不用門票趕快來逛夠本? 現在來黃金博物館,只要捐一張發票就可以免費入園。只要在遊客服務中心捐發票,讓館方人員幫你在手上蓋一個章,就可以整天來去自如喔。發票會由縣府統一代捐給各社福單位。可是如果門票照收,再把門票收入捐出去,會不會效益更大呢? 礦工便當造型非常復古,絲巾、筷子和鐵盒便當都可帶回家。絲巾拿來綁在脖子上也挺好看的。 內容物很簡單,炸排骨、醃蘿蔔、酸菜、滷蛋,或許這樣才能充分展現礦工的簡樸生活吧?東西不難吃,但排骨吃到後面超鹹,這會不會也是一種設計?因為礦工的重勞力工作需要補充更多鹽份? 園區內的金瓜石派出所,非常的古樸。 優美的日式建築--四連棟,是我們這次唯二參觀的園區設施。 建於1930年代的四連棟,原為日本礦業株式會社高級職員宿舍,台灣光復後,成為台灣金屬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管理階層的員工宿舍。1987年公司結束營運,宿舍居民逐漸搬離,此棟建築逐漸荒廢失修,20幾年來乏人問津,在歷史的洪流裡被遺忘了。直到2005年隨著黃金博物園區的成立,四連棟才被重新修復整建,兩年後,也就是2007年正式對外開放。 由於建築主體為四戶一棟的形式,故稱為「四連棟」,四連棟每戶都有玄關、客廳、廚房、衛浴,甚至前後花園,雖為連棟,卻各自獨立,互不干擾,因為內部建材主要是台灣檜木,一走進裡面,一股天然的檜木香就迎面撲鼻而來,這種味道在台灣檜木越來越稀少的現在聞來感覺格外奢侈,超香的啦,真是讓人不自覺鼓起身體來個腹式呼吸,吸他一肚子空氣的香味! 聽完四連棟的歷史和翻修過程的簡報之後,我們在解說員的帶領下,緩步在這優美的木造建築裡移動,看日治時期與光復時期室內的不同陳設,那些老傢俱、老鍋碗瓢盆所訴說的故事,雖是同樣的掏金夢,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內在動力。 看似寧靜卻喧嘩的角落。 興奮的 J 在一旁說:這茶壺真是美啊!說起鐵茶壺,前陣子他花了數千元買了一只,泡茶煮水用,可是我看到上面佈滿的鐵鏽實在有點怕怕的,他說只要先煮過幾次水,去除最上面一層的髒鐵鏽就可以用了,這鐵茶壺可是富含鐵質的。但鐵質是這樣來的喔?我感到十分困惑。 光復時期的佈置,去除了榻榻米,換上木地板,也有不同的風情。 這個單人沙發,我和 J 還住在山上的社區時,曾在社區的資源回收場撿到一個類似的,用了兩年,後來搬家,新家擺不下,上網拍賣還賣了幾千元,賣的對象還是某知名風景區的知名餐廳,哈!想想覺得自己真厲害,那當初可是我先發現的 看起來很大其實很快就參觀完的四連棟,走出來時還很驚訝怎麼這樣就沒了,很意猶未盡。畢竟,這樣保存良好的日式連棟式建築在台灣已經很少見了。 印象中,以前來黃金博物館時還沒有「煉金樓」,原來這是今年七月才啟用的,熱騰騰的,建築物非常新穎,但和原來的舊建築似乎相去甚遠,看照片很難把他們聯想在一起。台金公司曾經短暫把這裡當作煉金工廠,縣府索性命名為「煉金樓」,目前作為展示採礦工具和文獻的場所,很多採礦用的工具都很有趣,但幾乎每一個上面都掛了個「請勿觸摸」的牌子,有點有礙觀瞻,降低了我拍照的意願。 離開前,我買了一支灑著滿滿金箔的黃金麥芽糖,店員說這是999純金的金箔。黃金會是什麼味道呢?嗯~~~除了甜,就是一種屬於金屬的味道,就像你用鐵湯匙舀起糖漿,那鐵湯匙留在口中的餘味,拿鐵來相比好像有點褻瀆黃金,總之就是那種味道啦,鐵湯匙、鐵茶壺、礦工鐵便當盒和黃金,在口中應該都是相同的金屬味吧?要說這是金瓜石的味道應該也不為過吧。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