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悅讀
2016/02/15 05:43:26瀏覽1641|回應1|推薦23

   日前與好友碰面,甫申請退休不久的她跟我提到「老」的可怕:一醜二病三窮四孤獨,五蠢六被歧視七易怒,八空虛九失去自主十近死,這是她從書中看來的,覺得心有戚戚焉。我一聽,咦,此語似曾相識,莫不是出自顏擇雅的《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一書?果不其然,正是書中〈防老十方〉所言。只是我雖同樣看過此書此文,筆記重點卻是「智者都是老人」,因為人老之後腦雖萎縮,左右腦的協調卻反而更佳,各部門可相互支援,所以跨領域的思考力和釐清糾葛的判斷力都會變好。一種文本,各自關注,除了反映讀者的性格外,也印證此書適合各種不同的讀者群。作者行文俐落精省,絕無贅字,讀起來可一氣呵成,絕無困惑斟酌處。顏擇雅博覽群書,熟諳中西文學,取材旁徵博引,信手拈來盡是軼聞佳句,讓我特別受用的是她關於西方文學的詮解。

   像在〈重寫契訶夫〉文中,提到哈金、陳映真及馬奎斯對契訶夫作品的重寫,分析細膩,從情節、主題到技法、風格,引之有據,頭頭是道,結語尤其精闢:「創作畢竟需要搜刮自我靈魂,重寫契訶夫就不可能只是向牌位燒香借筆而已,創作者也必須挖出自己內在的契訶夫。」不管是抄襲、炫技或求異,都是向原作者致敬的方式,誠如張愛玲所言,這些被反覆重寫的作家,應該還是靜靜躺在許多後來者的血脈裡,等待那些人死的時候再死一次。或是〈珍•奧斯汀如何變男性讀物〉一文,其標題引人懸念,文中更提到大戰中許多英軍陣亡將士口袋皆有一冊奧斯汀,因為英國政府廣印小說送往前線,而官兵反應最愛讀的正是她的作品。從題目解讀到分析奧斯汀小說情節的特色,乃是以感知與事實之間的差距為動力,甚至延至女主角的資訊管理能力,還以杜拉克「領導不該靠魅力,而要靠紀律。」來說明《理性與感性》中愛蓮娜的表現,穿越古今,令人嘆服。最後歸納出表面寫婚姻的奧斯汀,骨子裡的關注卻是階級不平等,和法國大革命的關懷如出一轍,此言甚妙。但顏擇雅的高度不僅於此,她還能告訴讀者每一本奧斯汀的小說都是教養教科書,而教養無分貴賤,全靠自己修為,不管出身哪一個階層,皆能從中學習如何於逆境保持優雅,如何貧而無諂富而好禮,真是發人深省的結語。

   另一個讓我佩服之處,在於作者幽默又合宜的嘲謔與顛覆,明明是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她卻能天外飛來一筆,以極其貼切又陌生的譬喻帶出哲理。像是談到棒球時:「所以撇開全壘打這種特例,棒球很像警察捉小偷了。打者把球擊出就開始他的逃亡,奔回本壘(英文說home plate)就是回家,成功的得分者只是一個歷經滄桑渴望回家的倦客,一點都不英雄。」是以棒球教人重視過程而非結局,教人流汗耕種而非享受成果,出局比得分多,勝利不必在己,失敗沒甚麼大不了,人生還要繼續,如此而已。另外,以薛西弗斯談上班,怎樣熱愛工作、得到尊嚴,文中趁機引弗洛斯特〈泥濘時節二流浪漢〉一詩,消遣熱愛工作的人容易輕忽別人需求,「事業有成者往往不是好丈夫、好爸爸,就是這道理。」害我也不禁反省起工作狂熱的自己,會不會也不是個好女兒、好姐姐呢?在〈遺忘無須哀悼〉文中,讓讀者重新思索對於「遺忘」的負評,凡事銘記在心並不是記憶超強,而是對於記憶欠缺整理能力,若沒有遺忘,記憶對人生反而是減損與負擔。這讓我想到多年前《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舞台劇,在「記性與忘性」的段子裡提到的「誰記得,誰痛苦」,誠如顏擇雅在結語所言:「遺忘就像舞台打燈,漆黑越大片,就更能突顯光照的明亮。遺忘幫我們揀選人生最值得珍惜的過往片段。」因此,遺忘無需哀悼,行文舉重若輕,卻是耐人尋味。

   波赫士曾說:「宇宙又名圖書館。」知識的浩瀚可想而知,身為一個大量閱讀與寫作的文化人,作者在本書第二輯中,連寫好幾篇關於讀書的立論,皆讓我頗有同感。例如〈不讀書的人〉中,提到很多人對讀書是只羨不愛,樂意對他人推廣閱讀,但自己本身卻沒有完整閱讀,這種道聽塗說而非親自讀完全書的人並不在少數,與書拍照、秀出幾行佳句或書摘即交差了事,這是將讀書視為炫耀,並非真心投入。又如〈不藏書六難〉借法國作家吉霍都的小說《貝拉》,以書中亡靈請求男主角把書唸給他聽的情節,來說明愛書就要珍惜當下,要在閱讀時把握每一字句帶來的驚與喜,以免日後悔恨不及。《幽夢影》說:「藏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現代人收藏的書多,讀過的書少,遑論加以領悟與應用,對此,顏擇雅認為不要為藏書而藏書,書是拿來讀的,不是用來虛榮與心安的,「一本書是否有用,靠的是領悟力是行動力,與書有無留在書架無關。」誠哉此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小說家奧罕•柏慕克也有類似的論述,他說:「一個作家的進步大大倚仗於閱讀好書,但有效閱讀並不是用眼睛和心思慢慢地、仔細地研究文章,而是要全心全意進入文章的靈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輩子只會愛上幾本書。」福樓拜以為:如果一個人能夠用心讀完十本書,就會成為智者。但這並不容易做到,所以才會收藏並炫耀書房。

   全書分成三輯,除了第二輯多以讀書、出版、翻譯等文字工作為主題外,第一輯從生活取材,卻能由小見大,如〈美貌是修行〉、〈愛錢說〉、〈政論節目可癒頭風〉等,徵引中西典故互文,妙語如珠,是我最鍾愛的部分,第三輯文學性較強,涉及文本的解析甚多,特別是關於張愛玲的作品《小團圓》和〈相見歡〉,張迷不妨參考之。書名取自其中〈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一文,以康德將請客吃飯視為最高道德兼自然之善,彰顯生活日常可以潤身潤心,而閱讀此書,亦讓我得以向作者學習讀書安頓之道,誠可樂也。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ea0917&aid=46865087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悅讀
2016/02/25 16:19

大作悅讀讓人悅讀,

閱讀之趣在悅讀,

鼓勵閱讀風氣此其時,

低頭族難得悅讀一本書久矣。