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學紀實的實踐與可能
2015/12/27 07:05:39瀏覽267|回應0|推薦24

   時間,是創作者的大敵,在時間之前,有人被塵埃埋葬,有的則征服時間。【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透過文學與影像的對話,為寫作的人塑碑,穿越時間之流,使人銘記在心。

   從第一系列的王文興、周夢蝶、楊牧、余光中、林海音和鄭愁予,到第二系列去年上映的瘂弦、洛夫,以及最近的白先勇、林文月、也斯、西西與劉以鬯,對於長期浸潤純文學的讀者而言,頗感親切。透過時間之眼,看見作家與作品,也看見曾經閱讀的自己,遇見作者的同時,也回眸自己一路行來的文學身影。影像如詩,作家現身如夢,對於書本的鉛字化為眼前其人其事,對觀眾而言,彷彿有一種「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指認。至於拍攝的重點、取材的角度、推廣文學之成效等,恐怕就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了。對於國文老師來說,這當然是一個可以輔助教學的途徑,但作為多媒體的補充來源,在影像語言已然強勢的時代裡,我其實更願意帶領學生由此尋訪文本。課本作家如楊牧、余光中、白先勇、瘂弦、洛夫等,在上完課後帶領學生觀賞,自有加深加廣之效;其他主角若能在觀賞之前,先做功課,進行導讀,相信學生對於距離遙遠的作家,必能透過文字近身凝眸,而不至於成為老師的一廂情願,捨門道而求熱鬧了。

   紀錄片中的作家或孤獨強悍如王文興,或溫暖大器似林海音,有人生比小說精彩的瘂弦、白先勇,有低調深沉的楊牧、童趣慧黠的西西,也有筆耕不輟、始終自我挑戰的洛夫與劉以鬯。以怎樣的形式呈現其人其作,便是編導者的解讀與詮釋了,這必得來自於大量閱讀、長期關注與影像設計的匠心。如何從具代表性的作品擷取文句、讓哪些理解作家的人士入鏡對談,或是以怎樣的畫面來素描主角的氣韻與作品,皆攸關影片的吸睛與否,實屬不易。之前,曾在課堂上播放楊力州執導的林海音《兩地》,兩屆不同的學生皆能用心感受,雖然看過《城南舊事》的人不多,但藉由〈爸爸的花兒落了〉的前置閱讀與介紹,加上她對後輩的提攜以及在文壇的影響力,讓那些現身說法的作家感謝之情溢於言表,學生因此深受震動。如果說洛夫《無岸之河》的亮點在於以影像詮釋作品的詩質,那麼林海音、瘂弦便是以動人的生命故事,於編輯檯上傳承文學的各種可能。透過不同視角的凝視,各作家或以其人或就其事或是其作,展現了文學生命的不同面向。

   從播映戲院與場次的有限,可以明瞭在商業營利的取捨下,此類紀錄片生存之不易。因此,要深深感謝贊助者與拍攝者的用心,特別在第二系列影片中加入香港三位作家,拓展華語寫作的版圖,對於西西在作品之外的遊戲童心,印象尤為深刻,編導者陳果以略帶魔幻的寫實手法走入作家世界,片中的訪談者高達二十位,遍及中港台,而且評論起西西的作品都是由衷讚嘆,甚至語帶興奮之情,可以想見主角的魅力與影響,而片中所擷取的文句,搭配詩意流動的場景,聚焦且精闢,是一部不遜於劇情片的優秀作品,非常推薦。唯一的遺憾是還來不及看到也斯的《東西》,聽說是因為影片問題延後上映,不過就之前搶先看過的同仁所言,也是部非常值得期待的作品,那麼就先繼續讀他的詩集,反正後會有期囉!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ea0917&aid=406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