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思想的行動
2016/06/29 17:14:09瀏覽392|回應0|推薦24

 若要觀賞紀錄片《漢娜•鄂蘭──思想的行動(VITA ACTIVA: THE SPIRIT OF HANNAH ARENDT)》,恐怕得先衡量自己的起點行為,並且為此預做功課,否則很難從一連串片段的訪談與書信對話中,整理出全片的思想脈絡。

 首先,是對前納粹高官艾希曼於耶路撒冷進行公開審判的了解,這涉及歷史的背景與供詞細節,2014年電影《漢娜•鄂蘭:真理無懼》即是以此為重點,劇中對邪惡與平庸的論辯,呈現了以哲學思考抵擋政治審判、族群情感、輿論壓力的強大能量。但漢娜•鄂蘭行動背後的個人生平與哲學訓練,關於猶太血統、流亡經歷以及受到海德格現象學的影響與師生密戀等,都是進入此片的重要關鍵。觀影過程中,一直讓我希望自己此刻正坐在家中看DVD,可以停格、記錄與重複播放,因為不時出現的精闢論點與名言,讓我這個抄寫控很難不提筆記下,卻又無法完整記得,實在煎熬。大致歸納前後兩部與漢娜•鄂蘭有關的作品後,可以發現「思考」之於她的重要性。

 對她而言,思考是一種無聲的自我對話,目的在追求統一的自我,所以片中受訪者認為漢娜是一個內在強大的人。更特別的是,她提出難以歸類、自成一格的立論,脫離傳統觀念,進行「無所依傍的思考」,摧毀既有道德判準,例如將納粹幫兇視為放棄個人意志的平庸者,而非萬惡不赦之人,如此思考,即是一種不斷拆解的過程,沒有最後的終點。於此狀態的思辨,在漢娜的分類系統中,屬於「自覺賤民」的無家感,也是本片最後提到的流亡意識。從德國、法國到美國,一再被驅逐的漢娜,最後在美國發現她尋覓已久的多元與多樣性。那是放棄理所當然的發展結果,無論到哪裡都感覺刺激、失序與不適,唯有如此,才能掙脫傳統價值的束縛,進而積極參加公共社會的批判討論。

 全片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集中營的殘忍畫面之外,就是漢娜跳脫猶太族群的同溫層,直指猶太領袖與納粹勾結,提供名單而讓更多同胞受難之事。這自然引起不少人的反擊,加上她將只是服從命令行事的納粹軍官視為平庸而非邪惡,讓她經歷了眾叛親離、各方指責如浪潮排山倒海而來的不堪,這樣的勇氣與堅持著實不易。但她對支持納粹的恩師海德格的寬宥,卻也使人不解,而她僅留下一句「有些事比人還重要」,讓大家揣測玩味。另外,漢娜對責任隸屬的強調,也使我感到震動,單一歸因於某個族群或團體,將使責任匿名化,而無從使犯罪者得到真正的懲罰。裡面猶太人排隊進入集中營的鏡頭,讓我想到《美麗人生》、《索爾之子》;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接受審判的畫面與答覆,猶如凱特•溫斯蕾在《為愛朗讀》接受審問的重現;而戰後將那些與納粹有染的女子剃光頭遊街的畫面,如何不帶來以暴制暴的思考?難怪漢娜會說:「我以身為人類為恥。」

 她不視自己為猶太人,而是以人類共同體的意識,透過想像式的巡訪,站在不同立場思考,以展現公共領域中各種意見的特殊與多元性,那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待他人的世界。還記得《漢娜•鄂蘭:真理無懼》中,她最後在講堂公開說明自己的理念與堅持,那是一場令我熱血沸騰的演講。巴斯卡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放棄思考的人,不啻回到平庸脆弱如蘆葦般的定位,又何德何能足以承擔起極端邪惡的罪名? 民族傷痛固然需要出口、期待療癒,卻不該放棄思考、訴諸非理性的情感記憶。漢娜或許有負猶太人的歷史情結,卻無愧身為哲學家的真理析辨……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ea0917&aid=64016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