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07 10:36:09瀏覽2035|回應18|推薦74 | |
兩年多之前,我這個台北人是帶著臆測來上海的。媒體的報導、他人實際經驗的轉述,在國外與與大陸人短暫接觸時的個人經驗,都是我用來臆測即將開啟的、全然陌生的上海生活。 一家投入到一個新環境,臆測,對我而言,與打包行李、安排住處等等一樣,都是為新生活作好準備的一部分,因為在還未能親自體驗上海的食衣住行,然後依實際經驗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模式之前,臆測中的上海,提供了雖模糊卻也能模擬的未來生活輪廓。 雖說是帶著臆測展開了在上海的初期生活,但我也不以臆測、亦不以隨著臆測而生的戒心,去預期與上海人、事、物的每一次接觸,而是在以親身的體驗來驗證跨海而來的臆測的同時,一步步的建立起自己與這新城市裡的人、事、物的互動之道。 即使不時在格文上寫下於上海生活時所遇之『不文明』,在以紀錄生活、舒發心情為撰文出發點之餘,為免被讀者解讀引生成『不必然存在的通象』,詳實描述經過、依理陳述己見、避免情緒性字眼,都是我在撰文時的自我要求。 讀我格文所談及之不文明行為如隨地吐痰、隨處便溺、插隊、不保持身體距離,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衝突等等後,若心生『我雖遇過,但仍不會鄙視大陸人』類似回應的讀者,我想說的是:『我從不會自以為道德優秀而須容忍此類行為。』。因為我覺無論成長、生活環境如何,每一個人都須為自己所呈現出的行為負責,而以此角度來看待一個人的言行,才能較『情』來得接近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 而對於讀我格文後習於在回應中言及『臺灣過去/現在與我文中提及之上海之文明現況也存在大同小異情況』的格友,我想說的是:『我僅紀錄上海生活而已,經濟、政治及至國際地位上誰崛起誰不崛起,一概非我撰文時想提及的。即便,因我格文而引生格友擔憂臺灣未來前途之顧慮,我想,大陸並非能激勵臺灣、甚以之為某層面上之借鏡的唯一對象,畢竟,世界那麼大,何須凡提及大陸(臺灣)種種,必言及臺灣(大陸)?』。 『我』,這個一年待在上海至少有三百四十天的台北人,自踏入大陸的第一天起,即不憑臆測醜化未見過的大陸民眾,但也不自以為道德優秀而須容忍,同時,亦不以民族情結來模糊道德、文明標準;而前述所提及的對象雖為『大陸人』,但於我在其它國家生活時,亦是依此於當地生活的。 若有格友問,為何『我』不以『臺灣人』,而是以『台北人』為題,我想說的是: 『我,從實際的網路經驗中了解到,自詡為公平秤的網友不少,基於臆測,為免被人在<臺灣是國家,上海是城市,不對等!>上作文章,故有此安排,絶非是以天龍人自居啊...』。 |
|
( 在地生活|大陸港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