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開鑿靈魂的出口
2016/02/16 23:01:42瀏覽265|回應0|推薦31

   有一種禁錮,是無路可去的封閉,沒有移動的自由,卻不曾失去心靈的想像;另一種禁錮,是性別的封鎖,看似自由的生活,卻不曾感覺自我的存在。前者改編自真實的綁架事件,成為電影《不存在的房間》;後者來自真人真事的題材,它是探討變性的《丹麥女孩》。

   曾在《愛的萬物論》飾演霍金奪得影帝的艾迪•瑞德曼,此次再度挑戰傳記人物的詮釋,並以女性裝扮登場,從舉手投足至眼波流轉,從斯文男性到嫵媚女子,層次分明,誠非易事。但艾迪•瑞德曼的確做足功課,特別是楚楚動人的眼神,相當令人驚艷。雖然對我來說,這樣的女人也太過女人,溫婉陰柔,一心期待結婚生子的安頓,但鍾鼎山林,各有天性,女人不是只有一種可能,就像片中的妻子葛蕾塔。同樣身為畫家,她卻是處事明快、爽颯英挺,不僅於初邂逅時主動出擊,更在之後支持丈夫走向變性之路。縱使真正的愛是能夠愛其所愛,但若就此不再是自己最初所愛的那人,連靈魂都還原質變,則愛情何以為繼?這種種矛盾交織衝突,讓葛蕾塔的身心備受煎熬,一步步失去丈夫的過程充滿掙扎,也讓飾演妻子的艾莉西亞•維肯特,因高難度的演出入圍女配角提名,可惜編劇未在心理轉折部分給予更大的發揮,以致細膩度稍有不足。不過本片同時入圍服裝設計與藝術指導獎,可謂實至名歸,除了風景構圖精美、光影迷人之外,葛蕾塔劇中穿的每套衣服都讓我目不轉睛、鍾愛不已。

   而靈感來自奧地利真實案件的《不存在的房間》,以被囚禁的年輕母親和五歲兒子為主角,帶出遭受綁架成為性奴的悲慘遭遇,然而母子的溫馨互動掩蓋黑暗的不堪,只有在夜晚來臨,罪犯帶來日常補給品並解決生理需求時,從躲藏在衣櫃中的兒子眼中,才略可窺見進而想像母親的羞辱與痛苦。當母親終於找到機會,教導兒子脫逃求救的方法,離開了禁錮七年的房間後,另一場艱難的旅程才正要開始。從未接觸外界的小男孩,其畏生與恐懼可想而知,在外婆及其友人的關愛接納下,小孩的適應力遠超過大人的想像,他開始願意去信任去認識這個新世界。反而是母親依舊被囚禁在心裡的房間,因為生父無法面對她與罪犯生下的孩子,因為想到自己再也回不去的純潔青春,因為覺得自己沒有給孩子一個正常成長的環境,所以自責自卑自戕。布麗•拉爾森素顏演出這名飽受磨難的女子,從在房間內的無奈無助、虛以委蛇,到勉力求生的意志堅定,然後是逃離房間後的憤怒怨懟、無所寄託,最後在兒子的鼓勵下告別過去、平靜以對,一連串的情緒鋪陳,透過小童星張力十足的對戲,詮演得精準淋漓、震動人心。劇本改編得極其成功,不煽情不暴力,經由生活細節引領劇情推進,感染觀眾,是我心中本屆奧斯卡片單前三名的作品。

   人生總有暴雨,濕透靈魂,也難免經歷很久很久的大雪,但只要有人並肩而坐,便擁有等待與改變的力量,再怎麼長的雨雪都會停歇,再怎樣的逼仄都能延展邊界,只因有人相擁而眠的房間,遠比我們想像大得多,終能開鑿靈魂的出口,自由通過……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ea0917&aid=47049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